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月刊

1671-8402

fjltzzs@163.com;fjltwsz@163.com

0591-83791487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柳河路18号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Fujian Tribune (Th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质量打造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

    林秀琴
    40-42页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经济学

    白永秀朱闪闪
    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经济学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时代化的最新表述,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在深刻阐释人文经济学本质内涵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经济学应以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以及需求和共同富裕为研究对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研究主线,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说史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在明确学科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经济学的框架结构,为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经济学提供了基本思路.

    人文经济学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文化科技融合与人文经济发展

    魏鹏举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创造性发展.从文化科技融合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既有科技创新内核,也有对美好生活品质追求的新使命,是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先进生产力.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主要表现为文化数字化、内容智能化、产消共创化、贸易元宇宙等发展特征,在文化保护传承、文化创新发展以及文化需求满足等方面助推文化高质量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相互赋能,文化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场景新应用、培育创新环境与人才体系,其更为深刻的本质性作用是为新质生产力把握人文价值的"守正"之道,实现软创新与硬创新的深度共生共促.

    新质生产力文化科技人工智能融合视阈

    中华生活美学思想演进及其在当代设计中的价值转化

    张凌浩毛文睿
    6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生活美学思想由先秦至明清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可概括为"先秦时期生活美学的哲学奠基""宋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倾向""明清时期的理论总结"三个重要阶段,反映了"生活"与"审美"二者之间的美学关联被逐步揭示和总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活从抽象哲理的"生"下落到现实世界,并进一步融合审美成为具有美学意义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日用器物的设计也愈来愈富有文人意趣.从中华生活美学发展而来的系统性设计思想体系,与当代设计理论和实践形成了紧密的呼应,从面向日常生活、循自然之道、以雅韵美学启迪设计、保持精神内核等方面重塑中国设计的推进路径,助力中国设计迈向更具深度与可持续性的价值转化之路.

    中华生活美学造物当代设计重塑价值转化

    植根社会历史泥沼的辩证法——论阿多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社会学改造

    陆凯华
    7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评价阿多诺思想中的黑格尔主义要素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当代批判理论(如霍耐特)主张祛除阿多诺"意识哲学"要素,以便摆脱批判理论中的唯心主义影响.但事实上,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理论效力,恰恰取决于对以黑格尔"逻辑学"为模型,以意识自我辩证发展为历史叙事的社会学改造."否定的辩证法"并不需要在形式上取消"德国观念论"的思辨外观,但要为其形而上学的构建过程寻找新的经验的而非超验的、社会历史的而非纯粹逻辑的基础,并由此阐释理性自身矛盾的、辩证的,且非一贯的发展过程.阿多诺不仅继承了自卢卡奇以来将黑格尔哲学马克思主义化的理论传统,同时还将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的方法性维度及其内在困境进行了批判性的吸纳."否定辩证法"在结合社会经验基础与理论谱系起源两重环节之上,完善了卢卡奇开启的历史辩证法在理论层次上的建构,进而重新激活了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思想活力.

    阿多诺黑格尔辩证法卢卡奇

    论"现实抽象"批判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溢出——对当代价值形式分析方法的批判性研究

    张吴奇
    9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实抽象"概念作为当代价值形式批判理论的"基础概念",常被视为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创造性重建.然而,"现实抽象"批判与剩余价值学说的隐性冲突昭示了二者在研究路线上的逻辑对抗.在追溯其形式分析方法、关系主义立场以及现实社会背景之后,这一批判路径被揭示为价值形式批判者有意识地对《资本论》进行的批判性解读.尽管"现实抽象"批判在关于《资本论》方法论以及具体批判向度上贡献了观点,但在实践道路与辩证方法方面仍然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存在根本的异质.为此,"现实抽象"批判试图重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激活《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当代性价值仍然在路上.

    "现实抽象"政治经济学批判形式分析关系主义辩证法

    执带病防治与19世纪厦门港医卫早期实践

    王日根蔡婉霞
    10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殖民主义的全球扩张,热带病在低纬度通商港埠及殖民地广泛蔓延.作为中国的东南门户与移民重镇,厦门的海港医卫体系建设成为全球医学早期现代化与一体化的实践:西医首先较早伴随教会入华驻厦,其后以曼逊为代表的海关医官关注热带病防治与研究,并施行海关检疫以控制疾病传播对厦门带来的冲击.厦门近代海港医卫体系的建立过程深刻展现了现代医学全球化的一体两面.

    热带病厦门海港检疫19世纪曼逊海港医卫体系

    价值涉入与科学的社会研究

    王小章
    12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价值中立"是对学者的一种伦理要求,"价值关联"才是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之内在思维逻辑的方法论概念.贯穿于一个学者各种具体研究课题的"核心问题意识",是在他根本性的价值关怀和他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张中产生的,一个没有深切的根本性价值关切的人,是很难真正做到以学术为志业的.学者的价值观对他具体研究过程的渗入,不仅表现在具体研究题材的选择上,更表现在研究工具的选择和建构上,因而体现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但这种渗透不影响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一个学者"核心问题意识"的价值观的普遍性,制约着他的学术产品的普遍有效性.学者的价值不仅不可避免地涉入其学术研究,而且,带有其价值基因的社会科学成果又进一步介入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学者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其成果保有一种清醒的自觉,这种学术自觉是学术自主性、进而是学术主体性得以确立的前提.

    价值涉入社会科学核心问题意识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学术自觉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革新过程中的村干部角色行为研究——基于"价值—利益"互构逻辑的分析

    郑雄飞孔贝贝
    13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动者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具有多面向的动机.作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的重要行动者,村干部具有多重利益诉求与价值偏好,"价值—利益"互构可作为解释村干部多元角色及其行为逻辑的理论尝试.立足农村情境且聚焦"先进村"的典型案例,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剖析村干部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革新过程中的身份角色与行为逻辑,透过"复杂人"视角挖掘多元角色的形成机理与行为逻辑.研究发现,村干部兼具"个体""职业"两种身份,扮演"兼顾集体利益的自利人""政府受托人""集体代理人"三重角色,具有"个人—集体"利益、"集体—政府"利益等相互交错的行为逻辑和价值导向.为促使村干部在制度革新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应充分辨识和规范他们的角色与行动.一方面加强正式制度对村干部"职业"身份角色的规范、约束与正向激励,为村干部履行职责提供外部助力.另一方面强化乡贤精神对村干部"个人"身份角色的引导,促使村干部在非正式制度监督下为增进集体利益而推动制度革新,严防"以权谋私".

    村干部角色行为逻辑制度变迁扎根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行音乐的成就、存在问题与发展思路

    方晴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行音乐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流行音乐在歌词内容、创作旋律、和声处理、配器手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展现了既多元又富有活力的艺术特色.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流行音乐在形式上增加了摇滚、说唱、爵士、民谣、电子等元素,同时还从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质中寻找灵感和题材,出现了"西北风"等富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作品.进入21世纪,我国流行音乐进一步汲取中国本土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音乐创作也更加多元化、国际化.我国流行音乐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流行音乐市场不够规范,受众的音乐素养有待提升等.对此,我们要凸显流行音乐文化主体性,规范流行音乐市场,通过开展大众审美教育、增强社会文化认知、树立科学音乐观等不断提升我国流行音乐受众的欣赏水平,使我国流行音乐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改革开放流行音乐平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