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森林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洪伟

季刊

2096-0018

fjlb@chinajournal.net.cn

0591-83771857

350002

福州市金山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森林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的与林有关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刊载全科林学的科研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等文章,1960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长期以来被确定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大量引用。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1年公布的“2000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与“2000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福建林学院学报》的总被引频次为385次,排名第75位;影响因子为0.474 7,排名第52位,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进入中国科技期刊100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00—2020年福建省植被恢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郭荣朋丘伟国贾丁一林森...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分析2000—2020年福建省植被恢复力和对气候变化的抵抗力的变化趋势,从多尺度研究植被恢复力的驱动因素及其响应机制.对MOD13Q1产品的增强型植被指数和气候指数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植被恢复力和抵抗力的变化趋势,通过地理探测器和多项逻辑回归模型从多尺度分析不同尺度下气候、地形和道路因素对植被恢复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力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增强趋势主要出现在北部地区,植被对降水量的抵抗力整体呈现减弱趋势,对潜在蒸散的抵抗力除北部呈减弱趋势外,其他各区域呈现增强趋势.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在多个尺度上植被恢复力与降水量、气温、地形(海拔和坡度)、不同等级道路核密度、人类活动等因素相关.多项逻辑回归结果表明20 a间气温、降水和坡度对植被恢复的正向影响加强,海拔、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对植被退化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2010—2020年,铁路核密度较高的区域对植被恢复的促进作用更弱,国省级道路核密度较高的区域对植被恢复的抑制作用更强.福建省植被整体呈现正向演替,植被对人类活动和地形因素的响应逐渐减弱,气象因素和道路因素对植被的影响更为明显.

    植被恢复力地理探测器多元线性回归多项逻辑回归福建省气候变化

    中龄林修枝对杉木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

    江宇黄瑜成林华章吴鹏飞...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培育杉木大径级无节柱材,探讨修枝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选择17年生中龄林,设置修枝与不修枝处理试验,20 a后调查中龄林修枝处理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材种结构影响.结果表明:修枝后的前两年,修枝处理显著提高了杉木人工林的胸径年生长量(P<0.05),对树高、林分蓄积量年生长量没有显著影响,随后修枝处理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逐渐减弱.中龄林修枝处理20 a对杉木人工林的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和总生物量均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杉木人工林干生物量分配比例(P<0.05),显著降低了叶生物量分配比例(P<0.05).中龄林修枝处理20 a显著提高了杉木人工林大径材出材率(P<0.05),有利于杉木人工林大径无节柱材培育.

    修枝杉木生长生物量中龄林

    林分空间结构对天然林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王蕾郭秋菊艾训儒姚兰...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类型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与木本植物多样性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星斗山保护区参照CTFS样地标准建立马尾松、杉木和光叶水青冈3种天然林固定监测样地,基于样地调查数据,分析不同类型林分空间结构、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林分空间结构指标对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3种林分的混交度、角尺度整体上无明显差异,杉木林、光叶水青冈林的大小分化程度均值存在一定差异,但3种林分均形成混交、聚集且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生长状态.各林分木本植物物种组成丰富,以杉木林乔木层的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物种数量为最高,但3种林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光叶水青冈林的Pielou指数值最高,各林分类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马尾松林灌木层的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值最高,光叶水青冈林灌木层Shannon-Weiner指数显著低于马尾松林(P<0.05),Simpson指数值也显著低于马尾松林和杉木林(P<0.05),但光叶水青冈林Pielou指数显著高于另外两种林分(P<0.05),物种数显著高于杉木林(P<0.05).不同林分的空间结构指标对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混交度是主要影响因子,且混交度越强,物种多样性越高.

