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影评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影评介
电影评介

姚萍

半月刊

1002-6916

filmreview@163.com

0851-5825939 5827681

550001

贵州市富水北路9号

电影评介/Journal Movie Review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电影评介》以平等、民主、自由的学术态度,提供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园地。为影视、艺术研究提供学术科研的阵地。征稿范围:影视理论、影视文化、影视文艺、影视专题、影视管理、电影美学、电影文学、影视教育、影视布景、影视广告、影视产品营销、影视技术、影视服饰、影视效果设计、影视文献回顾、影视史研究、影视资料赏析、影视潮流分析、影视产业分析、影视前沿、影视人物采访;影视产业或创作与传播学、电脑、数码、设计、美术、音乐、戏曲、舞蹈、艺术、新闻、传媒、哲学、社会、文化、教育等各学科的交叉研究。本刊鼓励电子投稿,投稿信箱:filmreview@163.com , 本刊来稿必复,请及时查看回复,或来电咨询。《电影评介》杂志社联系方式投稿邮箱:filmreview@163.com投稿电话:0851-5827681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情传播视域下我国亲情电影的叙事表达

    何建华王资博
    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情传播"是基于大众普遍共情心理产生的传播方式,本文从"共情传播"的角度出发,通过文本分析对中国亲情电影不同时期的叙事特征进行回顾与提炼,进一步探究叙事表达背后中国亲情电影的共情传播路径.中国亲情电影的叙事演变经历了"悲情叙事—现实主义叙事—超现实主义叙事"的历程,在不同的叙事表达下,一方面,观众对电影内容产生的共情从"同情"到"关注",从"关注"进阶到"思考";另一方面,共情空间也在不断拓展,从电影空间扩展到现实空间,又从现实空间扩展到想象空间.共情传播是亲情电影传播基础的传播路径,从共情传播出发研究我国亲情电影的叙事表达,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亲情电影的创作和传播.

    亲情电影共情传播悲情叙事现实主义叙事

    电影史视野下我国新主流电影的叙事流变与文化转向

    赵鑫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新主流电影是主流价值观与电影史观相融合的产物,也是兼顾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生动体现.面对大众新的审美偏好和观影诉求,我国新主流电影融入新的叙事语境、传播语境,通过不断丰富叙事手段,以"主流+商业"的叙事范式,采用多种叙事话语,杂糅喜剧、灾难等多种叙事类型,推动创作技术、艺术审美与市场逻辑相融合,彰显了强烈的、鲜明的主流价值理念,实现了主流文化、艺术品质与商业成绩的有机融合.本文从电影史视角出发,分析我国新主流电影作品的叙事流变与叙事特征,并从场面奇观、角色奇观和文化奇观等角度,对我国新主流电影的奇观化视觉文化转向进行系统论述.

    电影史新主流电影叙事流变主流价值:奇观化

    话语嬗变、价值阐释、路径转向:中国新主流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

    徐凤琴
    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主流电影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传播媒介,承载着民族主流意识、文化与精神,在国家形象建构中更能凸显情感张力与艺术感染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主流电影经历了"走出去"理论,到"一带一路"理论框架融合创作,再到"国际传播"议题下推进国家形象全面建构的历程,在价值阐释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集体画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新主流电影国家形象建构国际传播

    论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共同体意识表达与共情传播

    白树亮陈奕贝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20年伊始,张艺谋电影作品在内容表达、情感呈现方面展现出一定的风格转向,其影片主题创作贴近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表达,对大众情绪的洞察更加细致入微.从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到庆祝建党100周年献礼片《悬崖之上》、再到春节档影片《第二十条》,这一时期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均围绕主人公在特殊历史背景之下的抉择与奉献展开叙事,充分展示了重要角色的爱国与敬业、责任与担当等核心价值观念.本文以影片的共同体意识表达与共情传播为锚点,旨在探讨新时代下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经由影像的叙事革新、艺术表征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的传播路径,以期把握张艺谋电影作品对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功能与话语叙事特征.

    张艺谋共同体意识共情叙事艺术传播

    人工智能赋能下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实践与技术反思

    毛晶晶田华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语境下,AI技术在动画电影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逐渐从浅层次的动画电影信息检索、作品内容呈现向动画电影剧本共创、场景设计等全流程升级.但是,在AIGC技术应用于动画电影创作过程中,出现了创作套路化、内容同质化等问题倾向,不仅缺少独立、个性化的人文内涵,也抑制了动画电影的创意表达.为更好适应新的媒介环境与创作语境,中国动画电影应以"人机共生共融"为基础,以丰富艺术创意为重点,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借助数字技术的美学优势,在生动表达美、展现美的同时,赋予观众"沉浸式"观感体验.本文以人工智能媒介应用为基础,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变化进行解读,并对艺术内涵及技术应用进行思考,以其为推进"新动画中国学派"建设提供支持.

    人工智能媒介中国动画电影艺术内核技术思辨

    生命哲学与艺术表达的交融——探微宫崎骏动画《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黄艳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封笔之作,《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宫崎骏,2024)以熟稔又陌生的姿态闯入观众视野.这部长篇动画延续了宫崎骏一贯的手绘技巧和画面风格,丰富深邃的意象点缀其间,但却背离了其以往顺应市场的叙述逻辑,以更为私人化的艺术表达方式来面向沸腾火热的市场.从影像主人公到导演本人,再到同名书籍中的人物小哥白尼,作品打通文本内外部界限,塑造了一个层次鲜明的三重人格结构体系.电影主题在隐晦而纯粹的表达形式的包裹中尤显生涩,但却拓宽了人们对生命终极意义和真正价值的探询.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人格结构艺术表达生命哲学

    非遗影像的文化赓续与银幕符号建构——以川剧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为例

    李正丽樊明君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的特性决定了非遗传播对于保护的重要性,在强调活态传承,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当代非遗保护语境下,通过发挥以文化人、以艺通心及寓无形传承于有形影像的重要作用,川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以神话故事、民间文学及民俗活动等文化表现形式为载体的非遗,承载着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为中国影像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文章旨在探讨非遗影像在川剧传承保护与创作发展中的现状、地位和作用,并以吴天明导演电影《变脸》(吴天明,1995)为例,从"'变脸'影像的符号化展现、诗意空间的符号化建构及巴蜀文化精神的符号化书写"三个维度分析电影文本中的川剧影像符号与意义生成,为非遗题材影像创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非遗影像川剧文化赓续银幕符号

    数字时代宋代色彩美学在动画氛围营造中的融合创新研究

    孙晓华马楠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色彩作为动画最直观的视觉元素之一,其美学价值在动画设计氛围营造中具有重要地位.宋代色彩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体系、内涵以及丰富的情感表达,为动画氛围的营造创新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数字时代的新技术助推动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宋代色彩美学在其变革中从传统文化角度与现代数字技术融合,不失为一条创新的路径.本文深入探讨宋代色彩美学的哲理逻辑,将其元素提取、重构,用现代数字动画技术设计专业的眼光,在保留宋代韵味的基础上探索动画氛围营造中的古今贯通体验,以期在传承与创新的双重维度上推动动画艺术的繁荣发展.

    数字时代宋代色彩美学动画氛围营造融合创新

    视觉空间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