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谢礼立

双月刊

1000-1301

eeevc@iem.ac.cn

0451-86652450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29号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Journ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学术性刊物,主要反映我国在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方面的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服务。刊载国内外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方面的学术论文、综述性文章和科研简讯、问题讨论、学术动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振动台试验的水平层状边坡共振响应分析

    文钊刘汉香李欣魏应松...
    116-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振现象已经多次在汶川震害调查中被发现,其在结构工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在边坡工程中尚未开展深入的研究.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开展水平层状边坡的固有振动特性及其共振响应研究.首先分别通过白噪声激振、正弦波扫频和天然波激振获取边坡的固有频率,讨论不同方法在获取边坡固有频率方面的优劣性.其次,通过输入不同频率、不同幅值的正弦波激励,研究边坡的动力响应特征,重点关注边坡在共振频率处的加速度和位移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白噪声激振和扫频试验分析结果较为接近,且白噪声激振对于边坡固有频率的变化识别更为敏感,天然波谱比曲线由于出现多个峰值,导致固有频率的确定较为模糊.边坡在其固有频率处存在共振响应现象,表现为边坡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和位移响应峰值在共振频率段会出现峰值集聚,且相较于高程效应,共振对边坡响应的放大效应具有主导作用,会加剧边坡在振动作用下的变形破坏.研究有助于从边坡共振的角度揭示边坡的地震响应特征,也可以为边坡的抗减震研究提供思路.

    水平层状边坡振动台试验固有振动特性共振响应

    基于被动变阻尼变刚度装置组合隔震新体系性能化设计方法

    李铮付伟庆王浩哲
    127-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被动变阻尼变刚度装置是一种无需外部能源输入和反馈控制的装置,具有变阻尼耗能和变刚度限位功能.当与隔震支座组合使用时,这种装置构成了一种新的隔震体系,能够有效控制不同类型和烈度大小的地震波.根据性能化设计理论,提出了针对组合隔震体系的设计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完成隔震层中被动变阻尼变刚度装置和隔震支座的参数设计工作.研究还提供了完整的设计流程和详细的设计过程说明,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种性能设计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组合隔震新体系的工程设计领域,为相关工程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支持.通过这种先进的设计方法,可使结构能够更好地应对地震带来的灾害,保障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被动变阻尼变刚度装置组合隔震体系性能设计方法控制效果

    地震行波激励下单层对称框架结构扭转响应的时域解析解

    李文博刘铁林王宇
    136-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单层对称框架结构,利用地震行波激励研究地震波中频率成分对框架结构扭转响应的影响.给出了单层对称框架结构在地震行波激励下的动力平衡方程,利用相对运动法对方程进行求解,给出了地震行波激励下扭转响应级数形式的时域解析解.计算了框架结构分别在低频成分丰富和低频成分不丰富地震波行波激励下的峰值柱剪力,进而分析了地震波中低频成分对框架结构行波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地震行波激励下柱剪力解析解不但与固有频率和激励频率有关,还与时间延迟以及结构基频和激励频率比值的平方有关.地震波加速度幅值谱中存在小于结构基频的主要频率时,框架结构易于产生行波效应,幅值谱中主要频率均大于结构基频时,不存在行波效应.框架结构地震行波效应除取决于时间延迟外,还取决于地震波中的低频成分.在低频成分和时间延迟的共同作用下,框架结构将产生地震行波效应.低频成分越丰富的地震波,行波效应越显著.

    框架结构地震行波激励扭转响应解析解低频成分

    SV和SH波垂直入射下二维盆地-子盆地共振对比研究

    刘昇刘启方
    146-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盆地-子盆地中的子盆地除了底部直达的入射体波外,还存在大盆地产生的横向传播的面波入射,导致子盆地共振特性的变化.基于显式有限元法,对比分析了SH波和SV波垂直入射下,子盆地基底阻抗比、大盆地倾角和半宽对二维梯形盆地-子盆地的二维共振频率及其对应放大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受大盆地产生的横向传播面波的影响,子盆地的速度峰值PGV和累积能量Ex最大值均有明显放大,且SV波入射下的放大系数大于SH波;子盆地基底阻抗比对盆地-子盆地的PGV最大值、Ex 最大值、二维共振频率及其对应放大系数影响较大,大盆地倾角和半宽的影响不大.SV波和SH波入射下子盆地二维共振频率较单一小盆地均有所增加,且同阻抗比下SV波入射的增幅大于SH波.SH波入射下二维共振频率下的放大系数基本大于单一小盆地,而SV波在低阻抗比下低于单一小盆地,高阻抗比下高于单一小盆地和SH波入射下的结果.SV波入射下盆地-子盆地的二维共振频率及其对应放大系数受大盆地的影响较SH波更大.

    盆地-子盆地显式有限元法二维盆地共振阻抗比

    地震荷载作用下土体变形试验研究

    孟凡超袁晓铭
    157-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规则地震荷载对土体变形特性的影响,对砂土试样开展了系统的动三轴试验.试验中分别对 3 种不同密度砂土试样施加了 4 条具有不同峰值的不规则地震应力时程及其循环次数为 20 周的等幅正弦荷载,以便开展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荷载及其等幅循环荷载输入下,砂土试样的应变增长曲线差异显著,荷载类型及荷载波形是影响土单元应变时程发展特征的主要因素.考虑荷载不规则性得到的修正系数受荷载类型和砂土相对密实度的影响,不受输入荷载动应力幅值大小及砂土类型的影响.最后针对地震荷载下土单元变形的计算,给出了以常规的等幅三轴变形试验为依据的估算方法.