    林分类型空间结构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

    根系隔离对土壤酶活性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万冬梅王云杜旭龙雷骋昊...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细根和相关菌根真菌对土壤酶活性及其温度敏感性(Q10值)的影响,在亚热带杉木成熟林中设置未隔离(NE)、隔离细根(ER)、隔离菌根(EM)3种处理,并在室内设置不同温度梯度(4、10、20、30、40℃)的培养试验,探索根系碳输入改变对土壤酶活性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E处理相比,ER、EM处理下土壤的β-葡萄糖苷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下降(P<0.05),ER、EM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ER处理下土壤的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降低(P<0.05),表明本研究中的土壤酶活性可能主要是由植物细根诱导的;不同隔离处理下3种土壤酶的活性均随着培养温度的上升而不断升高,只有ER、EM处理下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在30~40℃温度区间开始下降;不同隔离处理下土壤酶的Q10值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20~30℃温度区间达到最大值,该温度区间与土壤温度频率分布最高的温度区间重叠,对应植物生长旺盛的物候期,表明中低纬度森林土壤酶的Q10值与本地植物物候节律存在内在关联.

    土壤酶活性温度敏感性根系碳输入杉木

    城乡梯度3种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及影响因素

    杨紫浓肖以华马海宾王圣洁...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广州市城区、近郊和乡村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与理化性质和重金属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土壤酸性磷酸酶(AP)、脲酶(URE)活性以及针阔混交林土壤过氧化氢酶(CAT)、URE、脱氢酶(DH)活性均为近郊>乡村>城区,而常绿阔叶林土壤AP、URE、DH活性为近郊>城区>乡村.城区、近郊针阔混交林土壤pH值、砂粒含量均显著高于马尾松林和常绿阔叶林(P<0.05);土壤有机质(SOM)、总氮(TN)、总磷(TP)含量均为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乡村针阔混交林土壤SOM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黏粒含量、粉粒含量、含水率在3种林分中均最低.城区马尾松林土壤重金属铜(Cu)、锌(Zn)、铅(Pb)含量在3种林分间均最低,而镉(Cd)含量在3种林分间相同;近郊、乡村常绿阔叶林土壤重金属Zn、Pb含量在3种林分中均最高.土壤含水率、SOM含量、pH值、CEC、Cu含量、黏粒含量、TN含量是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SOM、TN含量与土壤CAT、AP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TP含量与土壤AP、URE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含水率与土壤DH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土壤Cu含量与URE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

    城乡梯度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广州市

    滇中元江栲林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陈晓琴李小英陈梦婕吴思政...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滇中元江栲林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在垂直空间上的分布及其影响机制,以滇中地区不同海拔(2090~2490 m)、不同坡向(阴、阳坡)元江栲林为研究对象,探究林下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颗粒性有机碳(POC)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SOC、MBC、ROC、POC含量随海拔上升先升高再降低,DOC含量随海拔上升逐渐降低,4种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表现为POC>ROC>MBC>DOC.4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阴坡高于阳坡,且随土层深度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0~20 cm土层高于20~40、40~60 cm土层.各个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在土壤有机碳中的占比表现为POC/SOC>ROC/SOC>MBC/SOC>DOC/SOC,POC为4种活性有机碳库中的主要碳库,MBC/SOC比值随海拔上升无明显变化规律,ROC/SOC、POC/SOC比值随海拔上升先增大再减小.SOC、MBC、ROC、POC含量任意两者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海拔与土层极显著影响SOC、DOC、MBC、ROC、POC含量(P<0.001),坡向极显著影响SOC、POC含量(P<0.01,P<0.001)),显著影响DOC含量(P<0.05).

    元江栲海拔坡向土壤有机碳活性碳组分滇中地区

    经济林生态种植对石漠化区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马丽娜张水琳王妍刘云根...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经济林生态种植对石漠化区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选取滇东南石漠化地区两种自然修复样地(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两种经济林生态种植修复样地(猕猴桃种植修复地和核桃种植修复地)进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实验.结果表明: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低于猕猴桃种植修复地以及核桃种植修复地,在灌草自然修复地、猕猴桃种植修复地和核桃种植修复地土壤细菌群落中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最丰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土壤细菌群落主要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以及拟杆菌门最丰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主要作用菌种是酸杆菌属;灌草自然修复地主要作用菌种是放线菌门和嗜热油菌纲;猕猴桃种植修复地和核桃种植修复地主要作用菌种则分别是芽单胞菌门和绿弯菌纲.将不同修复样地下的土壤细菌与环境因子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钾和速效钾浓度随植被由猕猴桃种植修复地、核桃种植修复地到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的变化呈下降趋势,相比之下,土壤氮、磷、有机质、pH值在自然恢复后呈现出微弱的恢复趋势.

