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节能(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节能(中英文)
建筑节能(中英文)

邹庆堂

月刊

2096-9422

bee@vip.126.com

024-23853673

110006

沈阳市和平区光荣街65号

建筑节能(中英文)/Journal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CSTPCD
查看更多>> 《建筑节能》(月刊)是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主管主办,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中国建筑协会建筑材料分会协办的国家级专业技术期刊, 于2007年1月荣获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颁发的“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7年8月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8年4月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收录,2012年12月被英国《科学文摘》(网络版)收录,是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 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2008年1月起参加“期刊编校无差错承诺”活动。国内统一出版物号CN21-1540/TU,国际标准出版物号 ISSN1673-7237。 《建筑节能》以刊登建筑节能技术、工艺、设计、设备、材料为主要内容,读者主要是面向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设计技术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公司等企业的技术主管及技术人员,建筑节能产品生产技术人员,建筑节能行业管理人员,相关科研单位技术人员和专业院校师生等。 主要专栏:暖通与空调、新能源及其应用、绿色建筑与设计、保温隔热与材料、生态城市与环境、电气与智能建筑、节能产品与企业、节能改造与技术、标准规范与检测、节能经济与行业研究、绿色施工技术与管理、政策与法规、高层论坛、行业资讯、国际文摘等。 《建筑节能》期刊是目前我国建筑节能行业唯一经国家批准公开发行的建筑节能专业技术期刊,期刊稳定的专业读者群和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为建设、设计、施工、生产、科研人员进行技术交流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新浪博客: 新浪微博: 百度百科: 投稿邮箱:bee@vip.126.com 办公邮箱:cce-ed@163.com 联系电话:024-23853673,62123873(兼传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湿热地区高校人工湖热环境实测研究

    刘嘉懿王可睿姚灵烨赵立华...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热地区气候具有高温高湿的特征.相关研究表明,在夏季居民常常反映自己处于偏热的状态,并普遍希望能够降低所处环境的气温.为此,作为一种城市冷源,开放的水面常常被应用于各种尺度的城市、社区与校园中,并与植被、遮阳等措施共同改善城市热环境.目前,国内外有较多学者开展水体对水滨热环境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体对于湿热地区的日间水滨热环境有一定的降温增湿作用,但对于较寒冷地区与夜间也具有一定增温作用.对于水体热环境的研究主要采取模拟研究与现场实测的方式,在室外热环境模拟领域广泛使用的ENVI-met在水体模拟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主要表现在对夜间的水温模拟有较大的误差;水体实测研究则缺乏以湿热地区校园人工湖尺度水体为对象的相关研究.以湿热地区某高校人工湖为例,监测其周围的气象参数,并据此明确对高校湖滨热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出高校人工湖尺度的开放水面对湖滨热环境的影响规律,为高校人工湖滨环境设计提供实测基础.选取广州市某高校内人工湖作为实验对象,在人工湖周围、上方及水下布置了共24个测点,进行了为期25 h的实测,得到了全天的水体温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太阳辐射量等参数,并对其展开多层次的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湖对湖滨环境有着较为显著的降温与增湿作用.日间由于水分蒸发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达到降温的效果,而在夜间并未观测到对周围环境显著的升温效应,此外,未观测到距湖滨距离变化的稳定温湿度变化梯度.水体温度与水面上方气温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但水体内部温度较水上气温稳定,在11:00-18:00水体温度持续低于水上气温,在6:00-10:00及19:00至次日7:00水体温度持续高于水上气温,水下温度峰值与水上气温峰值均较水面温度有不同程度延迟.风向对湖滨气温与湿度分布有较大影响,水体下风向测点相较上风向测点有着更低的温度与更高的相对湿度.

    湿热地区高校校园水体室外热环境现场实测

    瑞典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的实践与启示

    任彬彬李宗彤高桐
    9-1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城市发展导致居住环境日益恶劣的困境,越来越多的国家投身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的研究中.目前生态城市模式是应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挑战的首选方式之一,瑞典斯德哥尔摩是世界级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通过梳理斯德哥尔摩的规划文件和其他相关文献,从可持续能源系统、可持续废物管理系统、可持续交通系统3个维度介绍了斯德哥尔摩在生态城市方面的实践,归纳总结出节能新技术在生态设施上的应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协作、居民的行为改变以及生态循环链的持续运行,是该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和解决方案.该研究可为我国进一步深入建设生态城市提供借鉴参考.

    生态城市斯德哥尔摩被动式房屋可持续发展目标

    寒冷地区高铁站抗冷风门斗优化设计选型

    高皓然曲冠华任蕾刘刚...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提取高铁站典型门斗参数,构建了动态拓扑的参数化几何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型平面形式,利用FLUENT仿真平台对3402个门斗样本进行多风速风向条件下的抗冷风优化选型研究.用防风效率评价不同类型门斗以及防风构件的抗冷风性能,得到不同风速风向下各空间参量对防风效果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止回阀型门斗抗冷风效果最佳,平均防风效率为21.70%,结合安检型门斗的平均防风效率为15.36%,角涡流型门斗的平均防风效率为13.92%;导风板与止回阀顶棚构成的组合构件对双层门斗的平均防风效率提升了2.03%,对3层门斗提升了4.72%.该研究提出高铁站门斗空间参量以及构件的防风优化选型策略.

