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影新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影新作
电影新作

杨金福

双月刊

1005-6777

200031

上海市永福路52号

电影新作/Journal New Films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电影文学刊物。旨在繁荣和发展电影文学创作,推动电影理论和研究。刊载国内外新创作的剧本及对当前影视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章。辟有剧本库、新技术与影视传播方法、新世纪论坛、七色广场、八面来风、城外星空等栏目。读者为电影创作人员和电影文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电影理论建构的新拓展新视域

    李建强
    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10年以来,中国电影理论自身的建设掀起了一轮高潮.在中国电影学派的框架下,相关的"中层"理论也纷至沓来、竞相绽放.电影工业美学、电影共同体美学、电影想象力消费等新的理论创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电影理论宝库,标示着民族电影理论的自信与自觉,也承载着引领和推动民族电影发展、建设电影强国的重任.经过多年的倡导、阐发、争鸣和沉淀,形成了中国电影理论界期盼已久的新成果和新格局.本文着重描述这些理论形态近年的新拓展和新视域.

    中国电影理论自身建设新成果新格局新拓展新视域

    被复兴的吸引力与数字影像实践

    杨天东王婷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主流电影史关注叙事不同,汤姆·冈宁的吸引力电影美学重在阐发电影中的奇观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观众感官的参与.本文认为,在数字技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在影像生产方面发挥了根本性作用,由此开启了后电影时代;伴随而来的,还有吸引力的复兴.文章从虚拟制作、互动影像、流媒体传播三个重要方面,对吸引力的数字影像实践进行分析,力求廓清数字影像技术的发生、形式与特征,为数字实践与理论总结提供观察与思考.

    吸引力虚拟制作互动影像流媒体

    杨光海和中国民族志电影遗产

    郭净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中国纪录影像志的演变为历史背景,探讨杨光海先生留下什么样的影像遗产和学术遗产,并对如何整理相关的历史档案提出了初步的构想.

    杨光海纪录影像志民族志电影"民纪片"

    杨光海民族志电影的现象学人类学考察1

    鲍江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现象学人类学视阈考察杨光海民族志电影.中国影视人类学正式建立于20世纪50、60年代开展的国家课题"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杨光海以电影人身份进入该课题,并在课题实践中成长为集编剧、导演、摄影、剪辑等于一身的影视人类学专家,被学界誉为新中国民族志电影第一人.文章通过细致梳理杨光海生平、影片、著述、作者本人与杨光海的交往和广西民族志影展纪念杨光海系列学术活动,呈现杨光海民族志电影的学术轮廓,并在此语境中阐发杨光海民族志电影特征.

    杨光海民族志电影影视人类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

    从"通力合作"到"共谋共享":中国民族志电影合作方式的变迁

    黄钰晴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民族志电影奠基之作的"民纪片",开启了中国民族志电影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合作的历史.回溯中国民族志电影合作方式的嬗变,我们可以从一种新的视角梳理中国民族志电影摄制史.中国民族志电影经历了三种不同合作模式变迁."民纪片"拍摄对象与拍摄者的合作基于对国家行动的共同认同实现;参与式电影的合作模式强调双方的共同参与,在此基础上分化出坚持学者主体性的"二阶电影"与最大化文化持有者主体性的乡村-社区影像.

    民族志电影合作影视人类学史变迁

    视频影评的两种倾向:算法逻辑与迷影精神

    李辉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频影评是技术发展带来的通过视听媒介手段进行影评书写的新形式,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像传播背景下,视频影评的创作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算法推荐逻辑主导的电影解说视频是当下视频影评最常见的形式,迷影精神主导的视频论文显示出视频影评的媒介潜力,探索着影像自我言说的能力.围绕着算法逻辑和迷影精神两种倾向,本文展开对视频影评的现状与未来的研究和讨论.

    视频影评电影解说视频论文算法逻辑迷影精神

    倍速观看:解放的速度和紊乱的时间

    李宁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媒介考古的角度来看,倍速观看赋予了观众以控制速度的权力,重新建构了电影史早期观看者与影像装置之间的操控与互动图景.倍速观看体现出过度注意与分散注意的双重体验,推动观看者视快如慢,影像创作日益戏剧化、奇观化,观影者成为被欲望牵引的匆忙观景者.倍速观看进一步弱化了传统影院观影系统建构的认同机制,改变了受众与影像之间的联结关系.倍速观看的流行表面上呼应了人们普遍的时间焦虑,但更深层次上体现出当下社会时间体验的紊乱感以及持续性经验的匮乏.

    倍速观看加速社会过度注意注意力分散时间紊乱

    微博平台与电影营销互动关系研究

    庄君杨海飞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博的诞生,既与全球互联网、新媒体发展同频,也正值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高速上升期;尽管近三年,电影业受疫情影响,增速放缓甚或下降,但影业复苏景象已显而易见.自始至终,微博一直是电影营销的中坚力量.但随着视频媒体的兴起,微博备受挑战.本文溯源微博与电影营销联动历程,分析微博电影营销的核心价值,考察利用微博进行电影宣发的主要手段、策略、内容和形式,思考微博口碑营销和狂欢广场特性以及电影资本与媒介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

    微博电影营销中国电影产业

    心灵纪录片:安诺斯·厄斯特高电影中的自我、认知与想象

    伊卜·邦德比约刘宇清赵仁悦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被视为直接呈现现实、修辞和理性论证的电影类型,安诺斯·厄斯特高则在其纪录片中揭示情绪和自我的重要作用,把现实变成一种叙事与想象空间.透过厄斯特高的"心灵纪录片",本文尝试讨论情感结构和叙事结构如何影响纪录片,以及观众的心灵与自我如何在纪录片的制作和接受发挥作用.

    厄斯特高心灵纪录片自我认知想象

    缺席与在场:隐身人恐怖电影中的隐显辩证

    林少雄朱尊莹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隐身人,是身体在视觉上不可见的人物,是"隐"的形象;电影,是光影的艺术,视听的盛宴,是"显"的艺术;隐身人电影,便是以可见的艺术形式塑造不可见人物形象的一种独有类型.其中,恐怖隐身人最具代表性.隐身人并没有因视觉上的缺席而减弱在场感,反而因神秘不可捉摸而无处不在、如影随形:不可见的身体使恐怖感凸显,不受约束的权力使本我显现.电影也是表现恐怖隐身人的独特艺术:声音使不可见的人在场,画面留白暗示并创造恐怖想象,特效以精确技术触发观众感性体验,塑造了一个个神秘恐怖又真实可信的隐身人.

    隐身人恐怖电影缺席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