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影新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影新作
电影新作

杨金福

双月刊

1005-6777

200031

上海市永福路52号

电影新作/Journal New Films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电影文学刊物。旨在繁荣和发展电影文学创作,推动电影理论和研究。刊载国内外新创作的剧本及对当前影视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章。辟有剧本库、新技术与影视传播方法、新世纪论坛、七色广场、八面来风、城外星空等栏目。读者为电影创作人员和电影文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持人语:影像与衰老

    王嘉军
    4-6页

    权威·时间·生命:中国当代电影中的老人形象与文化隐喻

    吴明杨晶晶
    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有关老年人的讨论日渐增多.儒家深厚的"尊老"传统正在当代中国遭遇复杂的价值考验."老"既能代表对权力地位的膜拜和对经验资历的尊敬,也能代表对时间逝去的伤怀和对历史记忆的坚守,还能代表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精神追寻.这些多元文化隐喻在中国电影中,通过各种老年人形象得以丰富呈现.本文通过对此类电影的分析,揭示出老人形象背后承载的三方面文化意涵.第一,以帝王和父亲形象代表权威,体现"家国天下"的同构逻辑,以及老人作为"位"的结构性意义.第二,以老人象征时间,通过国族历史与私人情感的记忆叙事,在家国与抒情的结构叠加中,剖析中国现代个体的复杂性.第三,以老人隐喻生命,借由表盘和涟漪两种生命图式,探讨中国人的生命观在现实欲望与精神哲学上的异面同体.

    中国电影老人形象家国天下现代个体

    论马克斯·奥菲尔斯电影中"衰老"的两面性

    Philippe Roger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斯·奥菲尔斯(Max Ophuls)是关注时间问题的电影导演.老年在电影中的表现贯穿他的创作.他始终将其与青年联系起来,这种关系是艺术史的一部分.本文将从这个角度来比较他早年和成熟时期的两部杰出电影:《爱的故事》(Une histoire d'amour)和《欢愉》(Le Plaisir).

    伦勃朗老年青年《爱的故事》《欢愉》

    消失的身体:老年身体在当代法国电影中的展现

    Marie Grenon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虽然电影中一直以来都有老年人形象,但他们的身体却常常被隐去.埃蒂安·夏蒂利埃(Etienne Chatiliez)1990年的作品《达尼尔阿姨》(Tatie Danielle)中,年迈的达尼尔阿姨注视着镜中自己身体的片段可以说是一个例外.自21世纪以来,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地通过有血有肉的人物来体现"衰老",他们的身体也不再被遮掩.电影作为典型的表现艺术,对老年人身体的反映也日益增多.然而,电影展现老年身体时仍有不少束缚.本文将从美学研究和年龄研究的角度出发,研究电影如何用它独有的艺术方式来约束老年身体的展露.我们试图证明,在银幕上不完整的老年身体画面其实代表了老年群体在法国社会中的地位.

    衰老年龄歧视身体性老年肉体电影

    爱、死亡与尊严:《爱》与《老兽》中的中外老人形象比较

    吕峰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电影《爱》与中国电影《老兽》都是优秀的老年题材电影,拍摄时间也相近,无独有偶,两部电影在叙事上都以老年主人公携眷自杀为结局.摒弃把电影作为社会学佐证的视角,两部电影对于爱与死亡的探索,超越了文化语境上的差异,达到了生命主体的存在论维度.本文试图借鉴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优先的伦理思想,揭橥两部电影对于老年人之爱、尊严和亲子关系等的表现,以及建基于他者伦理思想之上的爱情观、家庭观和死亡观.

