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影新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影新作
电影新作

杨金福

双月刊

1005-6777

200031

上海市永福路52号

电影新作/Journal New Films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电影文学刊物。旨在繁荣和发展电影文学创作,推动电影理论和研究。刊载国内外新创作的剧本及对当前影视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章。辟有剧本库、新技术与影视传播方法、新世纪论坛、七色广场、八面来风、城外星空等栏目。读者为电影创作人员和电影文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南光影——民国时期贵州电影放映史考察

    肖艳华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放映史的研究成了近年来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因为对电影放映的历史考察反映着电影这一媒介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程度与传播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电影放映不同于电影生产的历史考察,传统的中心化视角并不适应电影放映史的全面审视,因为电影放映相较于电影生产是一种更为普遍性的影像活动,偏远地区的放映考察更能揭示出电影与不同社会因素之间的特殊互动性.本文以"贵州"这一地域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电影放映活动的角度来考察其早期的电影发展状况.通过对贵州电影放映场所的空间演变、放映内容的现实主导、放映功能的教化意识三方面的探析,可以研究得出贵州电影放映业发展的独特性,从而进一步丰富中国影史研究内容的全面性.

    贵州电影放映民国时期放映内容教化功能

    "数字化生存":科幻电影作为"后人类"的视界及其反思

    袁海燕刘玉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终在元宇宙时代的数字技术层面得以被实践.人机合体的赛博人逃逸出有机身体的囚笼,忘情于数字建构的虚拟世界,使得"后人类"成为人类的必然.科幻电影以其超验性的想象,对这一高度"脱离身体体验"的行为现实进行了积极的回应、探讨与反思.本文以数字生存的现实作为问题起点,以科幻电影的创造性设想与延伸性思考作为讨论的核心,从而见证人类委身于"数字化生存"现实的痛与思.

    数字技术虚拟现实赛博公民科幻电影

    "游改电影"的跨媒融合与空间重塑

    原文泰汝中雨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电影和游戏同为重要且热门的商业与艺术形态,并相互借鉴.电子游戏在表达形式与叙事等方面向电影师法了重要经验,而诸多大型游戏极强的故事性以及潜在的玩家观众,也吸引电影对游戏进行深度融合并开发出巨大的商业潜力."游改电影"作为两种媒介的结合产物,体现出后媒介时代电影在形态和内容等方面的新特点.作为影游融合类型模式的极具代表性文本,"游改电影"需要关注从游戏到电影的媒介变化,并内在地把握不同媒介平台跨界过程中所应取舍的内容,这其中视觉空间再造以及围绕蒙太奇、长镜头等视听方式激发观众的感官互动等方面,是当下"游改电影"非常重要的创作策略.

    游改电影视觉空间长镜头蒙太奇

    "父权"视阈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悲歌——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论析

    峻冰高倩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小说家和剧作家佛罗莱恩·泽勒(Florian Zeller)首执导筒拍摄的《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斩获含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男主角奖(安东尼·霍普金斯)及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在内的多项大奖.影片一改以往同类题材影片的惯用成规,以碎片化的叙事,希区柯克电影式的惊险、悬念与人物形塑,主客观视点的合一并置,在营造里与外的"双重梦境"的同时,呈现了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于混乱、迷失后被女儿"舍弃"住进养老院的故事.影片将父女关系置于"父权"(而非单纯的"亲情")视阈下,借对"父亲"主体性的解构(使其退化为"幼童")和"父权"的真正瓦解,揭示出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精神焦虑与现实困境.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阿尔茨海默病父权梦境

    自然·族群·性别——从《气球》探赜万玛才旦电影的困境美学

    布莉莉周安华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球》的独特性在于对自然、族群、性别三者之间的复杂书写.在《气球》中,万玛才旦将以往处于失语状态的藏地女性及其身体经验从历史深处凸显至叙述前台,并以此切入藏地社会文化系统中教权、男权错综复杂的关系结构,为我们敞开了一隅藏地性别政治的真实风景.卓嘎在传统与现代、宗教与世俗、信仰与科学之间的选择性困境,不仅仅是纯粹个人层面的心理困境,同时也是藏民族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群体性困境.《气球》巧妙地将性别表述与族群认同进行关联,并以此抵达了对现代性、藏民族文化主体性等重要命题的思考,呈示出一种复杂而深邃的困境美学意蕴.

    万玛才旦《气球》藏地电影少数民族电影性别叙事

    "无限流":电影《白蛇2:青蛇劫起》的一次文化分析

    黄望莉蒋想想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继《白蛇·缘起》的高票房高口碑之后,2021年暑期档上映的《白蛇:青蛇劫起》再次获得观众与市场认可.除了延续"新国潮"的动画创作风格之外,该片大胆采用网络文学中新晋受到追捧的"无限流"叙事结构.理解《白蛇:青蛇劫起》的"无限流"叙事特色,也就进一步理解了"网络文化"/游戏美学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影片对当代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网感"化"改写"、对后现代拼贴、戏仿与互文的形式选择下,蕴含了新型都市青年文化的新景观.

    "无限流"《白蛇2:青蛇劫起》叙事研究

    女性导演穿越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逻辑——以《28岁未成年》《你好,李焕英》为例

    刘耀辉龙宇铭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在女性导演执导的穿越电影中,女性形象悄然完成了某种转变:从被穿越者拯救到成为穿越者,从为爱情而穿越到为确认自我价值而穿越.这是女性意识对父权文化的逆袭,也是消费时代观众心理所必然引发的反拨.随着女性形象愈加独立,女性导演执导的穿越电影也愈加成熟,其背后是女性"情感共同体"的逐渐确立.本文以《28岁未成年》《你好,李焕英》为例,聚焦女性导演穿越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建构逻辑,梳理其从"庸常"到"创造"的嬗变,并进而探究该类型电影女性形象建构的基石与意义所在.

    穿越电影女性导演女性形象建构逻辑

    拉康三界视域下的仿生人主体性建构——以《银翼杀手2049》中K为例

    殷乐希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幻电影《银翼杀手2049》作为《银翼杀手》的续集,将前作的世界观延续和发展,通过诗意的想象与深邃的隐喻,对人类未来进行了预言般的反思,对生命的本质展开了哲学的追问.本文运用雅克·拉康的"主体三界"理论分析主角K的主体性建构过程,试图解析在"赛博朋克"世界中,仿生人如何在想象界中遭遇"镜像阶段"的伪自我认同,又在象征界中经历破碎自我的虚假缝合,并在符号触及不到的实在界中,获得精神的救赎,完成新物种进化之谜.

    拉康自我人性主体建构《银翼杀手2049》

    《爱情神话》:主流文化内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再生产

    王华杰赵新彤
    129-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爱情神话》一反国产小成本喜剧借由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与秩序的权威性从外部进行恶搞与消解的惯用套路,而对其存在的诸多社会精神症候以喜剧的面貌从内部进行了现代性的书写和言说.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借用恩格斯所提出的现实主义观等思想,对电影中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阶层趣味、身份的混杂性和性别话语等极具现实意味的议题进行了论述.

    《爱情神话》典型人物市民喜剧阶层家庭性别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昆曲电影的分期及特征

    王雪燃赵晓红
    13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昆曲电影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1949—1966年,为昆曲电影的"初步尝试期";第二期:1967—1978年,昆曲电影与昆曲同命共运,处于全面禁锢时期;第三期:1979—2000年,系"复苏发展期",这一时期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并存共生;第四期:2001—2019年,属"创新突破期".本文在梳理昆曲电影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总结各时期阶段性的特征.

    昆曲电影分期阶段特征《十五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