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月刊

1671-8402

fjltzzs@163.com;fjltwsz@163.com

0591-83791487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柳河路18号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Fujian Tribune (Th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论析

    许耀桐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这是在党的文献中首次出现的新提法,构成了新命题,彰显了新布局."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新提法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进入新时段的标识;进入新时代,"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需要加强、加快国家制度体系化建设,提供民主政治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机制亟待自身系统集成、高质量发展、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优势."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构成的新命题呈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整体结构的新样态:不仅具有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重要政治制度生成的大系统结构,而且具有由自身众多具体制度生成的子系统结构,贯穿和体现了内在严谨的制度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路."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彰显的新布局阐明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的系统化新思路.

    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中国现代化新提法新命题新布局

    总体性哲学视域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张艳涛陈惠莲
    1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体性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性是考察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重要思维方法,是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方法论.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进程中,要破除关于共同富裕的认知迷雾,以总体性哲学的视域对之加以审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总体性,集中体现为主体的总体性和内容的总体性.以总体性的方法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有赖于以经济建设奠定物质基石、以政治建设固本培元、以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力量、以社会建设筑牢公平根基、以生态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总体性哲学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共同富裕与劳动分配正义——基于深层民生保障的视角

    朱丹何云峰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与劳动分配正义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理论话题.共同富裕是劳动分配正义的社会实现,劳动分配正义则是共同富裕成为可能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所提出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以及精准扶贫等政策,是对初始性安排中的不完善问题所做的制度性矫正.政策实施和调整的过程体现了一种正义性,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这些理论和现实恰恰成为当前研究共同富裕问题的历史基础.深层民生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内在地包含了如何保证劳动分配正义的考量.共同富裕的实现,一方面需要尊重劳动,使得每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最大限度地尽己所能努力奋斗,促进社会的持续性进步;另一方面也需要给全体成员提供深层民生保障,建立合理有序的劳动成果和社会资源分配机制,尽可能地保障每个人的劳动幸福权.

    共同富裕劳动分配正义深层民生保障劳动幸福权

    马克思历史观的总体性思想:一种隐性的历史分析框架

    林默彪
    4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总体性辩证法看作马克思历史观的核心并用以审视现代人的物化生存状态,是卢卡奇等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理论特征.他们对马克思总体性思想的解读虽然有其历史语境和独到的发挥,但也并非他们发明出来的概念和虚构出来的"神话".马克思历史观蕴涵着丰富的总体性思想,是一种以"不在场"方式在场的历史解释原则或隐性的分析框架,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的格式塔式的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话语体系和问题场域,是马克思透过历史表象所揭示出来的历史深层结构及其过程的"涌动的思想潜流".本文把马克思总体性思想归整为三个议题:本体论意义上的总体性历史;价值论意义上的总体性的人;方法论意义上的总体性辩证法.

    总体性历史价值辩证法

    三大运动与社会智力:通用人工智能理论科学建构

    刘方喜
    5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思维运动是个人大脑神经元、文字符号等客观物质运动与社会智力以及社会运动、自然运动、主观意识运动交互的产物.通用人工智能将是计算机高度自动化运动所生成的强大社会智力,每个人将成为其有意识的监督者和调节者,使之按照每个人的意志、更全面征服自然力进而造福全人类的方向运转和发展.资本作为主导社会运动的一种历史形式,却使绝大多数人以雇佣工人身份与通用人工智能机器发生关系,由此将造成大量失业、冲击社会稳定等问题.扬弃资本后,通用人工智能作为社会智力总体将服从于每个人的意志,每个人的智力将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以自然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和社会智力为基础,建构理论智能科学,对于应对即将实现的通用人工智能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通用人工智能思维运动自然运动社会运动社会智力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供应链省际分布

    巫强姚雨秀
    7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拓宽供应链空间布局,这不仅关乎其供应链韧性和安全,也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0-2023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基于"上游供应商—焦点企业—下游客户"的供应链关系,研究焦点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供应链省际分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焦点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供应链上下游的省际分布存在非对称性影响,其显著扩大了下游客户省际分布,而对上游供应商省际分布的扩大效果并不明显.机制检验表明,焦点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是通过降低供应链交易成本,拓宽下游客户省际分布,但由于上游供应商市场实力更强,其对上游供应商省际分布的扩大效果受阻.异质性分析发现,当焦点企业面临较大的供应链风险时,其数字化转型扩大下游客户省际分布的趋势下降.同时,与西部地区相比,东中部地区的焦点企业数字化转型更能扩大下游客户省际分布.本文从供应链省际分布视角揭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商品要素与资源跨区域流动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政策启示.

