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科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质科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钟大赉

季刊

0563-5020

dzkx@mail.igcas.ac.cn

010-82998115

100029

北京9825信箱

地质科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报道地质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地层学、古生物学、 地质构造学、岩石矿物学、水文与工程地质、沉积学、数学地质、同位素地质、地热等方面的论文经验介绍等。读者对象为地质科学教学和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安塞油田黑山梁区长6油层组单砂体构型分析及平面展布特征

    马江波冯纪慧李刚韩彦斌...
    1018-1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塞油田黑山梁区块位于延安市安塞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其主力产油层.目前该区已进入注水开发阶段,但砂体展布、非均质性、砂体叠置规律等认识不清,导致开发过程中存在注水受效程度不均衡,整体水驱效果差等问题.为此,本次研究依托丰富的测井、录井资料,以及岩心、镜下薄片资料和分析测试数据,开展地层精细刻画、沉积微相、砂体平面分布及单砂体叠置规律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黑山梁地区长6时期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分选性中等—好,磨圆度中等,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微相较为多见,河口坝微相发育较少;水下分流河道为优势相,砂岩分布广、厚度大,沿河道方向延伸,早期形成的河口坝由于波浪作用和分流河道侵蚀作用被破坏,河口坝无法保存完整,仅有部分痕迹.砂体类型包括水下分流河道砂和河口坝砂两种,单砂体垂向叠置可分为孤立型、叠加型和切叠型3种;侧向拼接样式可分为孤立式、对接式和侧切式3种.研究区内砂体沿北东—南西方向呈长条状展布,由于河道频繁摆动和分叉,砂体切叠现象明显,顺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较好,垂直物源方向砂体被分流间湾泥隔开,砂体连通性较差,并结合生产动态数据,认为砂体连通程度越高,水驱动用效果越好.基于该研究成果建立了研究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为后期油藏完善注采井网、分层注水开发方案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曲流河三角洲砂体构型沉积模式长6油层组黑山梁区安塞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五蛟西地区长6段单砂体叠置特征研究

    武芳芳瞿璇周宁杰朱薇...
    1034-1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单砂体发育类型、频率和叠置样式,控制了储层的连通性和井间剩余油的分布.本次研究综合利用丰富的岩心、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在沉积微相精细刻画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五蛟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段单砂体发育特征和叠置样式进行精细研究.结果表明:五蛟西地区长6段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含泥砾或泥岩撕裂屑的细砂岩和泥岩为主,发育沉积微相类型主要为砂质碎屑流、浊流和半深湖泥3种.长6段垂向上可识别出5~8期单砂体,单砂体叠置类型包括孤立型、叠加型以及切叠型3种;平面上单层砂体多以枝状、网状、局部片状展布.湖平面升降导致的可容纳空间(A)变化及沉积物供给速度(S)匹配关系是控制单砂体空间发育特征的关键性因素.研究区长6段自下而上,随着A/S比值的变化,单砂体类型垂向上由叠加型、切叠型逐渐向孤立型、局部叠加型变化,平面上由网状、枝状向局部片状演化.

    单砂体重力流沉积叠置样式鄂尔多斯盆地五蛟西地区长6段

    断裂破坏区域性泥岩盖层程度研究方法的改进

    刘云鑫于英华袁红旗
    1048-1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加准确地研究断裂破坏区域性泥岩盖层程度,基于断裂破坏区域性泥岩盖层机理及程度的影响因素,通过断层岩和区域性泥岩盖层压实成岩程度代替其排替压力,改进了断裂破坏区域性泥岩盖层程度的研究方法,并将改进前后方法分别应用于研究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呼和诺仁构造F1断裂破坏大一下段区域性泥岩盖层程度.结果表明:改进前后方法研究均得到测点9处F1断裂破坏大一下段区域性泥岩盖层程度最大,测点13处最小,其余测点介于二者之间,在测点1~8和12~15处有利于南一段源岩生成油气在大一下段区域性泥岩盖层之下南二段聚集与保存,但测点1~6无油气发现,是由于其构造位置低,油气供给不足,未充满所致,与目前F1断裂处南二段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改进前方法研究成果虽与改进后方法研究成果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但其值相对较大,低估了F1断裂破坏大一下段区域性泥岩盖层程度,表明改进后方法研究结果可能更符合地下实际,而且方便易行.

