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子器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子器件
东南大学
电子器件

东南大学

孙立涛

双月刊

1005-9490

dzcg-bjb@seu.edu.cn

025-83794925

210096

南京市四牌楼2号东南大学

电子器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 Devi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向国内外介绍有关电子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和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本刊发扬学术民主,坚持双百方针,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电子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本刊主要刊登真空电子学、微波电子学、光电子学、薄膜电子学、电子显示技术、激光与红外技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集成电路与微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真空物理与技术、表面分析技术、传感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光源与照明技术、电子技术应用,并涉及电子科学领域里的最新研究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线路保护装置定值风险评估策略研究

    袁魏秦琴
    1304-1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评估继电保护设备风险程度,对及时发现电力系统的薄弱环节,维持其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从继电保护动作的基本原理出发,探究线路装置保护不正确动作对系统造成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线路保护装置的保护定值风险评估方法.基于继电保护拒动和误动的基本特性,对继电保护不正确动作的概率及造成的相对负荷损失进行定量计算,考虑保护定值的配合关系建立了以单个保护装置为研究对象的保护定值风险评估模型.最后,应用该评估模型对某地区电网线路保护装置进行定值风险评估,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该方法有利于发现继电保护系统的薄弱环节,有助于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成果对提升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具有指导意义.

    继电保护概率计算负荷损失风险评估

    基于蒙特-卡洛的配电网随机性过载故障预测

    郑天薛良郭雷李建波...
    1309-1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负荷在一天内的不确定性,配电网经常出现过载现象.过大的负荷扰动将引起保护动作,导致停电事故.目前,配电网的可靠性计算大多基于配电设备的随机故障,忽略了考虑过载现象的影响.为了更加准确的评估配电网的可靠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蒙特卡洛的配电网随机性过载故障预测方法.根据某些馈线的测量数据,本文利用正态分布函数建立了随机负荷模型,并在IEEE34节点网络中进行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由随机负荷过载引起的停电次数远大于设备随机故障的.此外,不同类型负荷对其随机故障的敏感度不同.因此,设计和运行管理单位应考虑该因素对可靠性的影响.

    蒙特卡洛配电网随机性过载正态分布可靠性

    基于分数阶Hilbert倒谱特征提取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研究方法

    邵琪包永强张旭旭
    1314-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非侵入式负荷监测中特征近似的用电设备识别率不高的问题,以家庭用电负荷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分数阶Hilbert变换的倒谱特征,利用分数阶Hilbert变换中阶数P选择的灵活性和提取信号细部特征的能力提取信号倒谱特征,有效增大特征数据的区分度.首先对采集的信号作分数阶Hilbert变换,将原信号映射到分数空间;然后通过计算类内和类间距离,结合PSO算法对阶数进行寻优;最后计算得到最优阶数下的倒谱特征并将其作为多分类SVM的输入向量,不同用电设备种类作为SVM的输出.实验结果表明,在负荷特征相近的场景下,所提出的方法可实现较好的分类效果,有效提高了负荷识别的准确率.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分数阶Hilbert变换倒谱粒子群算法支持向量机

    基于案例推理的智能电网约束优化技术研究

    李铁成臧谦高泽明程伦...
    1320-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优功率流(Optimal Power Flow,OPF)等约束优化问题的解决是构建安全,可靠和经济的智能电网系统的基础.在这一问题中,需要快速分析由传感器获取的数据流,以便识别旨在减轻系统扰动影响的适当控制动作,或使电网状态适应新的负载和生成模式.为解决这一计算密集型任务,基于案例推理的方法可以在从历史数据集中提取可操作的知识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由于时间限制,类似模式的搜索虽然原则上很简单,但需要面对历史智能电网数据的大规模数据,一旦获得新的测量信息,数据会动态增加,造成效率降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基于MapReduce体系的案例推理机制.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在不同条件下的效率,包括数据集大小与数据块大小.

    案例推理最优功率流智能电网MapReduce大数据

    高电位监测节点功率自适应激光供电技术研究

    黄辉邓辉黄凤吴建斌...
    1325-1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激光供电技术是实现中高压电气设备高电位监测节点能量供应的重要手段.随着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推进和众多特高压工程的实施,对激光供电技术的输出功率、响应特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现有激光供电技术存在的低可靠、短寿命、只针对单一负载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功率自适应激光供电技术.该技术采用闭环反馈能量管理算法,根据外部负载的实际功耗,动态调整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将光电池稳定在最大功率转化区域,从而优化光电池能量转换效率.研制了自适应激光供电系统样机,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供电系统的响应和启动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自适应算法可以根据负载功耗动态调整激光器的驱动电流,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激光供电系统的功耗和发热量,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寿命.

