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影评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影评介
电影评介

姚萍

半月刊

1002-6916

filmreview@163.com

0851-5825939 5827681

550001

贵州市富水北路9号

电影评介/Journal Movie Review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电影评介》以平等、民主、自由的学术态度,提供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园地。为影视、艺术研究提供学术科研的阵地。征稿范围:影视理论、影视文化、影视文艺、影视专题、影视管理、电影美学、电影文学、影视教育、影视布景、影视广告、影视产品营销、影视技术、影视服饰、影视效果设计、影视文献回顾、影视史研究、影视资料赏析、影视潮流分析、影视产业分析、影视前沿、影视人物采访;影视产业或创作与传播学、电脑、数码、设计、美术、音乐、戏曲、舞蹈、艺术、新闻、传媒、哲学、社会、文化、教育等各学科的交叉研究。本刊鼓励电子投稿,投稿信箱:filmreview@163.com , 本刊来稿必复,请及时查看回复,或来电咨询。《电影评介》杂志社联系方式投稿邮箱:filmreview@163.com投稿电话:0851-5827681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VR影像的"仿真"式共情机制辨析

    周涌郭培振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VR影像这一"数字符码"是否已然成为有效的"移情机器",关键在于其与观众交互时,引发观众共情的机制如何触发、有何特征?VR影像除了视听沉浸外,还表现出"身体转向",观众被充分调动起触觉、动觉参与观影,形成不同于传统影像引发受众共情的机制,触发路径表现为"身体-情绪-认知-共情".本文通过对《集装箱》(南非,2021)、《生还911:瓦砾下的27小时》(美国,2022)、《夏威夷末日》(美国/法国/英国,2022)等文本的媒介特征、叙事经验与受众感知维度的考量,发现该共情机制的生成逻辑存在产生阻断的潜在因素.VR影像可视为数字技术创造的"仿真"世界,其共情也体现出"仿真式"的特征:快感式、想象性、身心不一性、消费游玩式.在未来,相信VR影像引起受众的情感共情将会具有更加真实、真切、真诚的现实意义.

    VR影像共情仿真沉浸交互

    VR影像转场的新特性探析

    周雯王梓童
    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场面是构成戏剧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电影情节发展过程的基本单位.戏剧艺术与电影艺术中的时空转换依靠场面的转换得以实现,即转场.VR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其艺术形式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观影体验.同时,VR影像的自由度与交互功能也冲破了传统电影行业为观众建立的叙事规律与视听语言习惯.这种情况下,传统叙事语言与传统场面转换方法面临失效,VR影像需要在媒介特性的基础上结合戏剧与传统创造新的场面转换的方法,以此保证叙事效果与用户体验.本文结合虚拟现实的媒介特点,采用文本分析法,选取优质VR影像作品进行分析,通过与戏剧转场、电影转场的对比,将"镜间转场"与"镜内转场"作为划分依据,总结归纳VR影像中现存的转场方法,立足于VR影像本体,探析在VR媒介中特有的转场方式并分析其特性.

    VR影像场面转场

    算法工业下互动电影的思维支点——以情境交互作为方法

    王颖倩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艺术发展至今,影像主体与接受者的关系衍变贯穿全程,观众逐渐走进并参与叙事成为电影发展变化的重要主题.互动电影的出现使影像主体与接受客体从单向交互逐渐走向双向交互,并且依托于媒介技术的发展,通过交互选择使观众与叙事元素直接互动交流并参与其中,产生双向反馈.电影工业化的普及以及算法工程在电影中的应用,使作者对观众偏好的掌握更精准,从而产生更为高效的交互.互动电影的核心正在于其与观众的交互性,而交互思维的核心则是情境交互.

    互动电影交互性情境

    《出发》:民族诗性电影的"再次出发"

    王海洲虞健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7月1日,刘智海新作《出发》登陆内地院线,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的献礼片,该片讲述了1917年,临近师范毕业的学生毛泽东和学长萧子升决定徒步千里游学的故事.在创作方法上,电影则延续了导演刘智海在《云霄之上》中的民族化实践与探索,力求突破同类题材中脸谱化和模式化的束缚,并从中国古典山水绘画经验中借力,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资源的挪用与转化,在叙事、影像和空间上尝试将主流意识形态与民族审美进行有机融合与嫁接,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民族形态探索提供一条可供参考的创作路径.

