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合材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合材料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益小苏

双月刊

1000-3851

010-82316907(7099)

100191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7号

复合材料学报/Journal Acta Materiae Compositae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复合材料学报》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180页/期)。本刊主要刊载我国复合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高水平和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刊载范围:纤维或颗粒增强聚合物基、金属基、陶瓷基等复合材料(包括:结构、功能、生物医用、电子、建筑等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设计等,以促进国内外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及先进复合材料的推广应用。  《复合材料学报》是美国工程索引《Ei》的核心检索收录刊,同时也是美国化学文摘《CA》、苏联《文摘杂志》、美国应用力学评论《Appl.Mech.Rev.》、剑桥科学文摘(工程类)《CSA2》、国际航宇文摘《IAA》、美国金属文摘《Metal Abstracts》等国际检索系统用刊。在中文数据库中,复合材料学报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的收录期刊,并入选为500种“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期刊。经过复合材料领域专家、作者及编辑部的共同努力,学报的出版时滞不断缩短(从投稿到刊出在12个月内),影响因子逐年提高,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最新统计(2005年),复合材料学报2004年度影响因子为0.81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聚醚砜超细纤维无纺布层间增韧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备与表征

    张代军包建文钟翔屿王德辉...
    3767-3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冲击后压缩强度,采用更适用于批量化制备的聚醚砜-尼龙6(PES-PA6)共混纺丝溶解剥离法制备PES超细纤维无纺布,并将该无纺布用于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层间增韧,通过测试复合材料增韧前后的I型层间断裂韧性(GIC)、II型层间断裂韧性(GIIC)和冲击后压缩强度(CAI),并表征复合材料层间断裂微观形貌,研究该无纺布对复合材料层间韧性的影响与复合材料超细纤维无纺布层间增韧机制.结果表明,采用无纺布层间增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后,其GIC性能由增韧前的289 J/m2提升到增韧后的312 J/m2;GIIC性能由增韧前的1391 J/m2提升到增韧后的3649 J/m2.试样冲击后损伤面积由增韧前的1050 mm2降低到增韧后的204 mm2,相应的冲击后压缩强度由增韧前的228 MPa提升到增韧后307 MPa.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碳纤维层间增韧共混纺丝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聚偏氟乙烯/聚丙烯梯度复合滤料工艺优化

    康乐王立志高晓平
    3776-3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罩是防止病毒通过呼吸系统和黏膜进入人体的重要防疫屏障.一次性口罩存在过滤效率随静电衰减下降快、呼吸阻力大、使用寿命短等问题.将静电纺纳米纤维膜与熔喷布复合,减少颗粒物过滤性能对静电作用的依赖,实现长效过滤.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基于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纳米纤维膜,与聚丙烯(PP)熔喷基布覆合,制备PVDF/PP纳/微米复合纤维膜.实验研究静电纺丝工艺参数对复合结构纤维膜气溶胶过滤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三元二次多项式模型优化纺丝工艺,同时构建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不同工艺下的纤维膜过滤阻力.结果表明,电压、接收距离、注射速度、纺丝液浓度和纤维膜面密度对过滤效率和过滤阻力有着一致的影响规律.纺丝液浓度为15wt%、面密度为3 g/m2时,优化纺丝工艺参数为:电压30 kV,接收距离16.8 cm,注射速度1.6 mL/h.应用多项式模型预测的过滤阻力值为76.79 Pa,相对误差为9.23%,误差变异系数(CV)值为59%.BP神经网络预测的过滤阻力值为81.25 Pa,相对误差为1.99%,误差CV值为48%.实验证明,三元二次模型和BP神经网络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

    纳/微复合纤维膜静电纺丝工艺优化空气过滤非线性拟合三元二次多项式BP神经网络

    CFRP索阻燃防火措施

    朱元林刘礼华黄盛彬朱维军...
    3786-3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FRP)索的火灾问题,开发了一种CFRP索的阻燃防火措施.对桥梁缆索用CFRP筋开展高温拉伸试验研究,并比较阻燃防火涂层、石棉、陶瓷纤维布的阻燃防火效果.结果显示,筋材高温剩余强度随温度升高呈线性下降趋势,210℃加热3 h,筋材剩余强度最低为2245.8 MPa,比原始强度下降26.13%;筋材高温加热再冷却后强度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可逆性恢复,剩余强度均能达到2800 MPa以上,但较原始强度呈略微下降趋势,且加热温度越高,剩余强度越低;通过比较阻燃防火涂层具有较好效果,经2 h灼烧索股聚乙烯(PE)护套,内表面最高温度为206℃;阻燃防火涂层越厚,防护时间越长,刷有2 mm厚度阻燃防火涂层的索股在长达6 h的火焰灼烧下,PE护套内表面最高温度为245℃,PE护套未发生破坏,仅发生软化.研究表明,采用阻燃防火涂层可有效保护CFRP索,火灾2 h内,索股仍可承载,剩余强度>2245 MPa.

