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论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任纪舜

双月刊

0371-5736

georeview@cags.ac.cn

010-68999804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论评/Journal Geological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质类学术性刊物。重点报道地质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国内外科技动态和会讯。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地层构造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论文和述评等。读者对象为地质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地质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环境同位素在北京平谷盆地山前侧向补给研究中的应用

    王新娟韩旭许苗娟孙颖...
    266-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地下水水化学和同位素测试分析成果,结合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了平谷北山山区侧向补给情况和中桥水源地地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下伏岩溶水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基岩岩溶地下水均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化学类型均为HCO3-—Ca2+·Mg2+型;平谷北山山前基岩岩溶水侧向补给平原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下伏岩溶地下水;通过D值估算得到中桥水源地第四系浅层地下水的山区岩溶水侧向补给和垂向降水入渗补给比例为57∶43;中桥水源地基岩岩溶水接受山区岩溶水侧向补给和第四系孔隙水垂向越流补给比例为87∶13.研究成果为平谷地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和地下水动力场数值模型的建设提供了关键参数,为区域地下水的合理开采和有序回补涵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山区侧向补给第四系孔隙水基岩岩溶水混合比例北京平谷

    川北旺苍苍王峡龙潭子河壶穴形态及成因初探

    何雨栗刘丽娟张斌左自泉...
    275-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成壶穴是山区河床基岩上常见的微地貌类型,记录了区域地貌演化过程、水流与河床边界相互作用的关键信息.基于此,笔者等以川北旺苍苍王峡龙潭子河110处河成壶穴为研究对象,详细测量其形态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非串珠状壶穴大小、深度及形态在河床纵剖面上的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而串珠状壶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壶穴集中分布在下寒武统阎王碥组硅质砾岩中,其中发育的石英砂岩夹层对壶穴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双层天生桥壶穴则是典型的代表;区内发育NE、E—W向平面共轭X型构造节理和S—N向构造节理,三角形、菱形、不规则形壶穴多受两组或3组节理控制,其中S—N向构造节理还控制了壶穴的长轴走向和河谷走向;构造节理对壶穴口形态的演化影响显著,而对壶穴垂直剖面形态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将丰富和完善河成壶穴地貌的数据资料,为米仓山地区河流地貌和构造演化提供科学依据.

    河成壶穴下寒武统阎王碥组硅质砾岩龙潭子河苍王峡

    《北京西山地质志》中、英文本比较研究

    郑豪
    290-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文本对勘的方法,从图片和文字两个方面对《北京西山地质志》中、英文本进行比较研究.图片方面,英文本作了大量的增补和解说,内容更为详实准确.文字方面,中、英文本目录存在明显差异.英文本序言和注释有其独到的价值和意义.中文本正文的细节增补,应是吸收了当时的最新研究成果.中、英文本比较研究为认识《北京西山地质志》的价值与地位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学术依据.

    《北京西山地质志》文本对勘中国地质学史

    浅钻技术在若尔盖地区泥炭调查中的应用

    冉灵杰祝强苏兴涛宋殿兰...
    299-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泥炭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宝贵自然资源,泥炭中的有机碳储量是研究全球碳库变化及碳循环过程的重要参数.由于泥炭多分布于沼泽中,且泥炭松软含水量大的特性,对于泥炭深度的调查、获取用于测试泥炭原状样品的质量不高,导致泥炭碳储量评价仍存在不确定性和偏差.笔者等在典型泥炭形成地若尔盖沼泽湿地地区,开展了浅钻泥炭调查取样工作,通过在泥炭斑块边缘及中心两种不同沼泽湿地地层开展的试验,验证了轻便钻机在难进入的沼泽湿地的适应性,配套的振动冲击工艺可高质量的获得无扰动的泥炭样品,同时查明了泥炭层的厚度.通过试验初步探索了采用轻便钻机配套振动冲击钻进工艺进行泥炭调查取样的有效性.浅层取样钻探作为泥炭调查取样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泥炭调查效率和精度,为准确评价泥炭储量数据提供可靠的钻探技术服务支撑.

