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论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任纪舜

双月刊

0371-5736

georeview@cags.ac.cn

010-68999804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论评/Journal Geological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质类学术性刊物。重点报道地质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国内外科技动态和会讯。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地层构造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论文和述评等。读者对象为地质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地质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疆东准噶尔顿巴斯套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刘文祥邓小华吴艳爽韩申...
    695-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东准噶尔地区自北向南发育额尔齐斯、阿尔曼太、卡拉麦里三条大型构造带,南北两条构造带已发现大量造山型金矿,而阿尔曼太构造带与南北构造带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背景,却未见造山型金矿的报道.因此,笔者等选取了该构造带最重要的金矿床——顿巴斯套金矿,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相学研究以及构造解析.研究表明,该矿床具有区域性断裂的次级断裂控矿、脆—韧性剪切带控矿、背斜核部控矿"三位一体"的控矿特征,其中,NW—SE向脆—韧性剪切带是最重要的控矿构造,金矿化显著晚于矿区赋矿岩浆岩——石英闪长玢岩,且该矿床与相邻构造带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结合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富CO2的特征,综合认为顿巴斯套金矿是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将该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3期:①以产出草莓状黄铁矿为典型特征的沉积期;② 以黄铁矿压实、结核、重结晶为特征的成岩期;③以产出热液脉和金的矿化为典型特征的热液期.热液期进一步划分为两个阶段:以脆—韧性变形为主的铁白云石—石英—黄铁矿阶段和由脆—韧性变形向脆性变形转变的石英—钠长石—方解石阶段.黄铁矿可划分为6个世代、毒砂可划分为3个世代:①Py1为沉积成因的黄铁矿,具有草莓状、胶状等特殊结构;②Py2为成岩作用形成的黄铁矿,具有顺层分布、呈结核状等特征;③热液期毒砂Apy1,粒度50~100μm,自形、半自形,常与金共生;④热液期毒砂Apy2,自形,粒度300~700μm;⑤热液期黄铁矿Py3,他形—自形,粒度50~150μm,以内部包体多、孔洞多为显著特征;⑥热液期黄铁矿Py4,半自形—自形,粒度150~300μm,以包体多,孔洞少,发育压力影为特征;⑦热液期Py5,以背散射下亮度高、显著富As为特征;⑧热液期毒砂Apy3:以颗粒粗大、自形、内部包体少、发育碎裂结构和压力影为特征;⑨热液期黄铁Py6:以颗粒粗大、半自形到自形、内部包体少、发育碎裂结构和压力影为特征.随着脆—韧性变形作用进行,黄铁矿、毒砂的粒度有序递增,自形程度逐渐升高,而品位逐渐降低,金的沉淀主要发生在脆—韧性变形阶段,脆性变形阶段无金矿化.主成矿阶段标志性的铁白云石化蚀变、微细浸染状的黄铁矿化、毒砂化蚀变可以作为找矿标志.

    脆—韧性变形金矿化黄铁矿造山型金矿顿巴斯套金矿东准噶尔

    稀有金属花岗岩岩浆—热液的形成路径和成矿过程——以广西恭城栗木矿田为例

    梁磊董业才高嵛飞张玲...
    72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稀有金属花岗岩的成矿流体来源及与岩浆演化的成因关系长期存疑.现以华南稀有金属花岗岩的典型代表广西栗木花岗岩为例,通过对成矿地质体花岗岩垂向分带的岩相学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的深入研究,分析岩浆—热液的形成演化路径与成矿过程.研究表明,岩浆演化除了结晶作用外,还有大规模的气—液分离,岩浆—热液的形成主要与其中的气—液分离有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岩浆残液.不同成因类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均来自第二次气—液分离形成的二级残余富气流体相构成的岩浆—热液,岩浆—热液系统由3个不同空间分布的分支系统组成,每个分支系统在不同环境下以交代、结晶等不同形式与上部地质体作用,演化形成成矿流体,最后形成岩体接触带及附近的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和以细晶岩为底部边界的成分分带.研究成果还原了岩浆演化形成岩浆—热液的详细路径,构建了成矿模型,对深入认识花岗岩的岩浆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具有启示意义.

