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周小佳

双月刊

1008-8105

xbshkb@uestc.edu.cn

028-83201443

610054

成都市建设北路二号四段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学报主要反映学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成果以及管理水平的高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物刊登的许多文章都处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具有前导性、独创性、特别是以信息科学为核心的人文交叉研究已成为本刊鲜明的特色和优势。该刊的编委皆由校内各学科负责人和专家构成,充分保证该刊的学术水准。本刊稿源丰富,每期刊发的文章甄选比例达到5:1,稿件质量高,已出版的十二期300余篇文章中,具有高级职称或是具博士学位的作者达70%以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政治经济学视域下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与内涵研究

    周小亮王子成
    1-1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数字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为了全面解析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和丰富内涵,进而推动其发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理论分析与数理推导的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理论,探讨了社会生产力的历史演进及其发展趋势,深入解读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及内涵、外延,重点分析其形成逻辑和作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由前沿数字技术创新驱动的,更具包容性、更体现新内涵的先进生产力.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外延涉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两个核心方面.数字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者的联合作用推动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其作用特征表现为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文章进一步阐释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构成,即以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为核心的动力机制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相互渗透,进而提出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计算公式,用于评估其影响力.研究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既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也是其创新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具象表现之一,对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深入研究,为理解并推动数字经济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

    数字新质生产力政治经济学形成逻辑动力机制

    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的辩证关系与实践路径

    韩文龙董鑫玮唐湘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整体生产力的进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新质生产力本身也是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推动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能加速转换.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明晰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的辩证关系,梳理两者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结论发现,这对于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融合形成的绿色新质生产力也推动着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进而反作用于生产力,畅通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从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发力推动整体经济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双维度视阈下家庭收入期望差距对消费的影响

    甘晓丽靖薇顾剑华
    2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费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最主要的需求来源,深入挖掘消费潜能、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对经济复苏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前景理论,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历史和社会双维度视阈探讨了家庭收入期望差距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家庭收入期望差距对消费有显著影响,但具有不对称性,总体而言,收入期望顺差对消费的影响落差较大.家庭收入社会期望顺差显著促进消费,落差显著抑制消费;家庭收入历史期望顺差和落差均显著促进消费.收入社会期望顺差比历史期望顺差对当期消费促进作用更强,长期则反之.分析表明,收入期望顺差通过提升家庭风险容忍度进而促进消费,而在收入社会期望处于落差状态下家庭风险容忍度不易改变.研究为解释家庭消费行为和制定刺激消费需求相关政策提供了新的观点和实证依据.

    收入期望差距消费双维度视阈前景理论风险容忍度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务中应用的机遇与挑战

    吕丹阳郎元柯范柏乃金宇涛...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服务是构建有序社会的基础.数字技术在为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带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公民参与、技术鸿沟、休眠数据等诸多问题.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勃兴为公共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机遇,其带来的技术-权力的冲突也更加显著.本文以公共服务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其在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协调区域不平等以及增强公众参与等方面的潜力,同时着重关注其可能带来的数据安全、算法偏见、公众隐私等挑战.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公共服务领域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问题,也将为未来政策制定和技术应用提供启示.

    生成式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公众接受度

    干部激励的行为科学视角:"助推""自我助推"以及"助推+"工具的理论与实践

    郭晟豪王皓铎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部激励是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问题.面对当前干部行为管理方法存在的问题,采用行为科学视角,以行为干预的现实问题和研究前沿为切入关注和探讨干部激励问题尤为重要.论述行为干预工具的理论基础,并且着重介绍"助推""自我助推""助推+"等三种当前广泛受到关注的实践工具.通过厘清行为干预工具的主要特点与相对特色,本文提出干部激励的行为干预工具的选择逻辑、实践流程以及使用要点,为我国干部管理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激励工具,使政府部门管理者走出部分传统激励方式的偏离、低效,真正成为能有效干预干部行为的"行为设计者".

    干部激励行为干预助推行为公共管理

    数字平台何以提升行政性国有资产配置效能?——基于C市现代公物仓平台的案例分析

    朱萌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供给和需求的均衡是任何经济社会活动需遵循的基本规律,平台治理中亦不例外.以政府公物仓为案例,从供需关系角度切入探索数字平台提高政府治理效能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一方面,政府公物仓数字平台借助"开放性前台"在政府共享部分数据的条件下为不同层级、分散在不同地域的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提供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共享网络,引入市场上的供应商实现资产供给方扩容,增加租赁业务发挥市场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实现供给方式变革,完成资产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提高供需的适配度;另一方面,通过"数据中台"将资产配置流程进行标准化分解和精简,通过"业务中台"将资产配置过程中的部分职能"线上化",让资产管理部门"隐身",在需求侧与供给侧间建立实时交互机制,实现供需双方的高效链接,降低行政成本,最终提高资产配置效能.

