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子显微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子显微学报
电子显微学报

张泽

双月刊

1000-6281

dzxwxb@blem.ac.cn

010-82671519

100190

北京中关村北二条13号(北京2724信箱)

电子显微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Electron Microscopy Socie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电子显微学和其他新兴显微学的理论研究、仪器研制生产以及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纳米科技、医学、金属、地质、化工、半导体等应用方面的学术论文,及时反映我国显微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面向的读者是从事上述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与大专院校师生等. 《电子显微学报》为双月刊,国内外发行,是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ID)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冷冻电镜观察固态锂电池界面

    李伟萍翁素婷方遒苏东...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固态锂电池(SSLBs)有望兼顾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是未来电池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固态电解质(SSE)与电极材料之间存在界面阻抗大、相容性差等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它的发展.然而,由于辐照敏感特性,难以直接采用常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界面结构.冷冻电镜(Cryo-EM)可以有效地缓解辐照损伤,提供更准确、真实的结构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界面微观结构与SSLBs电化学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本文综述了 Cryo-EM用于观测SSLBs界面的晶体结构和化学组成,揭示了界面形成和演化机制以及SSLBs的失效机制.最后展望了Cryo-EM在表征SSLBs界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Cryo-EM在SSLBs界面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推动高性能SSLBs发展的必备技术.

    固态锂电池(SSLBs)冷冻电镜(Cryo-EM)固态电解质界面相(SEI)固态电解质(SSE)正极电解质界面层(CEI)

    环境透射电镜中电子束活化气体在材料表面改性方面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王悦存郑少川杨博解德刚...
    9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原位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在近使役环境中对材料进行高空间与高时间分辨率下的研究得以广泛开展.而环境透射电镜(Environment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E-TEM)与材料真实服役环境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所引入的环境气氛和样品材料本身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电子束辐照的影响,因此多数研究都聚焦在如何降低或消除电子束辐照对研究结果的负面干扰.但实际上E-TEM中高能电子束可以起到较强的"催化"作用,从而激发出一些原本只有在苛刻条件下才能出现的现象或反应,助力材料改性、新材料合成及相应的微观反应机理的原位研究.本文以近几年作者所在研究团队及合作者利用E-TEM中电子束活化C02和H2气体分子在提升活泼金属耐蚀性、稳定性、辅助陶瓷的室温焊接及样品表面原位清洁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为例,对电子束促进气固反应、改性材料表面及相关机理进行了介绍,并结合相关实验研究提出了固体表面吸附对电子束诱导气体活化过程的关键作用,更新了之前人们对电子束是通过提高游离态气体反应活性影响气-固间相互作用的认知.

    电子束活化气体环境透射电镜表面改性

    综述:核小体液-液相分离中早期形核过程的分子结构

    张蒙薛涵刘建方任罡...
    11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揭示,核小体阵列在体外具有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LLPS)的内在特性,被认为在体内引导染色质区域的结构变化.然而,对于形成的异质凝聚物在分子水平的结构研究,长期以来受到技术限制,从而阻碍了研究人员对核小体液-液相分离的深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张蒙等运用先进的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Cryo-electron tomography,Cryo-ET)、结合单分子电子断层重构(individual-particle electron tomography,IPET)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割技术,确定了液-液相分离在不同阶段的凝聚物的分子组织结构.该研究揭示,核小体的液-液相分离过程涉及到两个主要步骤:首先,旋节分解形成不规则的凝聚物;然后,这些凝聚物经过一个不稳定的过渡阶段,转化为更紧凑的球状核,进一步通过聚集更多旋节材料或与其它球状凝聚物的融合,逐渐形成更大的球状聚集体.此外,连接组蛋白H1催化旋节向球状凝聚物转变的速率,比旋节分解速度快出十倍以上.因此,推测这种转变可能涉及到核小体疏水表面的暴露,进而改变了核小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发现为染色质从间期结构向中期结构转变提供了新的物理机制线索.

    核小体核小体阵列液-液相分离凝聚物旋节分解成核和生长组蛋白H1染色质非平均的单分子结构测定冷冻电子断层扫描单分子结构重构法

    《电子显微学报》征稿简则

    后插1-后插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