    地震荷载变形特性等幅往返荷载修正系数估算方法

    地基中混凝土排桩主动隔振研究

    刘晶磊陈岩陈丰泽李秀欣...
    164-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地基中设置混凝土排桩后,排桩的各参数变化对近场主动隔振的影响规律,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与试验场地一致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计算与分析验证了有限元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参考TB 10621-2014《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建立了足尺寸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在列车荷载作用下排桩的各参数变化对隔振效果的具体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桩长参数对隔振效果影响较为明显,随着参数增大,隔振效果越理想,当桩长参数为10.5 以后,继续增加比值,隔振效果提升不显著;随着桩间距参数越大,隔振效果越不理想,较小的桩间距可获得理想的隔振效果;埋深参数对隔振效果影响显著,参数越大,隔振效果越不理想,当参数为3.5 时,隔振效果已很不理想,较浅埋深能获得较理想的隔振效果.

    混凝土排桩主动隔振有限元列车荷载

    木构架古建筑基本周期的分析方法

    袁建力杨韵
    174-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行规范近似公式存在的不足,结合单层、两层砖围护墙木构架古建筑的构造特征,构建了设有集中质量和连续分布质量的悬臂杆分析模型,以考虑屋顶、楼盖的质量和位置,以及围护墙、木构架的质量和刚度分布规律.依据结构动力学原理,采用等效质量法将分析模型等效为单质点悬臂杆模型,推导了中部集中质量和连续分布质量的等效公式,以及基本自振周期的计算公式.所研制的分析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古建筑的大屋顶、楼盖及围护墙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相应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结构的横向和纵向基本周期.结合 3 座典型古建筑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介绍了计算公式的运用方法,并将基本周期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表明提供的分析方法适用于围护墙在横向、纵向不同布置的木构架古建筑的基本周期分析.

    木构架古建筑自振周期结构动力学力学模型抗震分析

    汶川Ms8.0地震隧道易损性及平均损失率分析

    孙路李廷辉郭霞
    182-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汶川地震震害资料,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山区隧道结构整体与各部分的地震易损性模型.选择峰值地面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作为地震动参数,以对数正态分布函数作为易损性模型,利用极大似然估计得到隧道结构整体及各部分(洞口浅埋段、洞口过渡段、普通段、断层破碎段)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对比分析了隧道整体及各部分的地震易损性特点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轻微破坏条件下,洞口浅埋段的地震易损性要高于其他部分.随着破坏程度的增加,断层破碎带段的地震易损性逐渐高于隧道其他部分.根据隧道结构特定破坏等级的损失比,建立了隧道的平均损失率模型.依据文中建立的隧道易损性模型及平均损失率模型可以在将来发生类似地震时快速地进行地震损失评估.

    山区隧道易损性模型平均损失率损失比

    泸定6.8级地震典型震害调查与分析

    张俊郭迅罗若帆董孝曜...
    190-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四川泸定 6.8 级地震极震区中磨西镇和得妥镇的建筑物进行震害调查与分析,发现具有"散、脆、偏"特性的建筑物破坏严重,而具备完好抗震构造措施的砌体结构、结构布置具备"匀"思想的建筑物震害较轻.基于"变形饱和"建筑物致灾机理和泸定地震震害调查结果,将建筑物常见的结构布置划分为 5 种典型形式:全硬脆轴线结构、全弱延轴线结构、全弱脆轴线结构、普通结构和具有"偏中带匀"特点的硬脆与弱延混搭结构,分析每种形式对应的震害表现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全硬脆轴线结构、全弱延轴线结构和具有"偏中带匀"特点的硬脆与弱延混搭结构因未到达"变形饱和点",震害表现极轻,几乎无可见裂缝,而其他 2 种结构布置形式的建筑均出现破坏,甚至倒塌.最后,结合"变形饱和"致灾机理对房屋抗震设计理念提出"匀"的建议.

    倒塌机理震害调查变形饱和泸定地震

    积石山6.2级地震村镇民居震害调研与分析

    兰官奇陈涛代建波朱熹育...
    200-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明积石山 6.2 级地震中村镇民居的震害情况,归纳总结了灾区村镇民居的主要结构特征、建造习惯和施工工艺,分析了不同结构形式村镇民居的倒塌情况和典型震害特征,评析了传统建造习惯对民居抗震防灾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民居结构体系多为"虎抱头"式砖木结构房屋,占调研总数的 50.9%,生土结构和砖混结构较少,分别占调研总数的 28.2%、20.9%;调研区域内大量生土结构民居发生整体倒塌,砖木结构民居出现整体倒塌案例较少,砖混结构未发现整体倒塌案例;砖木结构民居震害主要表现为山墙转角开裂、梁柱节点处脱榫、局部山墙倒塌、屋盖搭接处开裂,生土结构民居震害主要表现为山墙转角破损、山墙歪闪倒塌和屋盖塌陷,砖混结构民居震害主要表现为墙体开裂、歪闪倒塌和楼(屋)盖破坏;泥浆砌墙、厚覆黄土屋盖、大重量门盖装饰等不良建造习惯加剧了民居的震害,在后续恢复重建工作中应予以改进.针对不同结构体系震害特征和建造习惯提出了提高村镇民居抗震防灾能力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灾区村镇民居的建设、加固改造提供参考.

    积石山地震震害调查村镇民居砖木结构建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