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域研究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域研究与开发

冯德显

双月刊

1003-2363

yjkf@vip.sohu.com

0371-67939201

450052

郑州市陇海中路64号

地域研究与开发/Journal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1982年创刊,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主要是地理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科技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吴天博周丹孙平军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8-2022 年60 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因果评价"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科技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推进了沿线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其政策影响效应首先表现为一个即期的正向冲击,而后这种冲击效果呈现出先快速上升后波动下降的整体趋势;"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推进沿线国家在贸易、投资及经济领域的发展水平实现了其科技创新;中国对沿线国家科技创新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扩大与沿线国家高技术产品双边贸易规模来实现.研究结论对推动中国及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及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参考价值.

    "一带一路"倡议"创新之路"科技创新影响机制

    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港口腹地分析

    黄光宇赵鹏军何张源张梦竹...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多种运输方式下的基础设施地理空间数据和OD流量大数据,识别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港口潜在腹地和真实腹地的空间格局,评价两类腹地的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1)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港口两类腹地的范围大致相同,腹地内部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2)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港口的潜在腹地覆盖范围较广但竞争力不强,通道对于时间价值更高的货物更具吸引潜力;(3)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港口的真实腹地覆盖范围在运输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公路腹地与港口邻近而铁路腹地与港口分离;(4)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和运输服务水平是影响两类腹地匹配关系的重要因素,大能力运输通道匮乏导致广西和通道西侧的运输供给能力较弱,班列竞争力不足制约了川渝地区的通道运输份额.未来,应提高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供需匹配针对性,拓展建设中缅印度洋新通道,以进一步保障我国海外战略性关键资源的供应安全.

    港口腹地西部陆海新通道Huff-隶属度模型多式联运货运大数据GIS

    数字经济赋能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溢出与机制识别

    张志新蒋欢跃李成
    15-2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1-2021 年长三角地区41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及多重路径的综合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不仅能显著赋能本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对邻近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空间溢出效应占比为79.4%;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且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呈协同效应,消费能力路径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均呈背离效应.

    数字经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溢出效应传导机制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温馨高维新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粤港澳大湾区35 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在解释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熵值加权综合指数法、K-Means聚类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2010 年、2015 年和2021 年粤港澳大湾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县域城乡融合水平总体上呈小幅度上升趋势,但层级性与不均衡性特征显著,珠江口东岸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珠江口西岸.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支农支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有促进作用,财政城乡公共服务支出、金融效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则表现为抑制作用.据此提出加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耦合、注重整体推进与因地制宜、完善财政投入体制机制、强化产业发展与城乡融合的协同互促的对策建议.

    城乡融合县域尺度时空分异粤港澳大湾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郑艺苏维词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改进熵值法、Jenks自然断裂法、障碍度模型对 2007-2020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尺度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城乡融合指数由2007 年的0.239 提高到2020 年的0.534,低、较低水平融合区由2007 年的25 个减少到2020 年的8 个,较高、高水平融合区由2 个增加到12 个.(2)不同维度的融合发展不同步,2020 年社会融合发展水平指数最高,为 0.612.(3)较高水平融合区在成渝地区的西部和东南部形成两个小范围集聚区,呈现"双核独大、中部塌陷"的发展格局.(4)成渝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影响因素中,前期自然要素障碍度高于人口、土地和资金要素,后期自然要素障碍度降低,产业结构和资金要素的障碍度增大.

    城乡融合时空分异影响因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黄河流域数字普惠金融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田卡吨彭宝玉张博吴凡...
    35-4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2011-2021 年黄河流域89 个城市数字普惠金融时空分布特征,并应用时间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普惠金融整体上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大致存在"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增速呈"西南部快、东北部慢"的演化格局.(2)基尼系数总体差异逐步缩小,区域内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下游地区、中游地区和上游地区,区域间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上下游地区、中下游地区和上中游地区,超变密度贡献率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3)黄河流域数字普惠金融呈波动起伏上升的空间集聚态势,且以"高-高"和"低-低"类型为主,"高-低"和"低-高"类型则相对零散分布.(4)经济发展水平、传统金融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等因素对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教育水平则呈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和地理区位具有正向溢出作用,政府支持程度和互联网发展水平则为负向溢出效应.

