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发光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发光学报
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发光学报

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申德振

月刊

1000-7032

fgxbt@126.com

0431-86176862,84613407

130033

长春市东南湖大路16号

发光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Luminesc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反映我国发光学领域中在科研、技术和生产中的学术成就,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提高该领域内从事科研、教学、生产人员的技术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膦氧化物钝化的热蒸发像素化钙钛矿发光二极管

    刘念罗家俊杜培培刘征征...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蒸发法是实现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商业化显示应用的可靠技术.然而,热蒸发沉积的钙钛矿薄膜的PLQY经常较低,并且钝化手段不如溶液法丰富.本文报道了一种通过原位共蒸技术将钝化剂引入钙钛矿层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钝化真空沉积钙钛矿中的缺陷,增强辐射复合,并提高钙钛矿的PLQY.氧膦基团与不饱和位点形成配位络合,钝化了钙钛矿的晶界缺陷,并抑制了带尾态缺陷.基于最佳比例的钙钛矿薄膜所制备的LED器件表现出最大6.3%的EQE,最大亮度为35642 cd/m2.更进一步地,基于全真空的器件制备工艺,获得了最大EQE为5.0%的312 ppi高分辨率PeLEDs.总之,本文为热蒸发PeLEDs的缺陷钝化提供了有用的指导,证明热蒸发PeLEDs在效率和亮度提升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并具备商业化前景.

    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热蒸发缺陷钝化像素化

    深红至近红外碳点光热特性研究进展

    吴君曲松楠
    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点(CDs)作为一种新型光热纳米材料引起了肿瘤治疗领域的关注.然而,作为光热剂,碳点在深红(DR)至近红外(NIR)区域的光热转换效率有限.此外,碳点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性也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综述介绍了一些增强碳点深红或近红外吸收和光热转换效率的实用策略,包括尺寸调整、元素掺杂、表面修饰、半导体耦合和生物大分子包覆等.基于这些策略可以构建合适的碳点及其复合物,实现对肿瘤的靶向光热治疗.最后,我们希望建立高效的肿瘤识别和光热治疗一体化系统,实现碳点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并为解决肿瘤相关问题和促进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碳点近红外吸收光热特性光热疗法

    直接型卤素钙钛矿X射线探测器结构设计研究进展

    韩继光柴英俊李晓明
    2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X射线探测技术在医疗诊断、安防检测和科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直接型X射线探测器拥有更高的理论探测效率、空间和能量分辨率,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钙钛矿材料因其X射线衰减系数大、体电阻率高、光学带隙合适以及易大面积制造等优势,成为直接型X射线探测器的理想材料.随着对探测性能的需求的不断提高,合理的器件结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电极工程和能带工程两个方面出发,综述了有关直接型钙钛矿X射线探测器器件结构设计的最新进展.最后,我们对这些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我们希望这篇综述能为研究者们提供参考和启发.

    钙钛矿X射线探测器器件结构电极工程能带工程异质结

    二维有机-无机钙钛矿闪烁体性能研究进展

    严维鹏李斌康段宝军宋岩...
    4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维有机-无机钙钛矿材料因具有优良的发光性能被广泛研究,在X/γ/中子射线探测和成像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其闪烁性能甚至超过了商用闪烁体.本文从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原理和二维有机-无机钙钛矿材料的基本发光性质出发,介绍了二维钙钛矿闪烁体相比传统闪烁体的发光优势,综述了其在射线探测领域的最新成果.最后,提出了目前面对的技术挑战和潜在解决方案,并对二维有机-无机钙钛矿闪烁体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二维有机-无机钙钛矿闪烁性能辐射探测

    基于量子点@有序介孔复合材料的Micro-LED色转换特性

    陈晓钢赵梦云蔡俊虎李恭明...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量子点(Quantum dots)由于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广泛应用于发光与显示、太阳能电池、光催化等领域,它的发现和合成获得了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采用量子点色转换的Micro-LED全彩化显示技术无需巨量转移,有望实现大规模量产,然而,量子点在高强度Micro-LED出光激发下的性能和寿命仍存在局限.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基于量子点@有序介孔(QDs@SBA-15)复合材料的Micro-LED色转换技术及其特性,有序介孔分子筛载体独特的孔道结构不仅能够有效提升Micro-LED色转换和光提取效率,且致密的有序介孔材料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量子点的稳定性.首先,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建立了Micro-LED仿真模型,探究量子点粒径和有序介孔材料的孔径对光提取效率的影响;基于仿真结果指导,进一步采用物理共混法制备了QDs@SBA-15复合材料,通过透射光谱、荧光激发光谱、紫外-可见光吸收谱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确定浓度配比;最后,将该复合材料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混合固化成膜,并研究了其光致发光性能.实验结果发现,量子点粒径和介孔材料孔径的匹配度以及量子点和有序介孔材料的比例浓度是影响QDs@SBA-15复合材料发光效率及Micro-LED色转换性能的关键因素;通过优化,所得复合材料可获得优异的发光性能以及良好的环境稳定性,相比于纯量子点色转换层,复合材料的光提取效率提升了81.73%,复合材料的环境稳定性提升了14.33%,以Micro-LED作为蓝光光源组成的三基色发光器件工作色域达到了104.52%NTSC.本研究为量子点色转换Micro-LED显示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实现Micro-LED全彩化开辟了新路径.

