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欧进萍

双月刊

1672-2132

jdpme@vip.sina.com

025-84285560 84285517

210014

江苏省南京市卫岗3号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载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基础性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内容包括:地震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爆炸与火灾、植物灾变以及其它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危害的各类灾害。开展多种灾害学间的学术和科技成果交流,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灾害科学方面的结合,推动防灾减灾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有效减灾,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为从事防灾治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拱学术交流的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内置型钢增强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王秋维景烜光景瑞颖
    849-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钢管对传统RC柱进行约束,形成的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STRC)柱具有优越的承载能力和耗能性能.但在应用于框架节点设计时,节点区域仍采用普通RC柱节点构造,可能导致节点处没有钢管约束而成为薄弱点,节点处易发生破坏.针对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STRC)柱节点抗震性能薄弱的现状,提出采用内置型钢短柱进行增强.基于ABAQUS工作平台对具有相同构造形式的节点试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将数值计算所得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和型钢应力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探讨内置型钢长度和轴压比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内置型钢长度增加,试件的承载力、极限位移和延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轴压比对试件受力性能影响较小.通过进一步分析试件的破坏机制、型钢抗弯性能和耗能能力,提出满足节点抗震性能需求的内置型钢长度建议取值.

    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STRC)柱内置型钢数值分析抗震性能型钢长度

    超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墙抗震性能研究

    吴孝鑫谢群赵鹏井玉炜...
    859-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超高延性混凝土(Ultra-High Ductile Concrete,UHDC)加固砌体墙的抗震效果,对两个实心墙和两个空斗墙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结果表明,与未加固墙相比,加固后实心墙承载力提升31%,峰值位移降低了30%;加固后空斗墙承载力提升了223%,峰值位移提高了471%.利用OpenSees软件对UHDC加固砌体墙进行了建模,分析了不同加固层厚度、加固方式及竖向压应力等因素对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实心墙,加固层厚度为10、20、30 mm时,峰值承载力分别提高16.0%、36.2%、56.1%,峰值位移分别降低了28.3%、26.7%、26.7%;对于空斗墙,加固层厚度为10、15、20 mm时,峰值承载力分别提高117.4%、179.5%、243.4%,峰值位移分别提高345.5%、522.7%、506.1%.当竖向压应力为0.6 MPa和0.9 MPa时,实心墙峰值承载力较0.3 MPa时分别提高16.8% 和33.0%,峰值位移分别降低12.0%、16.0%;空斗墙峰值承载力较0.15 MPa时提高6.5% 和10.5%,峰值位移分别提高2.8%、0.0%.当分别采用整面加固、斜交条带加固、正交条带加固时,实心墙峰值承载力分别提高36.2%、12.0%、5.4%,峰值位移分别降低26.7%、28.3%、28.3%;空斗墙峰值承载力分别提高179.5%、80.1%、39.3%,峰值位移分别提高522.7%、203.0%、203.0%.最后提出了UHDC加固砌体墙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与试验和模拟结果比较,具有较好的精度,可为加固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超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抗震性能OpenSees

    SH波入射下山体-断层破碎带-隧道相互作用分析

    黄磊周颜婷刘中宪段更月...
    870-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一种高精度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IBIEM),开展了山体-断层破碎带-隧道整体模型对地震波的散射作用模拟,考虑了三种影响因素:入射波强度、隧道与断层破碎带间距以及破碎带动力特性,模拟了其对山体表面及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断层破碎带的存在使得山体-断层破碎带-隧道整体系统内相互作用更加复杂,山体表面位移幅值以及隧道的位移和应力幅值主要呈现放大效应,山体表面断层破裂处破坏异常严重,位移幅值陡增,可达10以上;在衬砌的拱肩、拱脚处的应力集中较为明显,衬砌的顶部和底部应力较小;地震波低频入射时,隧道内外壁应力和位移曲线较平缓,随着入射频率的增大,波的相干效应更加明显,衬砌隧道应力和位移发生空间重分布,出现峰值多段集中现象.

