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影评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影评介
电影评介

姚萍

半月刊

1002-6916

filmreview@163.com

0851-5825939 5827681

550001

贵州市富水北路9号

电影评介/Journal Movie Review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电影评介》以平等、民主、自由的学术态度,提供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园地。为影视、艺术研究提供学术科研的阵地。征稿范围:影视理论、影视文化、影视文艺、影视专题、影视管理、电影美学、电影文学、影视教育、影视布景、影视广告、影视产品营销、影视技术、影视服饰、影视效果设计、影视文献回顾、影视史研究、影视资料赏析、影视潮流分析、影视产业分析、影视前沿、影视人物采访;影视产业或创作与传播学、电脑、数码、设计、美术、音乐、戏曲、舞蹈、艺术、新闻、传媒、哲学、社会、文化、教育等各学科的交叉研究。本刊鼓励电子投稿,投稿信箱:filmreview@163.com , 本刊来稿必复,请及时查看回复,或来电咨询。《电影评介》杂志社联系方式投稿邮箱:filmreview@163.com投稿电话:0851-5827681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共通":中国电影"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理论建构与路径选择

    何可方兴东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大众媒介的电影是最适合"讲故事"的国际传播媒介或载体之一,这一特性决定它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将不断提升.美国电影的"好莱坞模式"虽然在叙事和传媒产业上取得成功,但鲜有人将其视为国际传播的典范.好莱坞凭借其经典叙事法则和先进视听技术长期主导全球市场,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中国电影产业也正通过电影节、合拍片等多样化形式,积极拓展市场.数智时代的到来为"共同背景知识"的分享提供了新动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和价值观的转型.将电影视作"全球共通"的媒介,既突破过去"内向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也为中国提供一种有别于西方主导下的"文明冲突论"价值选择——"文明互鉴论"国际传播路径.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第二个十年的背景下,本文通过梳理电影的历史角色,总结美国电影的"好莱坞模式"的传播优势,分析中外电影产业的现状和趋势,并结合国际传播理论,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战略转型、价值提升及"出海"路径提供理论观照与实践支持.

    电影国际传播讲故事"一带一路"全球共通

    "龙"与"熊猫"谁更适合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符号"论及其理论校验

    黄浩宇李彦清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是中华民族使用普遍的符号之一.在早期的国际传播中,中华民族通常会选择龙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熊猫则凭借其憨态可掬的形象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在中国的"熊猫外交"中,熊猫作为国宝也扮演着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角色,但究竟何者才是更合适作为国际传播中的中国符号一直未有定论.本文从电影文本的建构视角切入,系统梳理并分析中外电影中的龙和熊猫的形象及意涵,比较这些电影形象中龙和熊猫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客观的传播效果.研究指出,相较于容易被误解的"龙"的形象,中国形象在国际表达中选择熊猫会更有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和建构.

    国际传播中国形象符号建构龙和熊猫电影

    从民族叙事到全球传播:"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电影合作的路径与实践

    闫广祺陈吉德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作为重要催化剂,为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电影合作注入了新动能,推动两国电影合作从单一的展映传播逐步向联合制作、技术协同与产业整合的全链条模式迈进.中乌电影交流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苏联时期的间接文化联系阶段、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文化断裂的过渡阶段以及"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深度合作阶段.这一演变过程始终受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的深刻影响,凸显了制度作为跨文化对话框架的引领力量.同时,中乌电影合作通过影像叙事深入挖掘民族身份的多元表达,并积极探索符合全球传播需求的文化叙事模式.作为文化交流与产业协作的重要实践场域,中乌合作为丝路共建国家影视文化跨界融合提供了重要理论框架与实践参考,也为区域文化的共生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一带一路"乌兹别克斯坦电影传播跨文化

    一种以电影史视角集萃典籍的研究方式——《中国电影大典》编纂出版的意义属性价值探析

    陈晓红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辞典的编纂出版历来对于电影学术研究、电影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录、电影教育教学等诸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价值.2024年,由丁亚平主编的《中国电影大典》编纂完成并正式出版.本文对《中国电影大典》编纂出版的研究属性、意义价值作了简要的分析.《中国电影大典》从横向观照与研究瞰视中国电影的全貌,以纵向梳理和剖析作为编撰的显著特色,不仅系统描述中国120年电影的历史演变脉络,总结思辩电影创作历史经验,而且亦对于研究当下电影现状和探讨未来电影发展均具有深远意义.其理性辨析电影艺术建构的编纂风格,深度厘清了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电影文化的现实表达和意义承载.