    碳纤维复合材料索PE护套阻燃防火措施高温力学性能阻燃防火涂层

    氧化热处理温度对多孔镍泡沫微观结构及吸波性能的影响

    叶信立张俊雄项俊锋蒋云...
    3794-38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多孔镍泡沫在电磁污染环境应用的可能性,根据多孔镍泡沫在空气下的热重曲线图,采用不同氧化热处理温度对其进行高温处理,借助TG-DSC、XRD、SEM、矢量网络分析仪研究氧化热处理温度对多孔镍泡沫的微观结构和电磁波吸收性能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当氧化热处理温度超过600℃时,多孔镍泡沫骨架表面产生明显变化,当氧化热处理为900℃时,表面形成大量孔洞,而当氧化热处理温度到达1200℃时,表面呈熔融状.通过物相分析表明,随着氧化热处理温度升高,多孔镍泡沫骨架表面生成氧化镍.对X波段的电磁吸波性能进行测试可以发现,经900℃氧化热处理得到的多孔镍泡沫具有最优异的微波吸收性能,并在10.88 GHz处反射损耗到达最小值?19.66 dB,表明一定的氧化热处理可以有效改善多孔镍泡沫的吸波性能.

    多孔镍泡沫氧化热处理微观结构吸波性能反射损耗

    柔性可弯曲高容量复合织物电极的制备及性能

    杨超夏兆鹏王思雨李婷...
    3804-3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可穿戴智能电子设备随之兴起.这些电子设备对化学电源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安全高效且柔性的电化学储能装置.目前,大量的研究致力于柔性储能器件,以满足各种可穿戴智能电子设备供能的需求.本文通过调控甲醇相法的沉积时间,将具有高比表面、高孔隙率的钴基金属有机框架(Co-MOF)和镍钴双氢氧化物(NiCo DH)巧妙地结合在镀镍织物(NF)上,制备出了高性能的柔性复合电极.该电极具有高比容量(22.6μA·h·cm?2(323 mA·h·g?1))、优异的循环性能(2000次充放电后容量保持率为56%)及良好的倍率性能(电流增大50倍容量保持率为60%),并且该电极拥有优异的柔韧性,经过多次弯折,该电极的电性能几乎没有大的变化,能够满足服装的各类变形.因此,本文为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能源供应提高了一条新的思路,在智能可穿戴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

    复合织物电极高容量柔性金属有机框架可穿戴镍锌电池

    石墨烯功能化改性聚偏氟乙烯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罗睿黄娇杨尚科严磊...
    3815-3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高介电性能的复合材料,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体,首先以离子液体功能化改性的氧化石墨烯(GO-IL)为填料制备了不同GO-IL含量的GO-IL/PVDF二元介电复合材料,在此基础上引入羟基化钛酸钡(BT-OH)通过溶液共混制备了不同比例的BT-OH-GO-IL/PVDF三元介电复合材料.分别采用FTIR、FESEM、XRD、拉伸性能测试、电性能测试、DSC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填料GO-IL和BT-OH的含量对所得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和电性能等的影响.FITR和XRD测试表明,IL成功接枝于GO上,GO-IL的加入促进了PVDF中β晶的生成.DSC测试进一步表明,GO-IL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含2wt%GO和2wt%GO-IL的复合材料结晶度分别达到了35.3%和36.9%.电性能测试表明,GO-IL更容易在PVDF基中构成局部导电网络,促进电子位移极化,进而提高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在GO-IL/PVDF复合材料中,当GO-IL填料含量为2wt%时,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达到了24.28,是纯PVDF的2.6倍.但当填料含量达8wt%时,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达到了78.46,同时介电损耗也大幅增大,达到了2.25.电阻相比于纯PVDF下降了1~2个数量级.三元复合材料中,当GO-IL含量为2wt%、BT-OH填料含量为20wt%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好,介电常数达到了40.32,介电损耗为0.38.