    时空演变Dagum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杜宾模型黄河流域

    北盘江流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与驱动因素

    杜品品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贵州北盘江流域土地利用为基础,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因素,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00-2020 年北盘江流域三生空间时空演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北盘江流域三生空间分异特征明显,生态、生产与生活空间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 74.0%,25.1%,0.9%;(2)工业生产用地与城镇生活用地重心迁移距离较大,均表现出向东南迁移的趋势;(3)三生空间分布与城镇规模、年均降水量、坡度及高程等因素关系显著;(4)三生空间是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交互作用均呈现非线性与双因子增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与农用土地,遏制工业用地与城镇居住区的无序扩张,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土地合理流转,将有利于北盘江流域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

    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功能驱动因素北盘江流域

    基于时序NPP-VIIRS夜间灯光和土地利用数据的福州市GDP时空分布研究

    张兵华陈昊赵立珍杨元传...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时序NPP-VIIRS 夜间灯光、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构建 GDP 空间化模型,并结合空间分辨率为30m×30m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模型进行修正,研究 2013-2020 年福州市经济空间差异性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对GDP空间化模型进行修正以提高单元网格精度和效度的方法是可行的,对较小尺度的经济空间分析具有意义.(2)将土地利用数据对应的各产业产值用于对GDP空间化模型修正,能够进一步提升单元网格的模拟精度.(3)从共时性比对来看,福州市的经济空间呈现东部GDP较高,西部和北部GDP以低值为主、高值零星分布的格局.从历时性来看,自2015 年起,福州市GDP高值区域的扩张与GDP总值的增长速度明显提高,2018 年后整体出现略微下降趋势.

    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GDP时空分布土地利用数据精细化模拟福州市

    基于城市体检的中心城市治理满意度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业锦闫欣雨王雅倩申郑钰...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20 年城市体检问卷调查数据,利用多层线性模型测度我国36 个中心城市的城市治理综合水平及其差异,探索影响城市治理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从空间特征来看,治理评价高水平城市多分布于长江沿线和东部沿海地区,偏低水平多分布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从城市间差异来看,城市治理存在"短板效应",城市间生态环境治理和道路环境提升存在显著差异;从关键影响因素来看,居民对城市治理的综合感知受到城市建成环境、城市社会经济条件和个体属性特征共同作用.在城市建成环境变量中,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低PM2.5 浓度、高公交站点和商场可达性促进居民对城市治理满意度的提升.在城市社会经济条件变量中,大经济规模、高工资水平增强居民对城市治理的满意度.在个体属性变量中,高龄、高学历及城市"新市民"对城市治理的效果敏感度更高.

    城市体检城市治理居民感知多层线性模型影响因素

    中原城市群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李晗马芳芳丁志伟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文化吸引力、文化展示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创新力、文化事业投入力和文旅融合力6 个维度构建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分类、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中原城市群文化软实力的空间特征并解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实力差异看,高、较高文化软实力城市数量少且主要分布在核心区,中等实力城市仅有3 个,半数城市为低和较低实力.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东西差异,西半壁呈现以郑汴为引领的中心外围格局,东半壁则表现为亳州、阜阳引领的极化特征,且在东西半壁之间形成聊城至驻马店的低值连绵带.(2)从分维度空间差异看,文化吸引力子系统、文化展示力子系统与综合实力格局类似,而文化事业投入力子系统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此外,文化传播力子系统、文化创新力子系统呈现与前3 个子系统完全不同的格局,表现为以郑汴为核心的低值包围高值的分布结构.(3)从空间集聚和关联看,中原城市群分别围绕郑州和亳州形成了"一主一副"的双核集聚态势,且主核区附近形成了显著的高-高集聚群.其中,文化吸引力子系统与综合实力的集聚格局基本一致,文化展示力子系统的集聚在郑州减弱而在亳州得到加强,文化传播力子系统和文化创新力子系统仅在中部形成集聚核心,文旅融合力子系统则在综合格局的基础上在东南部形成两个集聚核心.(4)从影响因素看,市区GDP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最强,第三产业增加值次之,交通设施、科教文卫单位数和城镇化率的影响作用不明显.

    文化软实力水平评价空间差异影响因素中原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