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科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质科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钟大赉

季刊

0563-5020

dzkx@mail.igcas.ac.cn

010-82998115

100029

北京9825信箱

地质科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报道地质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地层学、古生物学、 地质构造学、岩石矿物学、水文与工程地质、沉积学、数学地质、同位素地质、地热等方面的论文经验介绍等。读者对象为地质科学教学和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西次凹的地层系统和构造特征

    王清华杨威周慧缪卫东...
    271-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什西次凹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隶属于库车坳陷的乌什凹陷.它位于南天山主山脉(哈尔克山)和塔里木盆地柯坪—温宿凸起之间.区域构造格局上,这里是塔里木克拉通向西北自然延伸的部分.次凹北缘的阿合奇断裂是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拉通的分界.乌什西次凹内发育与柯坪—温宿凸起相似的晚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系统,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的烃源岩.新近系—第四系碎屑岩建造直接不整合于变形的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之上;剖面上,向南天山方向加厚,向塔里木克拉通方向减薄,呈现典型的前陆盆地剖面结构特征.这是一个晚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叠加在晚海西期—燕山期古隆起之上.这里的构造变形主要有3期,分别是中海西期、晚海西期—印支期和晚喜山期.变形以厚皮冲断构造及其相关褶皱为主,薄皮构造不发育.平面上,主构造线走向NE-SW.剖面上,以南天山向塔里木冲断为主.

    晚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系统被动大陆边缘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和褶皱晚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基底卷入型构造乌什西次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南天山造山带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带构造分析

    蒋俊缪卫东赵凤全李君...
    288-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库车褶皱冲断带的东段,两者均为基底卷入型构造.阳北断裂是一个反转构造,其变形历史可以追溯到侏罗纪—白垩纪的正断层;新生代构造反转,发生了多期冲断变形加速期,分别发生于白垩纪末—古近纪初、古近纪末—新近纪初、中新世早期、上新世和第四纪.吐格尔明背斜构造带是阳北断裂中新世早期及以后的冲断作用派生出来的一个次级基底卷入型构造变形带.它由吐格尔明背斜及其南、北两条呈背冲关系的逆冲断层组成.背斜核部元古宇变质岩出露地表;中、新生界直接不整合于变质岩之上,缺失全部古生界,说明研究区可能属于一个长期存在的古生代古隆起.

    侏罗—白垩纪正断层新生代逆冲断层反转构造基底卷入构造元古宇变质岩古隆起吐格尔明背斜阳北断裂库车褶皱冲断带东段塔里木盆地

    新疆克拉玛依乌尔禾张扭性走滑断裂特征及其控藏作用研究

    孟凡超白沅可祝贺王胜利...
    300-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尔禾沥青矿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乌尔禾鼻隆之上,是一个小型左旋走滑断裂带.断裂带形成后未发生强烈改造,断裂带内发育沥青矿脉,露头地质条件好,且有三维地震覆盖,是研究走滑断裂特征和控藏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本文采用无人机三维立体建模技术,结合野外剖面实测,对乌尔禾沥青矿走滑断裂带野外剖面露头进行定量分析和解剖.结果表明,沥青矿断裂带共发育17条断层,主断层西北侧断层呈雁列状分布,东南侧断层呈马尾状,断裂带纵向呈负花状.研究表明,断层形成于燕山期左旋剪切应力场,受拉张应力影响,整体处于张扭环境,形成张扭性走滑断裂带.断层发育空腔和诱导裂缝,尤其主动盘裂缝更为发育,空腔的开度与油气侵染宽度呈正相关.结合塔里木盆地张扭性走滑断裂与油气藏关系分析,本文认为张扭性走滑断裂是良好的垂向油气运移通道,主动盘具有侧向输导作用,被动盘具有封堵作用,走滑断裂主动盘一侧圈闭是良好的油气聚集区域.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乌尔禾沥青矿断裂带左旋张扭性走滑断裂控藏作用

    新疆北部和什托洛盖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抬升事件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来自低温热年代学的证据