    老年电影《爱》《老兽》列维纳斯

    趋势假设中的预览:中外科幻电影未来性与媒体性探析

    杨溟何坤
    3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论小说还是电影,"科幻"都源自西方科学体系,这决定了中外科幻小说、电影等艺术创作不同的起点与进程.不同的文化基因与制度环境,赋予科幻创作以不同的发展生态.科幻电影没有固定程式和标准模板,但在面向人类命运的共同关切与终极追问中,中外无论在人文关怀、技术表现还是艺术追求上,均呈现出不断走向文化融合与文明共识的趋势.本文试图通过中国与西方科幻电影发展中的社会功能定位与媒体属性特征,强调其共有的未来性、媒体性和教育功能,并提出现阶段中国应将培育科幻电影发展作为科学传播和未来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超越类型电影和科幻产业的传统认知局限,树立科学精神的"大传播"观念.建议从科幻电影创作、生产、运营、评价、研发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特殊扶持,在2020年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出台的"科幻十条"政策基础上强调落实,立足长远、规划未来十年甚至更久的教育、影视、娱乐、科技、资本市场融合成长格局与机制,优化中国科幻电影生态,为国家科学进步与科技创新的原创力培养、民族科学素养与探索精神的启蒙和提升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本文并以中国首个蓝星球科幻电影周为例,就科幻电影在中国的发展作出相关预测.

    科幻电影媒体性未来性未来学科学教育

    中外科幻电影的"后人类"叙事想象与美学追求

    鲍远福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外科幻电影中的"后人类想象"是关于人类在未来的身体状况与生活形态的想象性叙事,其本质也是人类如何塑造和改变自身命运并对抗"他者焦虑"的故事.中外科幻电影展示了五种类型的"后人类生命",即他者化的异族人、工具向的机器人、伴生型的类智人、附庸性的仿生人以及作为理想模型的超人(类).以"想象性他者"为主要表征手段的"后人类叙事",其主题类型的流变、形象内涵的转换、作品流派的拓展与审美标准的嬗变不仅丰富了当代科幻电影形象学阐释研究的理论谱系,也为中国科幻电影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源.

    中外科幻电影"后人类"叙事异族人想象他者焦虑

    现代性的展览与崩塌:科幻电影中的摩天大楼

    张经武王甜甜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本身是一种现代性事物,还热衷于在影像中呈现现代性事物.摩天大楼作为城市现代性的代言者,经常出现在科幻电影之中.借助摩天大楼,科幻电影既展示现代性骄傲,又反思现代性危机.在科幻电影中,摩天大楼作为一种现代性的象征物,以其惊人的高度与体量表征一种鲜明的现代气质和面貌.作为现代性秩序的代表者,以其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相区隔的层级结构形塑了各种有关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权力与控制的故事.作为反思现代性危机的媒介物,以其崩塌、荒废的奇观效果和废墟美学寄托或深或浅的人文思考.

    科幻电影摩天大楼现代性电影与城市电影的"城市性"

    生命技术与性别政治:后工业美学视野下科幻电影跨学科比较

    康文钟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技术的持续作用下,无论是摄影与电脑的合作,还是纯粹的电脑制作,科幻电影的生产都开始日益显现出去物质性的后工业美学特征.这种去物质性解构了百余年来支撑电影生产的物质化基础,在具体生产上也为科幻电影关于生命技术与性别身份的聚焦提供了影像支持.无论是关于生命技术还是性别身份的探讨,科幻电影都对未来人类是否能够继续维持自身的中心地位提出了质疑与批判.而不同学科的交叉、互渗、互推与整合,为科幻电影持久的思考提供了坚定的理论基础.

    后工业美学去物质性生命技术性别政治学科交叉

    比较视野下日本战后科幻电影的跨时代续写与改编

    席可欣李倩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幻电影之"科"建构于科学,"幻"则源自对当下的关切或逃避,兼顾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从战后的后昭和时代延续至令和时代,日本科幻电影受产业规模、融资模式和国家策略综合影响,严重依赖于对既有文本的再开发.从社会化理论切入,以战后的跨时代文本比较为线索,研究发现战后日本科幻电影参与了国家形象表达与民族性重建,并随创作者与受众的世代替换而呈现出显著不同的叙事倾向,其文本演变与社会变迁、代际变化和经济变化息息相关.

    日本科幻电影制片委员会跨时代叙事代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