    聚偏氟乙烯氧化石墨烯离子液体复合材料介电性能钛酸钡

    二氧化钒-荧光增白剂-有机聚合物三层多功能复合薄膜

    高迎秦成远聂永呼啸...
    3828-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氧化钒(VO2)是一种典型的热致变色材料,用于智能窗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然而,VO2智能玻璃的颜色和稳定性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本文报道一种VO2基三层荧光复合膜,包括VO2@SiO2热致变色层、荧光增白剂分子层和有机聚合物层.VO2@SiO2层可根据外界温度变化,调控太阳光的摄入量,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其核壳结构有利于提高VO2的稳定性;荧光分子层在太阳光照射下,吸收紫外光,发射蓝色荧光,从而改善VO2涂层固有的棕黄色;有机聚合物层作为最上层,能有效保护下层的VO2@SiO2层和中间的荧光分子层,增加复合薄膜的稳定性.与纯VO2膜相比,这种复合膜不但保持了较高的可见光透过率和太阳光调制能力,而且在太阳光下颜色可逆地从棕黄色变为蓝色,同时稳定性和紫外阻隔能力明显提升,有利于VO2基智能窗的推广和应用.

    二氧化钒复合薄膜智能玻璃荧光增白剂聚合物

    Bi2MoS2O4改性g-C3N4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

    王晓爽李育珍易思远高利珍...
    3845-3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降低石墨相氮化碳(g-C3N4)电子空穴的复合率,采用浸渍法成功制备了Bi2MoS2O4/g-C3N4异质结,并对其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测得改性后的催化剂的吸收边由原来的470 nm红移至490 nm.探讨了负载比、催化剂投加量和pH对罗丹明B可见光降解率的影响.当Bi2MoS2O4占g-C3N4质量分数为18wt%、催化剂投加量为0.36 g/L时,该催化剂可在15 min内完全降解罗丹明B.自由基捕获实验和能带分析结果表明,该体系形成了一种II型电子转移机制,其主要活性物种为?O2?.

    异质结硫钼酸铋浸渍光催化降解g-C3N4罗丹明B

    SnO2/C3N4二维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性能

    崔言娟徐红赟祝玉鑫李雪...
    3852-3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见光响应型二维复合半导体材料是光催化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构建稳定有效的异质结以促进界面电荷传输是二维复合材料研究的关键.将氮化碳纳米片(C3N4)和SnO2纳米片通过煅烧法设计合成面-面堆叠式2D-2D SnO2/C3N4复合半导体.该复合材料保留稳定的C3N4和SnO2的主体结构,同时在界面处形成稳定的异质结.光解水制氢(H2)和活化氧(O2)制过氧化氢(H2O2)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可见光照射下,SnO2纳米片含量为5wt%的复合样品SnO2/C3N4-5%具有显著提升的制H2活性(54.9μmol·h?1),约是C3N4纳米片的2.1倍,且具有良好的活性稳定性;在无牺牲剂和助催化剂条件下,SnO2/C3N4-5%活化O2制H2O2的活性达78.9μmol·L?1·h?1,约是C3N4纳米片的11.9倍.结构表征及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异质结的建立有利于C3N4光生电子向SnO2表面快速转移,抑制了激发电子空穴的复合率,从而大幅提升了光催化还原性能.

    C3N4SnO2异质结光解水制氢过氧化氢

    聚吡咯均苯三酸铜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与分离产物聚吡咯的CO2吸附性能

    田俐李祯王会锋韩长新...
    3863-3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吡咯的合成方法不同,得到的聚吡咯的分子结构和性能都会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均苯三酸铜(Cu-BTC)为主体材料,采用碘氧化法在其三维孔道内实现了吡咯(Py)的自由基氧化聚合,得到了聚吡咯PPy@Cu-BTC复合材料.采用粉末XRD、SEM、FTIR、TG及N2吸脱附等方法对Cu-BTC、Py@Cu-BTC、PPy@Cu-BTC进行表征,证明孔内聚合的成功进行.Cu-BTC在聚合过程中保持了结构的稳定,其形貌也未发生改变.所制备的PPy@Cu-BTC复合材料基于主客体之间的电荷转移和π-π键的相互作用,其电导率为10?4 S/cm,相对于块体PPy及Cu-BTC模板至少提高四个数量级,是一种半导体材料.N2吸脱附表明,除去模板后分离得到的PPy具有多孔性,对CO2有着较好地吸收能力,其最大吸收值约为16 cm3/g,相对于块状聚吡咯,其吸收能力翻了一倍.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自由基氧化聚合复合材料导电聚合物吸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