    山体断层破碎带隧道地震波散射

    基于能源桩的桥面融雪系统经济效益评估

    曹璇刘佳欣孔纲强韩婵娟...
    881-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能源桩的桥面融雪系统,利用清洁绿色的地热能为道路融雪除冰,从而降低碳排放,与我国"双碳"战略发展趋势相契合.在技术落地过程中,实现优化设计从而降低成本至关重要.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该系统在中国不同气候区的产热量,并计算了三级融雪目标下桥面融雪所需热量.同时,建立了成本测算模型,分析了各气候区代表城市最具经济效益的能源桩融雪方案,并基于该模型开发了计算软件,以简化应用流程.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运行中,桥面建安费和热泵费用是对成本影响最大的因素.然而,在长期运行中电价成为最关键因素;当热通量需求变化时,电力融雪系统的总成本增量约为能源桩融雪系统的2倍;在恶劣气候环境和更严苛的融雪目标下,能源桩融雪系统的相对节省曲线更陡峭,优势显著;此外,国家政策的积极支持能弥补该系统初始投资成本高的短板,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岩土工程能源桩桥面除雪数值模拟成本测算计算软件开发

    能源连续墙对室内侧壁面热湿耦合传递行为的影响

    周旭吴浪曹晓玲冷子瑜...
    893-9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国内外针对能源连续墙的研究主要集热交换性能,鲜有研究关注其对邻近地下建筑热湿环境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热湿耦合传递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能源连续墙对相邻地下室墙体壁面热湿状态和与室内环境热湿交互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能源连续墙的运行明显改变了室内侧壁面的热湿流方向和热湿流密度大小;与纯传热结果相比,虽然传湿过程对壁面温度的影响小于0.2℃,但是这部分差异会造成显热热流密度预测偏差超过10%;不计潜热热流会造成对地下室内热负荷的低估超过2.4%;绝缘层的隔热防潮作用能够阻碍流向室内的热量和湿汽.

    能源连续墙热湿耦合传递地下空间壁面热湿流

    考虑地下渗流影响的能源地连墙换热性能研究

    黄睿张飞宇周长冰朱宓能...
    901-9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源地下连续墙是一类新型的能源地下结构,兼顾结构承载和热量交换的双重功能,地下渗流对能源结构的换热性能影响显著,有必要开展深入研究.以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能源地下连续墙为工程背景,利用COMSOL多物理场耦合软件构建数值模型,分析了换热管入口温度、地下水渗流方向、渗流速度、换热运行模式和运行周期对地连墙结构换热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渗流的流速和方向都对能源结构换热有显著的影响,地下渗流能有效地缓解地下结构换热引起的热量积累,保障能源结构的换热效率.因此,能源地下结构适合在有较好渗流条件的地质环境中应用.地源热泵间歇运行可以有助于土体中的热量恢复,在长期运行工况下,能源结构在夏季的换热量要高于冬季.研究成果对完善能源地下连续墙的设计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有助于推动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