    高铁站门斗空间参量优化构件优化风量

    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能耗预测研究综述

    冯增喜杨芸芸赵锦彤何鑫...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耗预测作为建筑节能的先决条件,对于挖掘建筑节能潜力、提高建筑设备使用效率、提升建筑运营管理质量有重要意义.针对能耗预测,从输入数据类型、输出数据类型、预测时间范围、预测方法4个方面对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建筑能耗预测应用现状进行研究.又介绍了单一预测模型和集成预测模型的基本理论,并分别以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3种人工智能方法作为基本模型,进行了基于单一预测模型和集成预测模型的建筑能耗预测研究.研究表明与单一预测模型相比,集成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稳定性及多样性,同时,对人工智能方法在建筑能耗预测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人工智能方法集成预测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

    低能耗装配式建筑外墙设计研究综述

    何泉石翠莹黄炜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能耗装配式建筑是低能耗建筑和装配式建筑两者融合发展的产物,符合国家绿色节能的长远目标.外围护结构中外墙的性能充分影响了建筑的气候环境适应性,是装配式建筑实现低能耗的关键因素.通过深入文献调研,从设计原理、热工属性和节能特点等方面对预制保温墙板、模块化太阳能墙板和可调节外表皮三类装配式外墙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合理应用这三类预制外墙,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营造出舒适的室内环境.在具体的热工设计中,预制保温外墙要关注保温构造形式、热桥和气密性优化,模块化太阳能墙板应重点提高太阳能的利用效率,可调节表皮应综合考虑建筑运行方式,确定模块单元尺寸和气候调控因子,并且三者都要考虑与装配式建筑的有效结合,实现工业化生产应用.

    低能耗装配式建筑模块化太阳能围护结构可调节外表皮预制外墙

    国际文摘

    36,41页

    夏热地区绿色公共建筑运行效果调研与分析

    郭振伟戈亮王新雨常卫华...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夏热地区绿色公共建筑的运行能耗及室内环境品质进行了调研及分析.选取位于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地区不同城市共14个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办公建筑,通过调研和典型项目室内环境现场测试,分析了绿色办公建筑运行能耗和室内环境品质的情况.研究表明,夏热地区绿色公共建筑运行能耗符合标准要求,公共建筑最大月能耗普遍出现在天气最热的月份,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的最低能耗出现在天气最温和的月份,空调能耗波动性最大,且公共建筑中酒店建筑空调能耗占比最大;办公建筑和酒店建筑的室内环境品质满足标准要求,但商业建筑的室内空气质量有待提高.针对运行效果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夏热地区绿色公共建筑运行效果提升提供参考.

    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运行能耗室内环境质量

    陂古村民居生态技术研究

    洪亚聪彭小云韩桢立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工业社会快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大量耗费,为了节约资源与能源,绿色建筑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我国传统村落和民居经过长期发展,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理念,产生了较多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生态营建技术和方法.以江西省吉安地区渼陂古村的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研、测绘、文献研究和热环境实测,从选址与聚落总体格局、建筑空间组合、安全与防灾、建筑技术与构造、室外微热环境营造5个方面探讨渼陂传统民居典型的生态技术,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方法及理念,为保护和更新传统民居提供理论基础,对启发现代绿色建筑设计以及推动建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渼陂民居生态技术构造

    国内外铁路客站建筑节能设计研究现状及可视化分析

    陈立镜陈则霖刘力
    51-5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路客站相较一般公共建筑具有更显著的高能耗特征,相应节能设计研究也已经有近20年历史.基于CiteSpace、Bicomb和SPSS等软件,对CNKI和WOS数据库中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时空分布、关键词词频、关键词聚类、研究热点变迁及未来发展预测多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出国内由不同专业主导的4个研究方向,国外研究关注能源链、站域空间、全生命周期、节能实效四方面特征;发现国内外研究主体都相对单一,但在研究关注点上国外具有更系统化和整体性的差异.结合国内38个建成铁路客站的具体节能设计方式的相关性研究,探讨了我国铁路客站节能设计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发现了当前设计系统化不足的特征,以求为未来我国的铁路客站节能研究和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铁路客站建筑节能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基于参数化分析的校园光伏潜力评估方法及其应用

    朱丽景一帆尹宝泉李昉芳...
    58-65,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我国校园的面积和建筑能耗逐年上升、可再生能源使用不足的问题,以校园建筑群的光伏潜力为研究对象,综合校园建筑特点和实际用能需求特征,使用参数化分析工具建立了一种可用来定量评价校园光伏潜力的流程方法.将该方法运用于南开大学津南校区,构建了光伏评估数据集,计算了校园整体和内部功能组团的光伏可安装面积,分析了光伏阵列的最佳部署方式,并预测了发电量和光伏替代情景.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所提评估方法能够较为快速准确地计算得出校园总体和各功能组团的光伏发电潜力,生成光伏部署策略;同时,研究结果为其他校园建筑群提升可再生能源应用水平、减少碳排放提供了方法参考.

    碳达峰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光伏潜力校园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