    革命历史题材山水美学诗性电影

    《里斯本丸沉没》:影像史学叙事下的"历史在场"与"记忆感召"

    黄浩宇李彦清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里斯本丸沉没》作为一部抢救性历史记忆纪录片,获得了业界和舆论的双重口碑.从影像史学的视角出发,该片让鲜为人知的"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在当代舆论场上重返并复活,以影像记忆的方式再次镌刻在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中,也为后续研究二战史的学者提供了珍贵的影像史料.本文主要聚焦并探寻《里斯本丸沉没》能获得如此高的评分的原因,指出《里斯本丸沉没》运用交叉叙事的手法讲述"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以及主创团队考据收集史料的全过程,并在"完全基于历史事实"的前提下,以虚拟影像等具有想象性的现代影像技术呈现真实的历史悲剧,形成了历史场景与虚拟影像的互文互动,传递了反战与和平的价值理念以及对具体的人的关爱,客观展示战争的荒诞与无意义.此外,《里斯本丸沉没》展现出的纪录片导演的"历史技艺",也实现了中国话语的全球传播,为从事对外传播实践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优秀范例和行之有效的艺术经验.

    《里斯本丸沉没》影像史学纪录片"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全球传播

    20世纪80年代中国探索电影回顾:朴素求新的"另类"书写者——电影导演李小珑访谈

    王熙成安燕李小珑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鼓楼情话》是李小珑1987年改编且独立执导的第一部故事片,该片聚焦于新时期中国某个逐渐发展演变的侗族山寨,以一个外来采风学生苏娜的视角,去观察几对侗族青年男女间的感情变化,从而引申到对民族生命力存在和延续的思考.1988年《鼓楼情话》却以"中国电影发行历史上第一个'零拷贝'"的新闻而出现在公众视野;随后,李小珑于1989年完成的第二部探索电影《神女梦》(原名《百鸟衣》)仅卖出4份拷贝,成为1990年35毫米国产故事片发行拷贝成绩的最末.本次采访将以李小珑个人的亲历者视角,重新回顾20世纪80年代中国探索电影近十年的快速变迁与电影观念的更新,着重探讨其"零拷贝"电影的创作过程、环境及探索经验.李小珑与他的探索电影,不仅仅是当前中国电影史研究的"空白",在80年代电影语言的先锋性探索上,作为同"第五代"有着相似身份话语且一同成长的电影作者,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道路"命运",他对西方现代思潮的拥抱态度,尝试"本土化"探索,推进民族题材电影的思辨创新,对当前代际和区域电影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李小珑作者叙事思潮本土化探索电影

    从《孔繁森》到《回西藏》:英模形象的重写与美学升级

    贾学妮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96年陈国星、王坪执导的影片《孔繁森》与2022年陈国星、拉华加执导的影片《回西藏》均以孔繁森援藏事迹为原型,两部影片创作时间跨越26年,在人物形象、叙事与美学方面呈现出不同特点.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孔繁森艺术形象的嬗变,由卡里斯马化的超级英雄形象转变为成长型英雄;以及分别在主旋律电影与新主流电影的框架下分析两部影片的叙事模式,进一步指出两部影片从强调"仁爱"思想的"仁义美学"到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和合之美"的美学升级.

    孔繁森形象英模叙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主流电影人民性的影像呈现与意蕴表达

    孙弋岚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主流电影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实现了人民性与时代性的同频共振.通过相关文献梳理与归纳,梳理了人民性文艺理论发展脉络,探析新主流电影在人民性层面的具体表现,进而提出新主流电影人民性意蕴表达的主要内容.从人民性层面来说,新主流电影是中国价值、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重要表达载体,它可以引领我国观众身份认同,进而建构自信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

    新主流电影人民性影像呈现意蕴表达

    "真实"讨论下的写实倾向创作——以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改编电影为中心

    刘钊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改编电影是在"真实"讨论的背景下诞生,它具有明显的写实倾向创作特点.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法,探讨这一时期话剧改编电影的写实倾向创作,特别是政治批判话剧、歌颂剧和经典话剧的改编过程.目的在于揭示这一时期话剧改编电影的创作特点和社会文化意义,分析这些作品如何通过写实手法增强艺术表现力,以及它们在传播社会主义文化和促进人民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这一时期的话剧改编电影作为文化产品,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也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对于理解中国当代文艺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这些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对于当代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也提供了有益启示,展现了艺术创作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中国话剧改编电影"真实"讨论写实倾向

    芥川龙之介改编电影的媒介置换与人性维度

    韦克利刘艳君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多维度主题拓展及其对人性探讨的深化.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本分析与电影媒介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芥川龙之介小说改编电影在主题、符号等方面的拓展,以及在多维人性方面的发掘.本研究不仅在于揭示电影媒介如何在视觉与听觉层面上拓宽和深化文学文本的内涵,而且着重探讨电影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光影效果等手段直观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结论表明,改编电影在保持甚至拓展芥川龙之介原著主题探讨的同时,也通过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丰富对人性多面性的表达.本文旨在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强调电影媒介在文学传播与接受中的独特价值,为今后的文学与电影跨媒介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小说改编电影媒介置换主题拓展复杂人性演绎式外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