    能源地下连续墙地源热泵COMSOL渗流换热能力

    爬高型堰塞坝漫顶溃决机理研究

    赵天龙岳亮李方芳付长静...
    910-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西南地区频发的地质构造活动和极端自然灾害诱发了大量的堰塞坝,属于堰塞坝的高发地,其形成的堰塞坝具有突然性强、危险性大的特点,严重威胁所在流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深入研究爬高型堰塞坝溃坝过程可为除险减灾提供科学理论支撑.为此,以土颗粒级配、背水面坡度、爬高型堰塞坝坝顶形状为影响堰塞坝漫顶溃决的主要因素,从漫顶溃决过程、溃口流量过程、溃口演变过程、溃后残留坝体及下游淤积情况等方面,分析了爬高型堰塞坝漫顶溃决演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土石料级配变宽,坝体整体稳定性增强溃决历时延长,洪峰流量减小,峰现时间较晚,残留溃口上宽小坝体体积大,距坝趾泥沙输移长度短且距坝趾1 m处泥沙厚度薄;背水坡面越陡,水流获得的动能越大,加速了整个坝体溃决过程,溃口扩展得到充足发育,洪峰流量增大,峰现时间提前,残留溃口上宽较大坝体体积小,距坝趾泥沙输移长度长且距坝趾1 m处泥沙厚度较厚;宽深比越大,则溃口相对位置越高,冲蚀阶段所具有的水头差大,加速了坝体冲刷进程,溃口扩展得到充分发育,残留溃口上宽尺度大坝体总量小,距坝趾泥沙输移距离远且距坝趾1 m处泥沙厚度较厚.

    爬高型堰塞坝溃决过程漫顶溃决机理物理模型试验

    基于信息量与灾害熵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对比研究——以成兰铁路松潘段为例

    雷青青向灵芝罗亮张济燕...
    921-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成兰铁路松潘段为研究区域,根据野外调查分析、研究区基本环境地质条件,选取9项影响因子:高程、坡度、降雨量、岩性、地震烈度、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距离断裂距离、HI(物源参照值)以及流域形状系数,分析泥石流的分布特征.基于GIS技术,通过信息量和灾害熵两种不同的模型,对各评价指标图层进行分类计算,并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在信息量模型中,研究区内危险中度及以上占总面积的87%;泥石流沟内危险中度及以上占沟总面积的65%,共31条.灾害熵模型中,研究区内中危及以上危险区占总面积的81%;泥石流沟内中危区及以上危险区占沟总面积的80%,共38条.与灾害的实际分布相比,灾害熵模型给出了更接近实际的结果.

    泥石流GIS信息量法灾害熵危险性评价

    雨后不同时长基覆型边坡动力失稳破坏研究

    赵宏昱王国义杨兵宋松科...
    933-939,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覆型边坡由于其上部为松散型堆积体,下部为基岩的特点,在降雨和地震作用下的失稳过程和破坏特征和其他边坡有较大不同,而降雨和地震作用的间隔时间会对二者耦合作用产生较大影响.利用自制的模型箱对基覆型边坡开展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不同降雨停止时长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以及边坡降雨后静止不同时长在地震作用下的失稳特征和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后间隔不同时间发生地震,边坡的破坏方式均呈过渡式破坏.在达到一定降雨强度后,降雨期间边坡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突增,而降雨停止后随着静止时长的增加,二者不断减小,之后达到稳定状态;随着静止时长的不断增加,基覆型边坡失稳临界加速度不断增加,大致和静止时长呈一个正相关的函数关系.

    基覆型边坡降雨-地震耦合失稳特征振动台试验

    考虑时间效应的钢渣填料动力特性与微观结构研究

    蒋飞王丽艳刘涛余曜宏...
    940-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钢渣是冶金行业的第二大废弃物,充分利用废弃钢渣代替部分砂石料作为新型的土工填料,符合"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因钢渣材料有别于砂石料,化学成分复杂,而力学特征具有时效特性,采用共振柱试验研究考虑水化期影响的钢渣动力特性,分析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等动力特性变化规律;基于Hardin-Drnevich双曲线模型描述考虑时间效应的钢渣动力特性,采用Boltzman函数描述最大动剪切模量随水化期变化的关系,给出最大阻尼比范围;并与传统砂土的动力特性对比,得出水化前钢渣动剪切模量略高于传统细砂,水化90 d后可达到标准砂的最大动剪切模量,工程中可以用钢渣作为一种填料代替砂土.最后,通过微观电子显微镜方法分析不同水化期下的钢渣微观结构,发现水化产物Aft相较于其他水化产物生成时间较晚,Aft和C-S-H所组成的胶凝结构是影响钢渣动力特性时效特征的主要因素.

    钢渣水化期共振柱试验动剪切模量阻尼比微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