    量子点有序介孔材料色转换Micro-LED

    氢氟酸处理InP/GaP/ZnS量子点的光学性能及其发光二极管应用

    陈晓丽陈佩丽卢思朱艳青...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氢氟酸(HF)原位注入法制备了InP/GaP/ZnS量子点.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光致发光光谱、透射电镜、球差校正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测试手段分析了HF对InP量子点的发光性能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F刻蚀减少了量子点表面氧化缺陷状态,有效控制了InP核表面的氧化,并且原子配体形式的F-钝化了量子点表面的悬挂键,显著提升了量子点的光学性能.HF处理的InP/GaP/ZnS量子点具有最佳的发光性能,PLQY高达96%.此外,用HF处理InP/GaP/ZnS量子点制备的发光二极管,其发光的电流效率为6.63 cd/A,最佳外量子效率(EQE)为3.83%.

    HFInP/GaP/ZnS量子点光学性能发光二极管

    一种Y型延迟荧光分子及其蓝光和绿光OLED应用

    孙静樊志杰杜纪宽董海亮...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噻吨酮作为受体、3,6-(二咔唑基)三咔唑作为给体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延迟荧光特性的Y型分子(TX-TCz).模拟计算表明化合物HOMO和LUMO能级完全分离且在苯环上存在较小的重叠,有助于获得小的S1和T1的能级差ΔEST.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化合物发射峰发生明显的红移且由于电荷转移态和局域激发态的共存产生了双峰发射.在纯膜中TX-TCz的发射峰位于513 nm,量子产率为11.5%.基于低温下荧光和磷光发射峰,计算得到化合物的ΔEST为0.03 eV,并且检测到μs级的寿命,说明化合物具有延迟荧光发射.与此同时,化合物展示了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和电化学性能,有助于制备高性能OLED器件.其在掺杂浓度为5%(wt)的器件中展示了良好的蓝光性能,发射峰位于463 nm,最大外量子效率为1.53%;在非掺杂器件中展示了良好的绿光发射(522 nm),最大外量子效率达到1.81%.

    OLEDY型分子蓝光/绿光延迟荧光

    基于蒽[2,3-b]苯并呋喃为核心的高效长寿命蓝光材料

    王小伟孙军袁江波张宏科...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合成了一种以蒽[2,3-b]苯并呋喃为核心的新型化合物,通过给体咔唑基团修饰得到化合物2-(蒽[2,3-b]苯并呋喃-3-基)-9-苯基-9H-咔唑(ABPCz).经过掺杂器件研究,ABPCz可以实现蓝光发射,最大电流效率为8.79 cd/A,最大外量子效率为7.8%,CIE(0.17,0.23),峰值光谱448 nm,在476 nm处有较强的肩峰,在1000 cd/m2初始亮度下测试器件LT90(亮度衰减到初始亮度的90%)寿命达到153 h.结果表明,蒽[2,3-b]苯并呋喃经过咔唑基修饰可以得到高效、长寿命的蓝光器件,这为设计开发高性能蓝光材料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有机电致发光蒽[2,3-b]苯并呋喃蓝光荧光材料

    亚微米尺寸K2SiF6:Mn4+红色荧光粉的沉淀法合成及其发光性能

    张鑫鑫宋建宇雷云龙沈龙海...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微米尺寸K2SiF6:Mn4+荧光粉被认为是Micro-LED显示领域的变革性技术,但是小粒径K2SiF6:Mn4+荧光粉的合成技术不成熟,难以实现亚微米尺度下的高效发光.因此,本文报道了一种亚微米级K2SiF6:Mn4+荧光粉的沉淀合成新方法.经荧光光谱分析,该荧光粉在450 nm蓝光激发下展现出典型的Mn4+红色发光,其内量子效率高达94.9%.经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合成的荧光粉粒径分布在150~450 nm范围.该荧光粉具备良好的热猝灭性能,在443 K可保持室温发光强度的102%.将绿色荧光粉β-sialon:Eu2+和K2SiF6:Mn4+混合涂覆在蓝光芯片上制成白光LED,其色域覆盖范围达到133%NTSC,在驱动电流从10 mA增加到120 mA的情况下,色温波动~10%、显色指数波动~2%,总体性能保持稳定.本文将为亚微米尺寸K2SiF6:Mn4+荧光粉的合成提供新的方法,以促进Micro-LED显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荧光粉亚微米尺寸Mirco-LED合成方法

    荧光粉配比和激发波长对高品质白光LED的影响

    赵见国索博研徐儒王书昶...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们对照明光源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单一的指标参数已不能完全满足对LED的评价.本文研究了荧光粉配比和激发波长对白光LED的显色指数、光谱功率分布的蓝光危害占比指数、光谱连续度和光效等参数的影响.研究发现,合适的荧光粉种类和配比可以降低荧光粉之间的二次吸收、减少能量损失、光线衰减以及光谱的畸变,实现白光LED品质的提升.此外,不同波长蓝光LED激发荧光粉的优势各不相同,通过组合使用,可提高白光LED的显色指数、光谱连续度,降低光谱功率分布的蓝光危害占比指数.本文采用普通商用450 nm和460 nm的蓝光LED芯片激发优化后的荧光粉,显著提高了白光LED的品质,其显色指数、光谱功率分布的蓝光危害占比指数、光谱连续度和光效分别为97.4、26.3%、93.6%和98.75 lm/W.本研究为高品质白光LED的制备提供了完备的参考依据,有利于推动高品质白光LED的普及.

    高品质LED激发波长荧光粉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