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节能(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节能(中英文)
建筑节能(中英文)

邹庆堂

月刊

2096-9422

bee@vip.126.com

024-23853673

110006

沈阳市和平区光荣街65号

建筑节能(中英文)/Journal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CSTPCD
查看更多>> 《建筑节能》(月刊)是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主管主办,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中国建筑协会建筑材料分会协办的国家级专业技术期刊, 于2007年1月荣获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颁发的“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7年8月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8年4月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收录,2012年12月被英国《科学文摘》(网络版)收录,是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 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2008年1月起参加“期刊编校无差错承诺”活动。国内统一出版物号CN21-1540/TU,国际标准出版物号 ISSN1673-7237。 《建筑节能》以刊登建筑节能技术、工艺、设计、设备、材料为主要内容,读者主要是面向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设计技术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公司等企业的技术主管及技术人员,建筑节能产品生产技术人员,建筑节能行业管理人员,相关科研单位技术人员和专业院校师生等。 主要专栏:暖通与空调、新能源及其应用、绿色建筑与设计、保温隔热与材料、生态城市与环境、电气与智能建筑、节能产品与企业、节能改造与技术、标准规范与检测、节能经济与行业研究、绿色施工技术与管理、政策与法规、高层论坛、行业资讯、国际文摘等。 《建筑节能》期刊是目前我国建筑节能行业唯一经国家批准公开发行的建筑节能专业技术期刊,期刊稳定的专业读者群和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为建设、设计、施工、生产、科研人员进行技术交流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新浪博客: 新浪微博: 百度百科: 投稿邮箱:bee@vip.126.com 办公邮箱:cce-ed@163.com 联系电话:024-23853673,62123873(兼传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在《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智库学者论坛——"产学研用协同,推动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论坛上的致辞(摘编)

    江亿
    1页

    在《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智库学者论坛——"产学研用协同,推动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论坛上的致辞

    毛志兵
    2页

    太阳能被动式通风与建筑相变蓄热耦合技术研究进展

    蔡阳束正羽何建炜黄晓燕...
    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阳能被动式通风(Solar Passive Ventilation,SPV)技术与建筑相变蓄热(Building Phase Change Heat Storage,BPCHS)技术是当前建筑节能的有效策略,两者有机结合能够显著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与改善室内热环境.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调研分析,概述了太阳能被动式通风与建筑相变蓄热技术各自原理与分类,同时阐述了技术特点及其研究进展.基于太阳能被动式通风与相变蓄热在建筑应用的现状,论述了相变蓄热强化太阳能被动式通风原理及其有机耦合形式,包括相变Trombe墙、相变烟囱、相变通风屋顶等多种结合方式.此外,为了有效反映被动式通风特征与相变蓄热耦合流动-传热过程,系统总结了通风数值模型、相变蓄热求解模型以及耦合系统模型与相关实验研究.概括了太阳能被动式通风与建筑相变蓄热耦合(SPV-BPCHS)技术关键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指标,指出了其对建筑室内热环境影响特性.调研结果表明,SPV-BPCHS技术能有效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提高太阳能建筑利用率和改善室内热环境效果,但仍应加强对高效低碳材料的研究及耦合技术稳定性研究,同时该耦合技术实验可行性也需要进一步验证.将为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和建筑室内环境耦合强化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太阳能被动式通风建筑相变蓄热仿真模型太阳能利用率耦合模型室内热环境

    筑梦绿能未来——可持续能源利用的建筑新纪元

    15页

    严寒地区太阳能地源热泵耦合系统的设计与控制参数敏感性研究

    唐磊谷一弘林波王芳芳...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绿色建筑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研究太阳能和地源热泵采暖及供冷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严寒地区某酒店建筑为案例,对严寒地区太阳能地源热泵耦合系统的设计与控制参数敏感性进行研究.运用TRNSYS软件搭建了太阳能与土壤源耦合系统,针对不同工况建立了不同的系统运行模式,并对不同模式制定了不同的控制策略.通过参数化的模拟分析手段,分析了多个关键设计参数和控制阈值对于太阳能集热器效率、地源热泵系统COP以及地埋管冷堆积的影响.完成了对关键影响参数的定量化分析,对系统形式和控制模式在解决地埋管冷堆积问题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

    地源热泵太阳能参数优化TRNSYS

    基于恒热流法和恒温法的岩土热物性试验分析研究

    张志尧孙林娜魏俊辉刘启明...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岩土热物性测试仪采用的方法包括两种:恒热流法和恒温法,通过介绍两种测试方法的区别及模型算法,以北京市某公建项目岩土热物性测试结果为基准,利用TRNSYS软件分别模拟了恒热流法和恒温法的测试工况,针对模拟结果展开分析研究.经对比,试验时间至48h时,两种测试方法利用软件模拟出的延米换热量与现场测试结果的误差在 10%以内,表明若已知项目周边的地层热物性参数如地层的导热系数、热扩散率等,可将软件模拟结果作为前期地埋管系统设计的依据,并作为后续热物性勘察结果验证的参考数据.此外,根据模拟结果,由于夏季地埋管流体在设计工况下与土壤的温差值较大,为了使流体尽快达到设计工况点,恒温法测试时应选用较大的功率,否则48h内的测试值结果与实际值偏差较大.