    杨智马静辉张琬金李鸿蕊...
    313-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北部西准噶尔造山带的构造属性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确定该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事件及隆升过程是研究该地区陆内变形的关键所在.本文对造山带内山间盆地——和什托洛盖盆地的构造抬升事件进行系统分析,基于研究区野外地质调查及断裂解析,识别出C/J、J/AnJ、J/E和K/E以及E/N等5期区域不整合面,这些不整合是构造活动的直接证据.盆地中、新生代受南北两条控盆断裂近N-S向挤压应力持续挤压.砂岩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在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早期(149~125 Ma)、早白垩世中期(121~109 Ma)和晚白垩世早期(80.0~77.7 Ma)3个区间,反映出该地区在这3个时期发生了明显的冷却抬升事件,3期冷却抬升事件与野外地质特征有很好的地质响应.热史模拟表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10 Ma)、晚白垩世(85~65 Ma)和渐新世—上新世(30~5 Ma)发生了快速隆升事件.盆地构造抬升的主要应力为周缘山系抬升及断裂活动挤压.综合研究表明,盆地中、新生代经历了3期明显的构造抬升事件,与中、新生代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远程效应有很好的耦合性.

    裂变径迹热史模拟构造事件和什托洛盖盆地中、新生代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类型与热演化研究

    曾治平王金铎李超徐冰冰...
    330-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湾凹陷下组合油气资源丰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被证实是凹陷内主要的油气来源.然而,由于烃源岩埋深较大、勘探程度低,烃源岩类型、热演化以及生烃史尚不清楚,制约了下组合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本研究基于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认识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基本特征,利用盆地模拟恢复烃源岩热演化以及生烃演化史,在此基础上对油气成藏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湾凹陷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平均有机碳含量(TOC)为0.82%,生烃潜量(S1+S2)为5.32 mg/g,为中等烃源岩,平均成熟度(Ro)为1.27%,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热演化模拟显示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于晚三叠世晚期进入生烃门限(Ro = 0.5%),晚侏罗世—晚白垩世达到生油高峰(Ro = 1.0%).白垩纪末期,有机质热演化进入了高成熟演化阶段(Ro>1.3%).沙湾凹陷超深层储层经历多期油气充注,油气的多期混合以及断层活动的不均一性造成不同层位多种相态油气藏共存.研究认识为准噶尔盆地超深层油气成藏过程和机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烃源岩热演化生烃史盆地模拟沙湾凹陷

    开鲁盆地奈曼凹陷北部地区下白垩统地层剥蚀量恢复及其对油气藏的影响

    李中堂张云峰于训涛裴家学...
    341-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恢复地层剥蚀厚度是研究盆地演化史和进行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工作.奈曼凹陷作为开鲁盆地中一个重要的沉积凹陷,整体勘探程度不高.本文运用地震地层厚度趋势法辅之以构造沉积综合法恢复了奈曼凹陷北部地区下白垩统九佛堂组上段和下段的古地层厚度及地层剥蚀量分布范围;同时结合奈曼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和沉积相特征确定了奈曼凹陷北部地区的沉降中心位于奈10井区域,明确了九佛堂组时期原始沉积相展布特征.在物源供给方面,北部物源受搬运距离远及剥蚀难以存留的影响未能沉积,主要来自于西部陡坡带发育的扇三角洲相沉积及东部缓坡带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此外,研究还发现奈曼凹陷北部地区下白垩统古地层厚度地质模型特征为北东向受抬升剥蚀最严重,剥蚀范围广,剥蚀厚度大.此次研究对于揭示该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及油气成藏过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本次研究方法的应用对于类似沉积盆地的剥蚀量恢复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奈曼凹陷九佛堂组剥蚀量恢复构造演化

    阿姆河右岸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研究

    姚建廷周栋刘荣和刘四兵...
    352-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姆河盆地是中亚地区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盆地.阿姆河右岸区域的主力烃源岩存在于中-下侏罗统的煤系地层中,但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机质来源及沉积环境还需进一步明确.本文以阿姆河盆地右岸地区侏罗系烃源岩为对象,在利用烃源岩样品开展系统的地球化学测试的基础上,对样品有机碳、镜质体反射率、饱和烃与芳烃气相色谱及有机碳同位素等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阿姆河右岸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及生烃潜力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Ⅱ1 与Ⅱ2 型为主,存在少量Ⅲ型干酪根,烃源岩整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烃源岩以生油为主,兼生气.2)阿姆河右岸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大部分沉积于高盐度的强还原环境,少数沉积于低盐度氧化环境中.3)阿姆河右岸中-下侏罗统烃源岩中有机质母质的来源主要为低等浮游生物,部分有机质来源于高等植物.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阿姆河盆地