    断裂区域性泥岩盖层破坏程度改进方法

    冀中坳陷文安斜坡顺向及反向断层侧向封闭性差异分析

    胡欣蕾散都哈西·热哈提刘洋吕延防...
    1057-1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含油气盆地中断层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冀中坳陷文安斜坡为研究靶区,从顺向及反向断层控制油气富集部位及规模的差异出发,综合滑入断裂带内围岩成分及断裂带内部结构的不对称性等特征,分析不同配置类型断层的泥质含量与风险断距的差异及其对侧向封闭性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在地层沉积环境相近的情况下,断层断距小于单层砂泥岩厚度和断层断距为单层砂泥岩层厚度的奇数倍时,反向断层目的点的泥质成分明显高于顺向断层;断层断距为单层砂泥岩层厚度的偶数倍时,反向断层目的点的泥质成分与顺向断层相等;在文安斜坡沙一段内反向断层的断层岩泥质含量平均值较顺向断层高6%.2)为封闭较厚的上盘破碎带,顺向断层形成封闭时所需的临界断距明显大于反向断层,文安斜坡顺向断层风险断距的平均值约为反向断层的1.8倍.3)理论与实例分析共同证实,反向断层更容易形成侧向封闭,这与油气主要富集在反向断层附近相吻合,但在文安斜坡内断层断距约为单层砂泥岩层厚度的偶数倍,断层岩泥质含量近似相等.这可能是导致文安斜坡顺、反向断层封闭烃柱高度近于一致的主要原因.上述结论可为油气田勘探开发提供有利的指导.

    文安斜坡顺向断层反向断层侧向封闭性断层岩泥质含量风险断距

    辽中北洼东部陡坡带走滑转换带特征及其油气富集贫化作用

    张明升王德英王冰洁杨传超...
    1070-1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走滑转换带对油气聚集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但辽中北洼东陡坡走滑转换带在含油层系以及油气丰度上存在巨大差异,成藏认识不清晰,勘探层系不明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探成果,将辽中北洼东部陡坡带及辽东凸起走滑转换带划分为"S"型增压转换带、马尾型释压转换带、叠覆型增压及释压转换带4种类型.释压转换带与增压转换带依次交替发育,不同类型具有不同的构造特征.走滑转换带控制油气的富集与贫化.走滑转换带是圈闭发育场所,受拉张和挤压应力场影响,相应发育大量的断块和断背斜圈闭.释压型转换带形成低势区,成为优势的汇水通道及汇水区,是富砂沉积体优势发育地带.释压转换带断层开启,是油气垂向运移的有利通道,调节深层油气至浅层圈闭成藏,具有深层贫油—浅层富油的特征.增压型转换带断层闭合程度高,油气垂向及侧向封闭能力均优越,有利于油气保存,具有深层富油—浅层贫油的特征.

    走滑转换带发育特征油气富集贫化辽中北洼东部陡坡带辽东湾坳陷

    库车坳陷西部阿瓦特—博孜地区构造变形差异及数值模拟分析

    谢会文陈龙吴超陈汉林...
    1082-1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库车坳陷西部的阿瓦特—博孜地区位于构造挤压转换区,沿走向构造变形差异显著.本文基于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和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区域进行了精细的地质建模,模拟了其形成演化过程,讨论了差异变形的控制因素.阿瓦特地区盐下沿克深断裂远距离逆冲推覆,形成上下叠置的两套沿侏罗系煤层滑脱的逆冲体系;盐上发育厚度较小的阿瓦特凹陷;盐构造以不整合型为主.博孜地区盐下在克深断裂以北为高角度基底卷入变形,以南为沿煤层的滑脱,整体为楔形叠瓦冲断构造;盐上发育厚度巨大的拜城凹陷;盐构造以整合型为主.模拟结果表明,温宿古隆起限制了中生界至古近系的沉积范围,阻碍了变形的向前传递,是造成阿瓦特—博孜地区变形差异性的最主要原因.先存盐底辟构造和南天山的差异挤压作用对该区域的差异变形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综合地震剖面解释和数值模拟结果的演化过程表明,该区域构造活动具有由弱到强的变化趋势,构造变形开始于早中新世吉迪克组沉积时期,在上新世早期康村组沉积之后发生显著的构造加速事件.