    地源热泵系统热物性试验TRNSYS恒热流法恒温法

    拉萨乡村民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优化研究

    王禹晗张晓静张广凯陈光...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拉萨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能富集区,冬季寒冷漫长、太阳辐射强烈且朝向差异大,当地乡村居住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差、能耗水平高.为提升该类建筑的室内热环境并兼顾节能环保,基于拉萨乡村民居现状建立典型建筑模型,选取各朝向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共10 项热工参数作为研究因素,采用不舒适度日数UCDD12 和采暖期逐时累积热负荷作为热环境和节能效果的评价指标.设计正交试验并通过TRNSYS进行仿真模拟,研究了各热工参数对评价指标的影响规律、显著性程度和主次排序.结果表明,对UCDD12 存在显著影响的热工参数有6 项,由高到低排序为屋顶、北向、东/西向、南向传热系数及南向、东/西向热惰性指标;对累积热负荷存在显著影响的热工参数有 7 项,依次为屋顶、东/西向、北向、南向传热系数及南向、内墙、东/西向热惰性指标.进一步综合两项评价指标,使用TOPSIS法确定了各项热工参数的最佳组合方案.为改善拉萨乡村民居室内热环境、提升节能性能提供技术支持.

    拉萨乡村民居围护结构热工参数UCDD12累积热负荷

    基于无人机技术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测试方法研究

    王彬陈刚赵矗师凡伟...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是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建筑低碳的关键因素之一.现阶段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测试主要是以点代面,即选取典型位置进行热工缺陷测试代表整体的热工性能,难以真实地评价围护结构整体热工性能.当前我国建筑以中高层建筑为主,传统手持红外热像仪测试中高层建筑围护结构外墙、外窗、屋顶的热工性能难度极大且准确性差、成本极高.通过多旋翼无人机搭载红外热像仪进行中高层建筑围护结构外墙、外窗、屋顶的热工性能测试,可实现建筑围护结构周期性巡检.研究认为:无人机不受地形和建筑高度限制、成本低,目前我国无人机技术成熟,具备大规模应用基础;在高度较低位置无人机搭载红外热像仪与手持红外热像仪测试精度一致,在较高位置无人机搭载红外热像仪测试精度远超手持红外热像仪测试精度;无人机搭载红外热像仪在中高层建筑围护结构、建筑屋顶测试上优势明显;无人机搭载红外热像应以建筑物体量的大小选择设备距外墙的拍摄距离,在10~40 m范围内测试结果一致性较好;通过无人机搭载红外热像仪测试数据可合成围护结构整体热像图,能够全面地分析建筑围护结构整体热工性能;建筑物围护结构整体热工性能缺陷测试和分析,需结合可见光照片进行;建筑整体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测试数据处理量大、缺少专用软件,缺陷分析识别需要人员水平较高;无人机飞行时噪声较大,应合理选择测试时段或采用低噪声机型,避免扰民.

    建筑节能无人机热工缺陷高层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围护结构整体热工性能屋顶整体热工性能

    高寒地区临时建筑布局和围护结构热工参数优化研究

    谭彪朱邵辉刘翠覃思薇...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临时建筑在高海拔寒冷地区的应用,改善临时建筑供暖能耗过大的问题,以西藏拉萨地区为例,运用DeST软件动态模拟分析了3 种不同布局对建筑负荷的影响程度,以期找到适应高寒气候的临时建筑优化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带阳光暖棚的口字形建筑布局在节能方面有较大优势且可以减小建筑不同房间的负荷差异,提高热舒适.此外,通过对口字形布局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分析发现,宿舍屋面保温层最佳厚度为160 mm,地面保温层最佳厚度为150 mm,建筑外墙保温层最佳厚度为110 mm.进一步研究口字形布局长宽比对负荷影响,发现随着建筑长宽比增大,建筑全年累计热负荷明显减小.

    高寒地区临时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分析

    Energy and Buildings

    侯恩哲
    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