    浅钻泥炭取样沼泽湿地有机碳储量

    河南郑州市岩土地层结构特征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议

    张建羽吕敦玉刘长礼王翠玲...
    305-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土地层构成了地下空间的基本物质环境,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影响巨大,深入认识、分析岩土地层结构特征可以为地下空间的开发打下坚实基础.郑州市区主要分布粉土、粉质黏土、黏土、粉细砂、中粗砂等松散地层,局部存在软弱土、湿陷性黄土等特殊土.依据岩土地层在垂向上的组合关系,划分为单层结构、双层结构、三层结构和多层结构.首次按照浅层(0~-15 m)、次浅层(-15~-30m)和次深层(-30~-50 m)对郑州市区地下空间的地层结构分别进行了论述,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了准确的地质资料.提出了西部新城区重点开发建设地下仓储、地下能源生产设施;主城区建设地下储水管廊和排水深邃;东部新城区连霍高速公路以北作为地下空间开发避让区;航空城区重点建设地下仓储、现代物流通道等设施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议,并探讨了地层结构对郑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路面塌陷的影响.

    郑州市地层结构特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沈其韩先生逝世

    宋会侠
    315,338页

    20世纪50年代初地质机构变革的考证和思考

    耿元生
    316-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都曾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在1949年以前总体地质人员少、部门分散.为解决解放初期矿产资源紧缺和地质人员短缺的矛盾,1950年8月经政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及其领导下的矿产地质勘探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开始了地质界一元化的机构改革.1951年5月7日新成立的3个机构开始运行,在运行初期实行地质研究人员的双重身份制度,即在矿产地质勘探局为技正,在研究所为研究员.1952年6月初步确定了各单位内设机构和人员,同时各专业地质队陆续成立,开始了人员的再次分配.1952年8月地质部成立,矿产地质勘探局,逐步转变为地质部的不同部门,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全面接受地质部的领导.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在这次变革中人员被分散到新成立的3个部门和有关单位,原来的内设机构被彻底分解,事实上被撤销.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以调查为本、调查与研究紧密相结合的研究风格和特色,在解放初期,不论是矿产地质勘探局还是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都围绕国家急需的矿产资源开展工作,都谈不上与中央地质调查所的机构传承关系.

    50年代初地质机构变革地质调查所解体

    锆石辐射损伤测年方法研究进展与应用

    范明璞柳小明孙圣思
    339-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锆石辐射损伤测年是一种新兴的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封闭温度为~230±25℃),其原理是依据拉曼半高宽(ν3)计算出锆石所累积的α通量,结合U、Th含量,得出锆石辐射损伤的累积时间,即锆石辐射损伤年龄.相较于其他低温年代学方法,锆石辐射损伤测年具有测试简便、高效、低成本、双(多)定年等优势,在地学研究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已成功应用于示踪物源区和揭示岩体热事件等领域.然而,该方法尚存几个关键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微区测试的空间不匹配性、封闭温度存有争议、较大的年龄偏差等,这无疑阻碍其在地球科学领域中更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锆石辐射损伤测年方法的起源、原理和测试方法,总结了相关应用的重要进展,阐述了锆石辐射损伤测年方法的尚存问题,并对该方法的发展趋势作以展望,以期为年代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锆石辐射损伤测年退火地质应用不确定性

    蒙山峨峪口砾石堆积堤的年代学研究

    王乃昂孙德浩隆浩刘啸...
    357-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界定蒙山峨峪口砾石堆积堤的形成时代,对于探明其成因、澄清山东中低山丘陵第四纪冰川有无之争,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峨峪口堆积垄岗砾石组构、沉积构造、地貌组合等标志,均指向其为山洪泥石流堆积物,且为暴发频率极低、发展周期较长的水石流或稀性泥石流堆积.其下伏第四纪沉积物OSL埋藏年龄和AMS14C年龄可作为砾石堆积堤形成时代的最老约束参考年龄,当地村民迁居此地的历史可作为最小约束参考年代.OSL测年结果为2.1~2.3 ka BP,AMS14C测年结果为951~1522 cal AD,证明砾石堆积堤为数百年前形成的历史泥石流遗迹.

    泥石流年代学OSL测年14C测年蒙山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中藻类化石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袁伟柳广弟袁红旗
    365-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是该盆地中生界含油系统的主力烃源岩,其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具有巨大的生烃潜力.该套烃源岩中有机质的富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7期的高古生产力及其提供的充足的有机质.长7期藻类勃发的存在已被多数学者所接受,但是目前还缺乏直观、有力的证据.笔者等通过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能谱分析,在长7段的脉状黄铁矿附近和碳酸盐结核中发现了属种单一、分布丰度高的藻类化石,它们呈现出近似球状的轮廓,在中部分布着一条裂缝.这些藻类化石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它为长7期的藻类勃发提供了很好的证据,也为该时期热液活动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黄铁矿碳酸盐结核营养元素藻类勃发热液活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鄂尔多斯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