    盐构造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下刚果盆地为例

    刘静静邬长武郭荣涛高蔚原...
    365-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盐构造对油气藏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很多富油气盆地都发育丰富的盐构造.本论文以南大西洋东海岸下刚果盆地为研究对象,从含油气盆地分析的角度,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和成藏动力学系统理论为指导,旨在明确盐岩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分析盐岩构造变形对盐相关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基于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识别出下刚果盆地发育盐滚、盐底辟、盐蓬/盐盖、厚层盐岩4种主要盐岩构造样式,明确了各类盐构造的变形特征及其上覆地层构造特征.最后,在分析盐构造变形对源、储、圈闭等静态成藏要素,以及圈闭演化过程、油气运移、保存等动态成藏过程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下刚果盆地油气动态成藏模式,以期指导该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

    下刚果盆地盐构造成藏过程成藏模式

    安徽省阜阳盆地及周边大地热流分布特征

    张克松王朱亭姚波张帅...
    375-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阜阳盆地位于周口坳陷的东部,地热资源丰富,但基础地热地质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对区内大地热流研究尚属空白.为深入研究本区地热资源,为地热资源潜力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本文基于收集的6口钻孔测温资料、实测的4口稳态测温数据以及61块岩心样品热导率测试数据,计算出了4个大地热流值.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 0~2281 m内现今地温梯度为 23.4℃/km~35.5℃/km,平均值为 27.9℃/km;热导率介于 0.968~4.932 W/(m·K)之间,平均值为1.959 W/(m·K);对应的大地热流值介于44.7~63.8 mW/m2之间,平均值为53.4 mW/m2,与周口坳陷已发布的各大地热流平均值53.4 mW/m2一致,但却较明显低于中国大陆地区(平均值60.4 mW/m2)、中国东部(平均值61.9 mW/m2)、研究区东部两淮煤田(平均值58.3 mW/m2)以及南部秦岭造山带(平均值61.4 mW/m2),并发现与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等国内主要的克拉通型盆地较接近,同时远远低于汾渭地堑、渤海湾盆地等新生代构造活跃的裂谷型盆地,反映出区域构造处于稳定状态;同时,区内热流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主要是受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基底起伏、沉积盖层、断裂活动等影响.

    钻孔测温地温梯度岩石热导率大地热流阜阳盆地

    容城地热田雾迷山组碳酸盐岩热储层裂缝主控因素及成因机制

    张庆莲朱喜马宝军马晓静...
    388-4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容城地热田雾迷山组是华北地区典型的低孔隙度碳酸盐岩热储层,也是地热流体勘探的主要目标.裂缝对研究区地热流体的富集和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等资料的分析,确定了裂缝的发育特征、控制因素和形成期次.结果表明容城地热田雾迷山组碳酸盐岩热储层裂缝多为未充填的高角度斜交缝,11.8%的裂缝被方解石和石英脉充填.裂缝开度主要集中在0~2 mm,靠近断裂的D19井开度最大(均值为3.65 mm),孔隙度也最大(均值为0.7523%),裂缝孔隙度随开度的增大线性增加.裂缝在断裂附近或者构造应力场较大的区域更为发育,受构造作用影响最明显.在同一构造环境和应力场下,岩性是控制研究区裂缝发育的主导因素.容城地热田雾迷山组碳酸盐岩热储层裂缝大致分为3组,印支期形成的NNE-SSW与NW-SE向"X"型共轭剪裂缝,燕山晚期形成的NEE-SWW向剪裂缝,以及喜马拉雅期形成的近E-W向张裂缝.

    碳酸盐岩热储层裂缝特征形成期次控制因素雾迷山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