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节能(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节能(中英文)
建筑节能(中英文)

邹庆堂

月刊

2096-9422

bee@vip.126.com

024-23853673

110006

沈阳市和平区光荣街65号

建筑节能(中英文)/Journal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CSTPCD
查看更多>> 《建筑节能》(月刊)是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主管主办,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中国建筑协会建筑材料分会协办的国家级专业技术期刊, 于2007年1月荣获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颁发的“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7年8月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8年4月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收录,2012年12月被英国《科学文摘》(网络版)收录,是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 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2008年1月起参加“期刊编校无差错承诺”活动。国内统一出版物号CN21-1540/TU,国际标准出版物号 ISSN1673-7237。 《建筑节能》以刊登建筑节能技术、工艺、设计、设备、材料为主要内容,读者主要是面向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设计技术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公司等企业的技术主管及技术人员,建筑节能产品生产技术人员,建筑节能行业管理人员,相关科研单位技术人员和专业院校师生等。 主要专栏:暖通与空调、新能源及其应用、绿色建筑与设计、保温隔热与材料、生态城市与环境、电气与智能建筑、节能产品与企业、节能改造与技术、标准规范与检测、节能经济与行业研究、绿色施工技术与管理、政策与法规、高层论坛、行业资讯、国际文摘等。 《建筑节能》期刊是目前我国建筑节能行业唯一经国家批准公开发行的建筑节能专业技术期刊,期刊稳定的专业读者群和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为建设、设计、施工、生产、科研人员进行技术交流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新浪博客: 新浪微博: 百度百科: 投稿邮箱:bee@vip.126.com 办公邮箱:cce-ed@163.com 联系电话:024-23853673,62123873(兼传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专题专栏寄语

    武涌
    1页

    公共建筑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关联研究

    朱晓玥戎向阳李鹏宇刘希臣...
    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对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基于文献调研,建立由经济效益、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创新能力 3 个维度构成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模型,并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外商投资总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研发经费、研发人员全时总量等指标形成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从上述指标中提取主要反映既有经济规模的成分 1(Z1)和主要反映城镇化及科研创新驱动力的成分 2(Z2);根据总方差解释百分比,将Z1 和Z2 整合为综合评价指标(Z).采用宏观建筑能耗模型,计算各省/直辖市公共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分别以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和人口总数为分母计算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度.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经济发展质量对两类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有助于提升第三产业能源效率,优化其能耗结构,从而降低单位第三产业产值公共建筑碳排放;与之相反,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随之提升,人均公共建筑碳排放越高.研究方法避免了以单一指标表征经济水平的片面性,为科学评价建筑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现状提供方法借鉴;研究结论给出了经济发展质量对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规律,为科学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减排提供参考.

    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度经济发展质量主成分分析法线性回归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印发

    钟树
    8页

    北京市绿色建筑中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

    岳彬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为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智慧水平,总结运行阶段绿色建筑的智能化技术应用情况,对北京市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建筑智能化方面的有关要求进行了归纳,调研了北京市74 个获得绿色建筑标识并运行一年以上的绿色建筑项目,对智能化技术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挖掘出新建民用建筑、新建工业建筑和既有绿色改造建筑中应用普遍的智能化技术,以及普及率低的技术情况.同时结合实际应用分析结论,对绿色建筑中智能化技术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智能化技术

    严寒地区既有建筑围护结构低碳设计研究——以鞍山市某办公建筑为例

    安琪李绥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辽宁省鞍山市某办公建筑为例,从对减碳总量进行控制的角度出发,探析在严寒地区气候环境下近零能耗建筑的改造策略和设计技术路径.根据GB/T 51350-201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中的节能要求,对该建筑的围护结构和光热环境以及能源系统进行设计改造.对该建筑的建筑形式、外围护结构做法进行实测并采用Grasshopper平台进行参数化模拟以及对改造后的减碳总量进行统计.结合建筑运行能耗进行分析后得出,南、北朝向外窗的最佳窗墙比为0.70,东、西两个立面则应从人体光舒适度的角度考虑,满足室内光照与自然采光需求后,尽量降低窗墙比设置.研究发现,通过改造既有建筑的围护结构,建筑全年运行能耗可减少15.37%,其减碳量可达106.96 t.