    电影辞典编纂电影史研究辞典出版电影研究

    中国早期电影的教化主题与审美表现

    师文浩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早期电影作为新兴文化媒介在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的教化主题作为其核心,通过讲述道德故事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承载教化民众的使命,并反映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影响;美育概念通过艺术化的影像表达,提升观众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推动教化主题在电影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电影的审美表现,也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早期电影人对美的执着追求源于传统文化转型与美学现代化的使命,而中国早期电影通过教化主题的呈现和美育的追求,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也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早期电影教化主题审美表现

    爱情题材的多维度探索、叙事跨越与女性表达——对谈姚婷婷导演

    王钦厅戴琪于映菡姚婷婷...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中国电影的版图上,青春和爱情是常见的主题之一.近年来,国产青春/爱情电影在市场上不断发展,许多导演在这一领域努力创新.姚婷婷导演以豆瓣高分青春爱情网剧《匆匆那年》为起点,进一步创作了校园青春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爱情奇幻电影《我在时间尽头等你》、职场爱情电视剧《请叫我总监》、爱情题材VR影片《时光投影里的秘密》等,持续探索该类型片的创作方法.本次访谈将从姚婷婷的个人创作经历出发,结合她对青春、爱情题材电影的独特见解,深入探讨她的创作理念和方法,以及在当下影视行业发展进程中创作者应具备的革新意识和应变能力,以期为未来同类型电影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借鉴.

    情感叙事的变奏与认同建构——论《好东西》的社会镜像叙事与女性叙事创新

    张雪莹崔婧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借助叙事伦理批评的电影观,对电影《好东西》的情感认同建构方式进行了深入剖析.运用叙事分析、文本细读的方法,探讨电影《好东西》如何以女性视角作为叙事出发点,将故事延伸至"娜拉出走后"的新情境,从而深入挖掘女性觉醒后在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多重挑战与困境.其次,本文也关注到电影《好东西》在情感表达层面的创新之处.影片通过都市男女之间复杂多变多变的情感纠葛,揭示出现代都市社会中出现的新型情感形态,表现了这些新型情感形态下的个体情感认同与心理体验.再者,本文着重分析了电影《好东西》在女性形象重塑方面的独特贡献,分析女性自立、互助与重构三个阶段的现代女性电影的创新表达.此外,电影充分利用了上海都市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特质作为叙事背景,为影片的尖锐话题提供了有效的"发声"空间.电影在整体的叙事策略上通过戏谑的方式将尖锐的话题融入日常生活对话,既削弱了话题的尖锐性,又深刻反思了传统社会结构在当代的变迁,由此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与思想深度.总体而言,电影《好东西》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和文本分析,成功引发了观众的情感认同和深度认同,为中国女性电影的现代化叙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好东西》女性电影情感叙事认同建构

    《风流一代》:"贾式美学"与"拾得影像"的交融与再生

    何其微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流一代》通过对既往影像素材的编纂、拼贴与挪用,展现导演对时间、空间、记忆和现实等元素的影像之思.本文以"拾得影像"为切入点,采用形式细读与文化分析的方法进入《风流一代》的影像实验,一方面探讨电影对贾樟柯美学的继承与部分实验性创新,另一方面关注"故事""拾得"与"大众接受"之间的某种争议性现实,以期为以"拾得影像为方法"的文艺剧情片创作提供某种启示.研究发现,《风流一代》选取的拾得素材具有高度的连贯性,承接了以往导演系列作品延续的纪实影像美学,如生活化的表演、复杂交互的音乐和中式梦核的回忆空间等,但该片也具有某种实验性意味,如"拾得影像"的剪辑手法,该片"拾得影像"的探索方式与其过往将纪录片与剧情片交叉创作、同等重视的创作经历有关.同时,《风流一代》表现出贾式美学与拾得影像交融后的社会学效果,这种为"一言不发"的人物"发声"的现代性生命体验,是贾樟柯电影捕捉过往并走向未来的理由.可以说,《风流一代》是一次对导演过往影像群像的回顾,也是对"贾式美学"的补充.

    风流一代贾樟柯美学纪实风格电影环境声

    《奥本海默》与克里斯托弗·诺兰:互动叙事及其他

    峻冰刘姝仪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好莱坞电影"作者"克里斯托弗·诺兰,以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执导了传记片《奥本海默》(2024).在获得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七项奖后,该片又获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外语片奖.聚焦影片本文的叙事特色与导演本人的叙事风格,不难看出,叙事时空、叙事色彩、叙事声音等方面的巧妙设计所达成的诺兰式互动叙事,不仅对剧情演进、氛围营造、受众欣赏等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对国产电影创作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奥本海默》克里斯托弗·诺兰互动叙事

    丹尼斯·维伦纽瓦电影的微观叙事、女性意识与诗意表达

    王军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丹尼斯·维伦纽瓦作为近年来在世界影坛异军突起的新生代导演,以其具有辨识度的镜头语言和充满诗意的美学表达而备受关注.本文以丹尼斯·维伦纽瓦的电影为切入点,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精神分析理论等批评方法,分别从微观叙事视角、女性意识表达和诗意化的美学风格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究维伦纽瓦电影中惯用的叙事策略以及风格生成机制,以期能为日后其他涉及维伦纽瓦及其影片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丹尼斯·维伦纽瓦微观叙事女性意识诗意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