    激光供电能量管理在线监测

    基于蚁狮算法的含分布式电源配网过电流保护配合优化

    邵庆祝谢民王同文俞斌...
    1330-1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网后使得源网络变为多源结构,短路电流方向随之改变,给继电保护整定来来一定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狮算法的含分布式电源配网过电流保护配合优化方法.首先分析了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后给继电保护动作范围带来的影响以及过电流保护整定优化的配合原理,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以近端和远端故障的总动作时间最小为目标,考虑配合时间阶段、保护整定倍数、启动电流等约束和网络的暂态稳定性约束.然后介绍了蚁狮算法,并给出了利用该算法求解本文模型的具体步骤.最后在IEEE11节点系统中进行仿真,结合分布式电源的特性说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继电保护整定值过电流保护分布式电源蚁狮优化算法

    基于EEMD-CCA组合去噪的新型配电开关柜局部放电抗干扰检测

    丁一张磐戚艳郑骁麟...
    1335-1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噪声干扰条件下的配电开关柜局部放电检测,研究了基于组合去噪的配电开关柜抗干扰检测方法:首先,分析了局部放电检测原理,设计了电晕放电、内部放电、沿面放电3种典型缺陷模型及检测平台;其次,提出了一种集合经验模态分解与典型相关分析相结合的组合去噪方法,根据局部放电信号分解的本征模态函数构造多通道观测信号,进而采用典型相关分析进行盲源分离,将表征噪声的源信号删除即可实现去噪.进行了局部放电抗干扰检测实验,验证了组合去噪方法的有效性,并对比了典型缺陷下不同检测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暂态地电压和超声波法检测的放电幅值较大,而特高频法对微弱放电信号的检测能力更强.

    配电开关柜局部放电抗干扰检测组合去噪

    宽负载范围的高PSRR线性电源研究

    郭仲杰陈浩李青何帅...
    1341-1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分析了线性稳压电源中电源对稳压输出的噪声影响途径,提出了一种与负载无关的高PSRR线性稳压器电路.为减小电源噪声对LDO模块电路的影响,基于带隙基准源内部的自建电压实现高压和低噪声隔离,抑制了传统结构带来的功耗、面积和噪声问题.基于0.18μm、40 V高压BCD工艺进行了具体电路设计与芯片实现,经过全面验证,在电源电压为4.5 V到32 V,输出电容为2.2μF,最大负载电流为200 mA的条件下,LDO可提供3.3 V的稳定电压源,空载时PSRR可达到80.5 dB,负载为200 mA下PSRR仍然高达80.23 dB;变化率仅为0.001 dB/mA,实现了与负载无关的高PSRR线性稳压器设计.

    线性稳压电源高PSRR(PowerSupplyRejectionRatio)噪声抑制高压隔离

    多元干扰下永磁同步电机滑模鲁棒控制

    张柯曹坤洋孔国利
    1346-1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永磁同步电机转子转速在未知负载力矩和电路扰动等影响下的控制精度,提出了一种滑模鲁棒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包含多元干扰的永磁同步电机转速模型,通过设计自适应干扰观测器来估计未知负载力矩的大小,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证明,然后采用非奇异终端滑模面设计了鲁棒控制律,并引入滑模自适应律估计出电路扰动的大小,最终实现了对多元扰动下永磁同步电机的鲁棒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滑模鲁棒控制方法与自抗扰控制方法相比,具有更优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转速和加速度的最大误差分别仅为0.05 r/s和0.005 r/s2,自适应干扰观测器的估计误差仅为0.1 N·m,滑模自适应律的估计误差仅为0.05 V,大大提高了永磁同步电机转动的控制精度.

    永磁同步电机多元干扰自适应干扰观测器滑模自适应律滑模鲁棒控制

    200MHz甚高频低相位噪声时钟信号发生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刘文锋徐林葛赐雨廖霜...
    1352-1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频、低相噪的时钟信号在电子系统中处于"心脏"的地位,而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对时钟信号的工作频率和相位噪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比研究了两种低噪声倍频方法(直接倍频以及混频方式)的噪声特性,建立了相位噪声模型,提出了相位噪声的抑制方法,并分别设计电路进行对比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电路的相位噪声指标均接近理论值,其中通过降低混频参考与本振的相关性,混频方式可改善输出的相位噪声,与理论分析一致.

    相位噪声延时混频倍频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