首页期刊导航|电影评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影评介
电影评介

姚萍

半月刊

1002-6916

filmreview@163.com

0851-5825939 5827681

550001

贵州市富水北路9号

电影评介/Journal Movie Review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电影评介》以平等、民主、自由的学术态度,提供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园地。为影视、艺术研究提供学术科研的阵地。征稿范围:影视理论、影视文化、影视文艺、影视专题、影视管理、电影美学、电影文学、影视教育、影视布景、影视广告、影视产品营销、影视技术、影视服饰、影视效果设计、影视文献回顾、影视史研究、影视资料赏析、影视潮流分析、影视产业分析、影视前沿、影视人物采访;影视产业或创作与传播学、电脑、数码、设计、美术、音乐、戏曲、舞蹈、艺术、新闻、传媒、哲学、社会、文化、教育等各学科的交叉研究。本刊鼓励电子投稿,投稿信箱:filmreview@163.com , 本刊来稿必复,请及时查看回复,或来电咨询。《电影评介》杂志社联系方式投稿邮箱:filmreview@163.com投稿电话:0851-5827681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互鉴、互通与互融:21世纪以来东亚电影的区域互动与跨国实践

    王文斌鲜于文灿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学界开启了关于亚洲电影的学术争鸣,但对作为整体的东亚电影的系统性讨论尚有待深入.21世纪以来,东亚电影的跨国实践呈现出"互鉴""互通""互融"的内部特征,在持续碰撞交互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学界对东亚电影进行系统性的重新审思.通过运用跨文化研究方法观照东亚电影的区域互动,依托于作为类型载体的东亚喜剧片、东亚战争片和东亚文艺片,可梳理出以"多重翻拍""跨国合拍"和"诗性互文"为核心表征的三重互动面向,从而对21世纪东亚电影的发展历程完成阶段性反思,为研究东亚电影的跨国实践与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提供一条参考路径.

    东亚电影区域互动合作"跨国翻拍""跨国合拍""诗性互文"

    2020-2023年韩国电影创作观察

    张燕孟硕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2023年,韩国本土电影生产力逐渐复苏,但整体仍行进在疫情后续的阴霾中.创作方面,以动作类型为代表的韩国主流商业片依然保有优势,但创作同质化现象已趋明显.本文通过回顾韩国电影产业状况,聚焦分析重要创作现象,认为尽管韩国电影产业逐步从疫情重创中复苏回暖,实现了"量"的提增,但其创意挖掘、类型创新、结构调整等"质"的提升仍道阻且长.

    韩国电影类型电影创作趋势市场趋势

    2022-2023年越南电影扫描

    崔军马彬彬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以来的越南电影,一方面折射着新冠病毒疫情所带来的灰暗与失望,另一方面回应着不断深化中的越南电影格局,越南电影越来越密切地参与到全球电影的生产体系之中.越南推行文化旅游的产业导向,对电影政策进行调整、重新修订《电影法》;院线不断升级;本土商业电影呈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类型电影创作多样,喜剧片电影和惊悚电影是较具市场反响的电影类型;伴随流媒体平台的入局,动画产业也得到突破性的发展;越南电影频繁参与国际电影节,电影更具越南身份主体性.在当下人口跨国流动频繁的国际化环境中,电影无疑是彰显与维护国家自身本土性最有效形式之一.本文借助对2022-2023年越南电影市场数据的搜集、整理与艺术电影文本分析,进而梳理越南电影的转向.越南电影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不断融入世界电影市场,以自身的创作积极回应着全球化,不仅给全球电影带来新的活力,也带来一定程度的启示与反思.