    严寒地区既有建筑围护结构低碳技术

    半透明太阳能电池在BIPV中的适用性研究

    刘铁凝王沁芳许鸣李悦...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半透明太阳能电池因其兼具优秀的发电性能和透光性能而被认为在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领域极具应用潜力.为了探究半透明太阳能电池在实际绿建工程中的适用条件和优势体现,并分析利用综合光伏系统实现建筑零碳排放的可能性,以在建的常州市建科大楼为例,以现有的研究数据为依据,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半透明太阳能电池在典型绿色办公建筑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给出了满足建筑采光和减碳需求的具体条件,证实了将半透明太阳能电池应用于绿色建筑的可行性.可作为光伏系统设计问题的一种解决途径,研究结果可作为半透明光伏器件投入实际工程的参考依据.

    半透明太阳能电池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建筑碳排放自然采光绿色建筑

    夏热冬暖地区产能低层住宅实践及碳排放分析

    魏莹程熠梁伟豪张雪...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低层住宅建筑产品的技术策略并分析碳排放,以解决夏热冬暖地区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导致建筑运行的空调能耗和碳排放量增加,从而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以产能低层住宅为例,探讨主被动相结合的建筑设计手法,采用高性能围护结构的被动式技术和高效率主动式暖通空调、照明设备和日常生活设施设备,优化建筑的弹性,如自然通风、过渡空间、遮阳、窗户等.同时结合智能控制手段和用户自调节,实现对产能低层住宅的能耗和碳排放的控制.通过实证分析产能低层住宅的能耗和碳排放情况,为低层产能住宅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促进住宅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低层住宅产能建筑碳排放

    商业办公建筑用能特征及诊断方法研究

    吴蔚沁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碳"战略目标下,城乡建设领域被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而公共建筑因其较高的能耗,更成为节能降碳工作的关键.在上海市,商业办公建筑总量约占全市公共建筑的三分之一,有着较大的节能降碳空间.基于上海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数据,通过聚类算法和随机森林算法分析了上海市商业办公建筑用能特征,结合日期属性和室外温度参数建立了全年逐日能耗分类模型,通过建筑自身分类结果对比和与其他建筑结果的对比,实现建筑纵横两个维度日能耗动态诊断.同时,根据分类特征曲线,总结了商业办公建筑每日运行时间特点,对建筑运行启停时间提出了诊断意见,进一步发挥平台数据作用,为提升建筑运行水平提供指导.

    用能诊断商业办公建筑聚类算法随机森林

    合肥地区窗墙比对动态自然通风能耗的影响研究

    胡浩威康晓彬叶长青韩号...
    37-4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合肥地区某实际办公建筑为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与建筑环境及暖通系统模拟技术,采用自然通风与建筑室内热动态耦合模拟分析,基于不同自然通风形式,利用多区域通风网络原理,得到了自然通风量逐时动态变化的耦合基准模型,研究在动态自然通风情景下窗墙比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合肥地区实际动态自然通风情景下,随窗墙比的增加,混合自然通风形式的全年节能率在 16.65%~17.17%之间,贯流自然通风形式的全年节能率在16.56%~17.41%之间,单侧自然通风全年节能率则在15.39%~18.65%之间,可为合肥地区基于实际自然通风量逐时变化情景下建筑节能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自然通风计算流体力学风压系数窗墙比建筑能耗

    校园绿建中高校学生碳足迹计量及节碳建议——以江苏某高校一校区为例

    王艳梅蔡玥
    42-4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社会提倡节能、降耗、减少碳排的大环境中,高等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构成,也应有自己的一份贡献.高校校园碳足迹计量应建立在学生"个人碳足迹"(以餐饮包装袋为代表)和"样本单元碳足迹"(如宿舍楼、教学楼)统计、分析基础之上.以江苏某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碳足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样本单元电力消耗及个人碳足迹数量换算,得出整个学校参与统计测量部分一学年碳排总量;研究指出,该学校控制碳排总量的主要途径是节约用电、用水,而见效最快的突破口是控制餐饮方便袋的使用数量等合理建议;同时给出校园样本单元碳排放计算数据应采用样本平均值,而"个人碳足迹"换算应采用众数的取值建议.

    碳足迹教学楼塑料袋平均值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