    企业数字化转型供应链省际分布交易成本上游垄断

    制造业数字化如何赋能企业创新——基于数字投入来源和价值链溢出的双重视角

    曾国安徐震寰程杨洋
    9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制造业面临全球日益激烈的低劳动力成本竞争和关键技术被发达国家"卡脖子"的双重困境,亟待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企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本文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以及中国专利数据库合并后的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探究了数字化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数字化不仅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数量,同时也提高了创新质量,数字化对民营企业、低生产率、新进入企业、低数字化程度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强;数字化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加强创新投资、提升人力资本三个渠道促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水平提高.数字化的创新提升效应通过全球价值链网络向其他行业溢出,即关联行业数字化水平提高对本行业创新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对探寻数字化赋能企业创新的路径具有启示价值.

    中国制造业数字化新质生产力创新赋能创新产出赋能渠道

    江海文明碰撞交汇:近代中国沿海城市从边缘到中心的多维度考察

    何一民严致远
    11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中国被纳入世界海洋经济体系以后,沿海城市快速发展,上海等开埠通商城市发展成为城市文明的中心.沿海城市的崛起并非只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在内陆农业时代,沿海城市长期处于城市文明的边缘,但随着从南北朝到南宋数百年间政局的变化,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不断南移,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得到持续的开发,为近代中国沿海城市成为城市文明的中心奠定了基础.近代以来,通商口岸的设立以及殖民地城市的建设极大地改变了我国沿海城市的空间区位,使一批新兴城市得以在短时间内崛起.近代中国沿海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与这些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腹地、交通运输和城市社会文化等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密切相关.海洋文明与江河文明的碰撞,内力与外力的结合形成了推动沿海城市崛起的合力.但在近代半殖民地条件下沿海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是以中国内陆广大地区和城市的贫困、衰落为代价的.值得注意的是,当海洋工业经济和西方的文化思想传入中国以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新式知识分子群体逐渐形成,他们主动融入世界海洋工业经济体系和现代化变革之中,成为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内生动力源,内生力取代外力成为推动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力量.

    近代中国沿海城市内陆江海文明外力内力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数字鸿沟的成因探寻与弥合路径研究

    郭儒鹏
    13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年数字鸿沟已成为老龄化社会的显性问题,积极老龄化战略为破解该问题提供了方向.在三级数字鸿沟理论视域下,老年数字鸿沟表现为前端数字接入端口缺失、中端数字应用能力差距与末端数字知识获取迟滞三方面,这种系统性困境表明老年数字鸿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问题.数字化与老龄化的双重促动、政府公共数字资源供给相对滞后、市场"人群偏好"与适老化不足、老年群体"数字障碍"与家庭数字反哺作用有限等多个因素共同促成老年数字鸿沟现象.在积极老龄化理论指引下,构建数字包容型的老年友好社会环境、完善数字社会的公共服务与制度体系、激发以适老化科技为导向的老年蓝海市场、强化数字反哺与老年主体增能是弥合老年数字鸿沟的实现路径.

    数字时代积极老龄化老年数字鸿沟弥合路径

    平台垄断的治理转型:一个半自治社会领域理论的分析框架

    陈子剑
    147-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单纯强化反垄断到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的政策话语转向对平台垄断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以行为主义为导向的反垄断法事后干预治理模式在救济滞后的同时无法准确估量垄断损害,以结构主义为导向的行业规制事前介入治理模式则因过度干预与保障缺位备受质疑,二者均受限于公权力单向度行使的外部视角,忽视了平台的内生禀赋,无法适应平台垄断治理的新需求.半自治社会领域理论分析框架在坚持包容审慎治理的基础上,强调尊重自治与公私合治的协同,将治理重心落于平台规则的合法性控制,以良善规则引领平台经济创新发展,满足平台垄断治理转型的现实期待.在内部治理层面,应通过平台与平台内用户的商谈互动共建平台规则;在外部治理层面,应注重监管机构对平台的引导、激励与监督,促进平台规则与监管规则的协同.

    平台垄断治理转型半自治社会领域理论软硬法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