    稀有金属花岗岩岩浆—热液形成路径成矿过程岩浆残液广西栗木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北部地区沙湾组碳酸盐胶结物差异性分布控制因素

    赵晓东杨少春鞠小玉陈刚强...
    736-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铸体薄片、AxioVision图像分析、岩芯常规分析、地层水测试等方法,在明确了碳酸盐胶结物类型的基础上,采用多方法进行了碳酸盐胶结物含量的测定,探讨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北部沙湾组碳酸盐胶结物差异性分布控制因素,并揭示了其对储层物性、油水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车北地区沙湾组储层中发育大量的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不均匀充填部分原生粒间孔,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在岩芯常规测定碳酸盐胶结物含量的基础上,利用多次数、多视域的AxioVision图像分析补充测定了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与岩芯常规测定结果对比相对误差-0.14,弥补了数据点的不足.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平面上具有"北高南低"的差异性分布特征,胶结物形成于封闭性好、水体交替停滞的还原环境中,地层水Ca2+含量的差异决定了碳酸盐胶结物分布的差异,而地层水Ca2+含量的差异主要受古地貌控制,古高地水体较浅易富集Ca2+是CaCO3沉淀的良好场所,沉积微相在局部井区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碳酸盐胶结物差异性导致研究区储层物性具有"双峰值"特征,并造成了高黏超稠油油藏复杂的油水分布关系.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碳酸盐胶结物差异性分布地层水Ca2+

    矿山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进展及展望

    水新芳赵元艺王强
    752-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们对矿山环境修复越来越重视,受矿山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不断向前发展,涌现出的新技术方法在矿山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物理化学、植物、微生物和动物四大类矿山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理论研究、试验和现场应用等方面入手,搜集大量资料,综述该四大类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和主要进展.总结提出矿山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重点向4个方向发展:以低成本为导向的常规技术优化,包括常规廉价材料的有效利用、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同时回收利用重金属(超积累植物和化学回收)等;以高精端新技术为导向的效率提升,包括纳米材料、生物薄膜等新型高效修复材料的研发、基因工程等,通过微观机理的精细研究大幅提高修复效率以降低总体成本;联合不同修复技术,如微生物—植物、化学—植物、物理—化学等联合修复技术,取长补短以实现更好的修复效果;加强不同修复技术的数据库和智能决策系统建设,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植物修复生物修复纳米材料

    四川盆地裂陷槽研究新进展——关于裂陷槽成因机制与形成时间的探讨

    刘静江刘慧荣李文皓谢武仁...
    76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新钻井和地震资料研究表明,四川盆地裂陷槽内大部分地区缺失震旦系(埃辿卡拉系)灯影组灯四段、灯三段及灯二段上部地层,灯二段仅残留富藻层及以下地层,震旦系地层具有环状剥蚀特征;残留的灯二段岩性主要为泥粉晶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岩、藻格架白云岩、雪花状构造白云岩及砂砾屑白云岩,局部层段葡萄花边构造发育,沉积相属于典型的局限台地,沉积特征与盆地内其它地区灯影组沉积特征相同,表明在震旦纪四川盆地碳酸盐台地内部并没有明显的构造分异.本文从地层、沉积特征及构造动力机制方面提出了四川盆地裂陷槽成因的解释意见,认为震旦系内部的裂陷槽形成于震旦系沉积之后,其成因可能与地幔柱拱升—地层剥蚀—地幔柱塌陷再沉降有关.

    震旦系(埃辿卡拉系)裂谷坳拉槽裂陷槽地幔柱陷落谷

    大兴安岭南段朝克乌拉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辉长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郭喜运
    787-8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内蒙古朝克乌拉地区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发现一期以辉长岩为主的基性岩浆活动.研究表明:朝克乌拉地区辉长岩锆石U-Pb年龄为142.6±0.5 Ma、145.1±2.1 Ma,显示岩石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产物.辉长岩为拉斑系列岩石,具有低硅、低钛、贫碱且高钠低钾特点,分异作用极弱,Eu异常不明显,微量元素Ba、Ta、Sr、Hf富集,Rb、Th、Nb、P亏损.辉长岩岩石地球化学显示其岩浆源区为亏损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地幔发生30%以上的部分熔融形成,存在流体影响的地球化学特征.岩浆在演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地壳混染作用极其微弱.通过与贺根山蛇绿岩配套岩系的类比,结合研究区古生代至中生代构造背景和贺根山缝合带壳幔电性结构全面分析,推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辉长岩具有的岛弧印记特征为贺根山洋发育时期古岛弧环境的反映,辉长岩只是伸展背景下幔源岩浆沿深大断裂上涌作用的产物.

    辉长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岛弧贺根山内蒙古大兴安岭

    阿尔金北缘尧勒萨依片麻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何鹏杨睿娜陈培伟张焕...
    803-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尔金北缘尧勒萨依片麻岩分布于尧勒萨依河中下游,主要岩性为黑云二长花岗片麻岩.为确定该地区侵入岩形成时代、成因和构造背景,本文对其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研究区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其形成年龄为927±3 Ma,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青白口纪.其具高硅(SiO2=71%~73.96%)、富碱[(Na2 O+K2 O)=6.61%~8.00%]的特征,岩石里特曼指数σ=1.41~2.09,属钙碱性系列;铝过饱和指数(A/CNK)=1.01~1.25,为过铝质系列岩石;富集Rb、K、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i、P、Ta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典型的大陆碰撞型花岗岩特征;稀土总量高,其中轻稀土元素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La/Yb)N=7.53~8.13),Eu负异常明显(δEu=0.40~0.68),总体呈"右倾海鸥型"稀土配分模式,具典型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特征.根据原岩判别图,推测其为变质砂岩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尧勒萨依片麻岩应该形成于同碰撞晚期的构造地质环境.

