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影评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影评介
电影评介

姚萍

半月刊

1002-6916

filmreview@163.com

0851-5825939 5827681

550001

贵州市富水北路9号

电影评介/Journal Movie Review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电影评介》以平等、民主、自由的学术态度,提供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园地。为影视、艺术研究提供学术科研的阵地。征稿范围:影视理论、影视文化、影视文艺、影视专题、影视管理、电影美学、电影文学、影视教育、影视布景、影视广告、影视产品营销、影视技术、影视服饰、影视效果设计、影视文献回顾、影视史研究、影视资料赏析、影视潮流分析、影视产业分析、影视前沿、影视人物采访;影视产业或创作与传播学、电脑、数码、设计、美术、音乐、戏曲、舞蹈、艺术、新闻、传媒、哲学、社会、文化、教育等各学科的交叉研究。本刊鼓励电子投稿,投稿信箱:filmreview@163.com , 本刊来稿必复,请及时查看回复,或来电咨询。《电影评介》杂志社联系方式投稿邮箱:filmreview@163.com投稿电话:0851-5827681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跨界与融合:电影的跨媒介影像表达——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影视+"主题论坛综述

    蔡若彤李沂潼
    47-50页

    光影未来,再续新章——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展映活动综述

    江泠睿严旭
    51-53页

    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南国(珠海)电影周"活动综述

    孙博一焦怡甜
    54-60页

    绘画性的延伸——中国戏曲电影的形式美学探析

    闫然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曲电影作为两种媒介融合的产物,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戏曲表演的虚拟性与电影镜头的写实性之间的矛盾.为了化解这一难题,创作者们从各类艺术中汲取灵感,意图调整并优化银幕特性,使之与戏曲的虚拟表演相契合.戏曲与中国传统书画之间有着深厚的美学联系,而电影则与西方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往的研究多聚焦于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而本研究则致力于融合中西艺术的精髓来构建戏曲电影独特的画面空间.在构图上,戏曲电影借鉴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和"对称"等传统形式;在光色运用上,则参考了西方绘画中对色彩感知的处理、非逻辑光源的运用以及舞台布光技巧.通过总结戏曲电影画面形式美的法则,以及形式与内容完美融合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当前创作提供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富有实践意义的指导与启示.

    戏曲电影造型语言构图色彩光影

    视觉修辞与计算阐释——中国电影史研究中的数据可视化初探

    乔洁琼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人文背景下,信息可视化应用于电影研究领域,促使中国电影史学研究呈现出"视觉转向"的趋势.目前三类电影研究主要采用三类可视化路径:一类是以统计图为数据可视化基本方式,通过EXCEL、SPSS、R语言程序等工具对数据处理完成的可视化;第二类是数据挖掘形成大规模数据集,通过特定可视化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揭示模式,如词云图、社交网络、热力图等.第三类是针对电影而开发的可视化软件,主要有Cinemetrics、CCKS-Cinemetrics、VIAN以及一些色彩分析工具.可视化通过关系修辞、结构修辞、空间修辞、时间修辞实现了内容的意义呈现.由于数据可视化产生于其他学科的认识论起源,数据可视化可以揭示数据隐藏的结构、关系、规律等内容,但局限性也比较明显,如信息的简化,无法处理模糊、流动的信息等均是错误信息的可视化.

    可视化电影史视觉修辞计算阐释

    民国时期电影教育史的跨学科价值重估

    李昕婕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教育的历史和研究在电影史的书写中常常被忽视.对电影教育史的"再访",可以看到其跨学科性在电影诞生和传入中国伊始便已显现其意义.文章聚焦民国时期电影教育史,从电影教育的概念辨析出发,以跨学科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对民国电影教育史的跨学科属性进行探讨,以跨学科引文、跨学科施教者和跨学科教育方式分述之,重估跨学科思维在电影教育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意义,为"重写电影史"提供跨学科之路.

    电影教育史电影史跨学科民国电影教育

    回响与联觉:爱森斯坦对话中国文化路径探析

    王希楠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爱森斯坦作为20世纪伟大的电影理论奠基人之一,以超凡的学术联想和跨学科思维,在整合艺术学、哲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方面为世界电影贡献了丰厚的思想理论.然而,在爱森斯坦诸多宝贵的电影理论遗产中,有关中国文化的研究仍有待开发.本文通过全面审视爱森斯坦对话中国文化的成因、面向及创作实践,从其对中国象形文字、诗歌、风景画、道家哲学及戏曲等文化艺术的审美规范认识和中国题材的电影创作活动中,进一步观照中俄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华文化认同路径.

    爱森斯坦中国文化审美规范电影创作

    自动机与后人类:生成式艺术的"技术图像"理论

    蒲璐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Sora、GPT-4等AI系统的不断"涌现",推动了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系统科学理论也从自然科学应用向人文社科广泛转移,促使当代艺术概念与载体不断更迭.人类仿佛正处于当前技术革命的风口浪尖,要想在这轮时代洗牌中感受未来艺术的脉搏,或许可以率先理解通过系统创作带有明显自动生成的"生成式艺术(Generative Art)".本文在技术图像视域下审视"生成式艺术"的技术图像理论,揭示生成系统(自动机)和技术图像异质耦合下的自主性和动态性,探究未来艺术语境的本质;进一步审视在后人类主义视角下,"生成式艺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挑战,积极寻找未来艺术复杂智能演进过程中新的期待和可能,即在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认识逻辑对照中尝试发现技术图像的未来,从而引发人类与非人类的一种关系思考.

    生成式艺术技术图像自动机后人类复杂性

    怀旧的乌托邦:复古未来主义与当代中国科幻的影像呈现

    黄懋官雪洁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古未来主义"(Retro-futurism)在世界科幻中主要表现为一种"重构过去时代的未来想象图景"的美学观念,是审美现代性的当代体现.近年来,复古未来主义在中国科幻文化领域初现端倪,尤其体现在科幻影像的视觉文化中,它延续并更新了百年来中国科幻在思索"现代性与民族性"问题过程中所产生的未来主义思潮诸形态,呈现出"未来拼贴"与"未来考古"两种倾向,既是对现代性的替代性进路的思考,也是寻回"乌托邦冲动"的文化实践.本文首先追溯复古未来主义在世界流行文化、科幻文化中的发展脉络与美学特征,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心理与文化意义,进而从复古未来主义与中国科幻的未来主义思潮的关系入手,分析其一般性与独特性,以便厘清中国科幻对复古未来主义进行影像呈现的美学倾向、社会心理机制以及"中国性"的体现.

    复古未来主义未来主义现代性乌托邦冲动中国科幻

    2024年大学生观影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张雷鸣尚弋琳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自诞生以来迅速发展,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影响力悄然渗进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学生是电影市场中的重要消费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消费特点.摸清大学生观众对电影喜好的真实情况和观影消费习惯的现状,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对帮助中国电影提升质量和更好回应观众期待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观影市场观影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