    越南电影类型产业文化

    《再见土拨鼠》:在原生态创作中让自然发声——专访导演杨程成

    齐亚楠蒋峰杨程成
    26-32页

    具身景观建构、流动身份叙事与家庭结构哲思——论《姥姥的外孙》的"记忆-结构-原型"式认同叙事建构策略

    韩允唐诗琦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文本细读和叙事分析的方法,深入分析泰国电影《姥姥的外孙》在中国取得较大影响力和优异口碑的原因.影片首先通过白描叙事手法,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展现片中人物的个人成长和对家庭、文化认同的探索;其次通过对双重文化背景下身份认同这一问题的细腻处理,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泰籍华人群体如何在本土文化和祖辈文化之间寻找平衡与认同.这种文化认同的多重性,既是身份困惑,也是文化传承的体现;最后,影片呈现出的东亚女性角色在家庭中的角色具有双重性,她们一方面被赋予了照顾和管理家庭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承载着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任务.《姥姥的外孙》提供了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探讨东亚女性自我认知与定位的窗口.通过对影片的深入分析,为理解电影如何跨越文化界限,与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建立情感联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姥姥的外孙》白描身份认同女性主义

    断裂、拼贴与假定:《从21世纪安全撤离》的后现代性书写

    石琪琪崔婧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糅合游戏模式与影视叙事是当代科幻电影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影《从21世纪安全撤离》即为重要探索,影片通过后现代叙事手法,结合视听技术以及网络游戏的虚拟性,导演李阳为电影铺设出多线情感、武术动作,以及附着动画形式、游戏时空的外衣,使电影即使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碎片化、断裂性特征,却依旧彰显出内在的逻辑自洽.对该电影剧情、技术、手法等问题的理论分析,将进一步丰富"影游融合"的理论内质、拓宽该类电影的探讨边界.另外,影片不仅是导演对自身创作风格的纵深,他对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亦丰富了此类电影的表达空间,或可为影游融合类电影的创作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从21世纪安全撤离》后现代性影游融合断裂叙事

    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电影工业重启传统资源的当下尝试——《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分析

    杨宇陈旭光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中国古装电影阶段性、症候式的代表作品,以文本细读、文化研究的方式从叙事、美学、产业等角度开展研究,总结影片的经验、方法并分析其困境.该影片在叙事上通过戏剧化、伦理化的叙事策略,完成了神话史诗电影的情节剧化,实现了与当代观众的情感共振;在美学上致力于打造后影院时代的电影数字吸引力和奇观美学,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与数字化的发展程度;在产业上,影片的身份定位、营销策略、跨文化传播困境折射了当下电影的生态.

    封神第一部传统文化电影工业美学想象力消费后电影

    中华民族情感的三重共鸣——以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为例

    苟爽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在场"力图重塑一种现场感,通过重要场景、人物与事件的交织,呈现出"在场感",在历史与现实之"场域"进行结构性和精神性书写,展示出艺术"对抽象的客观的符号凝聚"的建构能力,构造出一个整体的"感觉世界".影片作为曾经的实践在场,通过杜家兄妹在不同时空域的寻亲之旅,在"出走"与"回归"、"草原"与"海"、"历史"与"当代"三个维度展现民族共同体的具体情态与情感升华,使家国情怀、民族融合和国家意识合而为一,在层级递进且高潮迭起的剧情变化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纤毫毕现地形塑出来,使其成为一种有形有感的"社会在场"展示,唤起观众特定的感知与共鸣,有效地重建艺术同社会之间的关联.

    中华民族情感共鸣《海的尽头是草原》

    史料学视野下新主流电影的历史景观与创新叙事研究

    刘允陈鹏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受众审美偏好语境下,新主流电影作品中的史料应用从朴素真实转向逻辑真实和建构性真实.利用史料开展历史叙事,既要营造真实的历史质感,也要关注现实语境.本文通过将史料有机融入新主流电影作品,从而赋予史料新的时代内涵,增强主流价值观的书写能力.文章以电影史学为研究框架,采用案例分析法,从史料、史观和史法等三个维度,系统分析新主流电影作品中呈现的史料内容以及采用的历史叙事策略,从而更加完整、客观地认识新主流电影的文本特征、叙事话语及传播策略,为新主流电影历史叙事提供借鉴.

    新主流电影史料史论史观历史叙事

    数字图像时代的影像表现与电影美学——从图像学角度进行的考察

    陈谨李秋雯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以图像学为核心,通过精心设计的图像传达情感与观点,构建与观众的复杂关系.观众不仅是观看者,更是参与者与创造者,与图像、技术、机器建立前所未有的联系.本文通过图像学本身的历史发展与时代观点对电影中的技术化图像进行历史性的细致分析和解读,揭示电影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电影的内涵和价值.

    数字图像时代影像表现电影美学图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