    政府公物仓数字化平台行政性国有资产资产配置效能

    基于消费者幸福感的顾客融入行为促进策略对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信息处理模式的调节作用

    张少卿张媛叶颉黄志锋...
    6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目标框架理论、幸福感理论为基础,分别引入消费者幸福感作为中介变量和信息处理模式作为调节变量,探究顾客融入行为促进策略(收益目标促进策略、规范目标促进策略和享乐目标促进策略)对顾客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边界.通过一项三阶段的时间滞后研究设计,获取246份有效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顾客融入行为促进策略显著正向影响顾客价值共创意愿;消费者幸福感部分中介顾客融入行为促进策略对顾客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在情感处理模式下,顾客融入行为促进策略更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幸福感;在情感处理模式下,顾客融入行为促进策略通过消费者幸福感对顾客价值共创意愿的正向效应会增强.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进一步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并促进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为其制定更加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提供决策支持.

    顾客融入行为促进策略信息处理模式消费者幸福感价值共创意愿

    碳限额约束下双渠道供应链减排成本分担演化博弈研究

    王芳张恒杰朱艳董玉成...
    7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限额背景下,考虑到碳减排技术的高成本,双渠道供应链中的制造商倾向于与零售商共担成本以减少企业风险.对制造商和零售商碳减排成本分担冲突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供应链协同减排,促进国家实现碳减排目标.本文针对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系统,运用演化博弈模型研究碳限额约束下的减排成本分担及减排策略(投资碳减排技术和购买碳排放配额)选择问题,并分析价格调控机制对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存在(制造商不投资,零售商不投资)、(制造商投资,零售商不投资)和(制造商不投资,零售商投资)三种演化稳定策略;进一步,当引入价格调控机制时,双渠道供应链系统在策略(制造商投资,零售商投资)上也能形成稳定.此外,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上述理论结果,并讨论了不同情形下的产品批发价格、减排技术成本、碳交易成本、成本分担比例对制造商和零售商共同分担碳减排技术成本意愿的影响.

    双渠道供应链演化博弈碳减排成本分担

    考虑双重声誉的医疗旅游供应链激励机制研究

    陈美莲曾阳艳陈武华
    8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虑医疗旅游供应链中协助机构和服务提供商双方的声誉效应,为降低医疗旅游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风险,建立了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两种情景下的双重声誉委托代理模型,运用最优化理论得出协助机构的最优激励机制决策,并与不考虑双重声誉效应的情形进行对比.结论发现,完全信息情形下,协助机构仅需通过固定报酬就可以激励服务提供商努力工作,且最优激励合同与服务提供商的风险规避度和外生不确定因素无关;不完全信息情形下,在一定条件下引入双重声誉激励机制,可以提高服务提供商的努力水平和激励报酬以及协助机构的期望收益,即双重声誉激励机制可以实现医疗旅游供应链的帕累托改进.此时,服务提供商的风险厌恶程度和外生不确定因素对激励机制的最优配置具有显著影响.

    医疗旅游医疗旅游供应链医疗旅游协助机构委托代理理论双重声誉效应

    银行理财客户风险测评的行为实验研究:方法比较与效果分析

    樊其琦蔡大海吴萌
    10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的低收益率与刚性兑付使得客户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形成了保本保息的扭曲认识.理财产品的规范化与监管新规的执行引起了理财产品的大幅亏损,导致客户的不满及银行与客户关系的恶化.理财产品风险分级与客户风险类型不匹配可能是问题背后的潜在原因.为此,本文重新审视和检验商业银行理财风险测评的效果.通过行为实验,本文将风险测评问卷、经典的彩票选择测试和新兴的炸弹诱导测试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风险测评问卷度量的风险厌恶程度显著低于炸弹诱导测评,但与彩票选择测评无显著差异.三种测评方法的结果对风险追求客户的分类表现一致,但对风险厌恶客户的分类存在差异.另外,风险测评问卷将大部分客户划分为稳健与谨慎两类,导致客户类型的区分度不高.客户风险分类是风险测评的核心目的,因此银行需要更好地理解不同测评方法的差异,并慎重地选择测评方法.本研究为解决理财新规下的新问题提供了可能的思路,并为进一步改进理财风险测评提供了建议.

    风险测评问卷彩票选择测评炸弹诱导测评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