    库车坳陷西部构造建模离散元数值模拟古隆起差异变形盐底辟

    阿姆河盆地东北部碳酸盐岩区域性地层超压成因

    聂明龙张波程木伟于太极...
    1098-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碳酸盐岩沉积成岩作用与碎屑岩不同,碳酸盐岩地层超压具有高度非均质性,然而阿姆河盆地东北部地区碳酸盐岩地层却发育了大面积区域性超压现象.本文运用实测地层压力和钻井液密度计算压力的方法,刻画了研究区碳酸盐岩地层异常超压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上覆膏盐岩地层压力的垂向叠置关系,运用碳酸盐岩物性、压汞分析和烃源岩生烃模拟及构造挤压增压模拟等方法,从纵向与横向对比超压与常压差异分布的角度,探讨了碳酸盐岩超压成因.研究表明:盐下碳酸盐岩发育常压与强超压,强超压区大面积连续发育,与局部构造和断裂无关.盐下致密碳酸盐岩形成封闭体系,虽然构造挤压作用发育了断层与裂缝,但是由于膏盐岩的塑性,未破坏盐下碳酸盐岩封闭体系,是超压区域性连续发育的前提;同时,强烈构造挤压对超压发育有重要贡献.由于膏盐岩的良好封闭性,使膏盐岩层与碳酸盐岩层之间优质烃源岩(TOC最高达6%)生成液态烃类向盐下碳酸盐岩排烃,也促进了超压发育;由于膏盐岩与碳酸盐岩之间发育的泥岩隔层,石膏矿物脱水作用不是碳酸盐岩超压的成因,并且,石膏成岩脱水作用对盐下碳酸盐岩开放体系作用微弱.研究成果对盐下异常超压的预测具有借鉴意义.

    碳酸盐岩地层区域性异常高压盐下前陆冲断带阿姆河盆地

    基于DEM地形特征因子的海原断裂带中东段构造活动性分析

    刘禄山周小虎王阳黄琪...
    1111-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原断裂带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活动断裂带,也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原断裂带活动性研究对深入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格局和第四纪构造地貌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地质灾害预测和地质风险评估也有很大的参考作用.本次研究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对该段各流域的地貌参数进行提取计算,定量获得该段各流域的地貌形态特征,最后对研究区的相对构造活动性程度进行分析.面积—高程积分(HI)表明断裂带两侧的地形梯度差异显著,断裂带及其南侧盆地坡度更大,山地更陡峭,地貌侵蚀作用也更强.流域盆地不对称度(AF)表明研究区内海原断裂带中东段由西至东发生掀斜的程度越来越小,流域盆地的形态也从不对称向对称变化.盆地延伸率(Re)则显示断裂北侧盆地的狭长程度要明显高于断裂南侧,但更倾向于由于早期构造活动或者地壳停止运动后的缓慢调整和变形造成.标准化坡降指数(SL)结果显示断裂带南侧河流坡降较大,北侧则较小;经过断裂的流域SL值中,王滩—黄鼠滩段(西段)明显要高于其他段,表明此段的地貌演化的活跃程度明显更高.地震活动则显示断裂东段地震更为密集,但西段受哈斯山段复杂的断层—褶皱系统影响较大,因此综合地形特征因子的分析结果,可以推断海原断裂带中东段存在断裂活动性差异.南侧地形陡峭、起伏较大且河流发育良好,表明该区域可能存在较活跃的构造活动,而北侧地形相对平缓、河流发育较弱以及较小的坡降指数,则表明该区域可能存在较弱的构造活动.

    海原断裂带活动性分析地形特征因子数字高程模型

    北大巴山汉江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李勇杰周小虎尤继元胡金鑫...
    1132-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大巴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向东扩张的前缘地带,研究该区域水系流域的构造地貌特征以及构造活动程度的空间分布,探讨研究区的新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化阶段,有助于理解该地区地貌演化对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的响应.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定青藏高原向东扩张的范围.基于ASTER GDEM数据,提取了研究区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值(HI)及曲线(HC)、标准化河长坡降指标(SL/K)和Hack剖面、流域盆地不对称度(AF)、河谷宽高比(VF)、盆地延伸率(Re)等地貌指数,分析流域地貌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48个子流域中有46个面积高程积分小于0.5且积分曲线呈"S"型和下凹型,表明北大巴山地区处于地貌演化阶段的壮年—老年期.综合5种地貌指数分析,揭示研究区主要断裂都具有构造活动性,其中宁陕断裂和城口—房县断裂的构造活动性较强,安康断裂的活动性较弱.这表明青藏高原的向东扩张已经影响到了北大巴山地区的构造变形和现代地貌的演化过程.

    北大巴山汉江流域地貌特征地貌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