    石漠化区经济林生态种植土壤细菌群落

    蔡家川流域人工刺槐生物量模型的构建与比较

    李福明冯泳翰赵怡朱景康...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蔡家川流域不同立地条件下48株刺槐样木生物量的实测数据,以胸径、树高、冠幅、冠长及胸径、树高的复合因子为自变量,构建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多元线性模型和相容性生物量模型.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估计标准误差(SEE)、总相对误差(TRE)、平均相对误差(ARE)和平均百分比误差(MPE)等6个指标对模型进行拟合度和精确度的检验.结果表明:以胸径(DBH)、树高(h)的复合因子构建的生物量模型估测效果较好.3种模型的检验指标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均适用于蔡家川流域刺槐生物量的预测.其中,多元线性模型对树枝、树叶生物量预测效果最佳,预测精度为90.11%和89.72%;相容性生物量模型对总树干、根系和总生物量的预测精度高达91.38%、90.83%、93.90%,并且解决了各器官生物量与总生物量的相容性问题.构建的模型中,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估测效果最好,多元线性模型和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次之.

    刺槐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多元线性模型相容性生物量模型蔡家川流域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毛红椿幼苗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

    杜宣瑾朱源张露贾婷...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促进毛红椿幼苗抗旱性机制,以毛红椿幼苗为材料,探究接种AMF对毛红椿幼苗在正常浇水(NW)、轻度干旱胁迫(LS)、中度干旱胁迫(MS)和重度干旱胁迫(SS)处理下的生长和光合生理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毛红椿幼苗生长和生理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但接种AMF可缓解干旱胁迫对苗木生长的抑制,显著促进毛红椿幼苗苗高和地径的生长(P<0.05).接种AMF与对照(CK)的毛红椿幼苗叶片除气孔导度(Gs)在中度干旱胁迫下差异不显著外,Gs在另外3个干旱胁迫处理下及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净光合速率(Pn)在4个干旱胁迫处理下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接种AMF毛红椿幼苗叶片的脯氨酸(Pro)含量较CK提高了26.45%,其可溶性蛋白(Sp)含量与CK存在显著差异(P<0.05).干旱胁迫下,与CK相比,接种AMF毛红椿幼苗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较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高.由相关性分析可知,接种幼苗的内含物(Ss、Sp、Pro)与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P<0.001),光合指标除Ci外,其余光合指标(Pn、Gs、Tr)与生长指标(GH、GD)均存在正相关.接种AMF能够通过提高毛红椿幼苗叶片的光合能力及渗透调节能力以增强其抗旱性,促进毛红椿幼苗生长,有效提高毛红椿幼苗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

    毛红椿干旱胁迫丛枝菌根真菌生长生理

    外源水杨酸对浙江楠幼苗抗寒生理的影响

    顾雯高捍东薛晓明
    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低温条件下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对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幼苗抗寒生理的影响,以期为浙江楠的保护、引种、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设置5个SA浓度(0、0.1、0.5、1.0、2.0 mmol·L-1)对浙江楠1年生容器苗进行连续3 d的叶面喷施处理,随后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0℃低温,再进行连续7 d的低温胁迫处理,以20℃常温为对照(CK),测定相对电导率(REC)、叶绿素(Chl)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SP)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脯氨酸(Pro)含量等生理指标,对浙江楠相关抗寒生理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外源SA可以有效缓解REC、MDA含量的上升及Chl含量的下降,促进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及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减轻低温造成的胁迫伤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外源SA预处理在0℃胁迫下能有效提高浙江楠幼苗的抗寒能力,其中1 mmol·L-1的SA处理具有最大缓解效应.

    浙江楠水杨酸低温胁迫生理特性耐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