    锆石LA-ICP-MS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花岗片麻岩阿尔金北缘新元古代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有利区优选

    路萍白勇刘伟刚陈曦...
    816-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CO2地质封存(CCS)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实现CO2大规模低成本减排的最佳选择之一,而CO2地质封存的首要问题是CO2封存有利区优选.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CO2地质封存有利区优选研究不足的现状,本文借助大量的地质、钻井、地球物理及测试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地层水矿化度条件、温压条件、储层条件、构造条件及盖层条件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对CO2地质封存区域边界进行确定.在此基础上,出于CO2地质封存技术性和经济性考虑,进一步再优选出储层条件优越、距离CO2捕集装置较近、勘探程度较高、地层埋深合适且对其他矿产开发影响甚微的地区进行CO2地质封存.结果表明:①确定鄂尔多斯盆地适宜CO2地质封存的地区位于摆宴井—沙井子断裂以东、渭北隆起北缘断裂以北、黄河断裂以西、伊盟隆起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伊陕斜坡和天环坳陷内的除中央古隆起缺失区以外的马家沟组分布地区;②乌审旗—靖边—延安岩溶斜坡区(Ⅰ1)为盆内最佳CO2地质封存区;③榆林—米脂岩溶盆地区(Ⅰ2)是CO2地质封存的有利场所.

    CO2地质封存有利区优选因素岩溶斜坡区马家沟组鄂尔多斯盆地

    鲁东招远地热田地热通量及地热成因研究

    钟振楠康凤新宋明忠郎旭娟...
    828-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东地热区在地质构造单元上位于沂沭断裂带昌邑—大店断裂以东,地热资源丰富.本文采集了鲁东地热区招远地热田内一眼2000 m深地热井(DRZK01)中的40块岩芯样品进行岩石热导率、岩石生热率测试及分析,结合测温资料及收集资料对该区地热通量构成及分层热流进行了分析研究;采集区内典型地热流体样品进行水化学分析并采用合适的地热温标估算了该区热储温度;综合研究成果建立了该区地热成因概念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岩石热导率数值较高,测量值在2.8~5.7 W/(m·K)之间,普遍高于上地壳平均热导率,地温梯度较高,为31.8℃/km;利用热导率和地温梯度计算的地热通量102 mW/m2中热传导分量为(73.2±6.18)mW/m2,对流分量为(28.76±6.18)mW/m2,其中热传导分量中地壳热流为22.5 mW/m2,地幔热流为(50.74±6.18)mW/m2,二者比值为1:1.98~1:2.52,为"热幔冷壳"型热结构.石英温标计算热储平均温度为128.6℃,热循环深度约3634 m.研究结果丰富了该区地热系统理论并为该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岩石热导率热储温度地温梯度概念模型地热通量

    用双椭圆方法确定反射点位置

    李启成苑树鹏郑新娟席桂梅...
    841-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反射波地震勘探中使用动校正确定反射点位置用到很多假设,如勘探深度要远远大于炮检距;假定倾斜反射界面的反射点与水平反射界面反射点都位于炮检距的中点;近似认为倾斜反射界面的动校正量等于水平反射界面的动校正量;假定反射面倾角固定且较小等,上述假设一定会造成勘探误差.由于反射点位置和反射面倾角未知,所以理论上无法唯一地确定反射点位置.如果反射波传播的介质的波速一定,从炮点发出的地震波,经反射点后,在接收点被接收,其可能的反射点是椭圆的一部分,但还不能唯一确定反射点;再取炮点和另外一个接收点,其可能的反射点是另外一个椭圆的一部分.如果假定反射面是平面,可以是水平面,也可以是有固定倾角的倾斜平面,该平面在地震波射线平面内是一条直线,该直线一定是两椭圆的公切线.把两椭圆方程和切线方程联立,就可以求解出公切点位置,公切点位置就是反射点位置,这就是用双椭圆确定反射点位置的方法.通过建立模型对勘探方法进行了检验,证实了用双椭圆方法确定反射点位置的有效性.双椭圆方法有一个重要的副产品,就是在确定反射面位置的同时计算出反射面的视倾角.

    反射点动校正地震勘探双椭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