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森林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洪伟

季刊

2096-0018

fjlb@chinajournal.net.cn

0591-83771857

350002

福州市金山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森林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的与林有关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刊载全科林学的科研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等文章,1960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长期以来被确定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大量引用。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1年公布的“2000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与“2000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福建林学院学报》的总被引频次为385次,排名第75位;影响因子为0.474 7,排名第52位,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进入中国科技期刊100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低磷胁迫下不同杉木家系根系H+流动态变化

    胡亚楠陈奶莲张辉马祥庆...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不同杉木家系在不同供磷处理下根系H+流变化规律,探讨根系H+流与杉木适应低磷胁迫调控的关系,为揭示磷高效利用杉木适应低磷胁迫的内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以前期筛选出的不同磷利用效率杉木家系M28与M32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3个供磷处理[正常供磷(H-P),31 mg·L-1;中度缺磷(L-P),16 mg·L-1;重度缺磷(N-P),0 mg·L-1]和3个时间处理梯度(3、8、15 d)室内水培试验,并利用非损伤微测技术(NMT)分别测定两个家系在不同供磷处理和不同时间处理梯度下完整根系及不同部位的H+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杉木家系完整根系H+全程表现为内流,但二者H+流变化存在显著差异,M28完整根系H+吸收表现为8 d>15 d>3 d,M32在不同时间处理下H+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合根系不同部位H+流向分析可得,M28与M32仅在L-P和N-P处理3 d时表现出少量H+外排现象,其中M28对外界磷环境的感应比M32更为敏感,在L-P处理下就发生H+外排现象,M32在N-P处理才发现H+外排.随着时间推移,在处理8、15 d后,两个杉木家系均未观测到H+的外排,可见低磷胁迫下根系H+外排是一种应激反应.不同杉木家系根系H+流在低磷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变化,其中M28根系的H+流对外界磷环境的改变更为敏感.

    杉木低磷胁迫H+流非损伤微测技术

    铝对马尾松菌根苗生长及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汪远秀李快芬丁贵杰刘海燕...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接种褐环乳牛肝菌和未接种的马尾松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浓度铝(Al3+)处理(0、0.2、0.4、0.8和1.2 mmol·L-1)对菌根化和非菌根化马尾松幼苗生长、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揭示菌根化马尾松苗木对Al3+的适应机制,为减轻马尾松苗木铝毒害现象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Al3+胁迫下,接种褐环乳牛肝菌的马尾松幼苗苗高、生物量、根系形态以及对氮(N)、磷(P)、钾(K)的吸收能力均优于不接种的马尾松苗.马尾松幼苗苗高、干物质量积累以及根系生长随着Al3+浓度的增大均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随着Al3+浓度的逐渐增大,马尾松幼苗根、茎、叶中的N、P、K含量呈现出低促高抑的趋势,根、茎、叶中Al3+含量的分配为根>茎>叶.Al3+胁迫下,接种褐环乳牛肝菌的马尾松幼苗,通过改变马尾松幼苗根系结构,促进了幼苗的生长,特别是根系的生长,以及对N、P、K等营养元素的吸收,抑制了根系吸收Al3+,提高了马尾松幼苗的耐铝能力.

    马尾松外生菌根铝毒营养元素生物量根系形态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林窗土壤甲烷通量研究

    贾高辉许全杨怀杨秋...
    126-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因2012年左右台风干扰形成的林窗样地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甲烷通量的原位观测试验,测定林窗和林下凋落物质量、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酶活性及其他土壤理化指标,运用最佳结构模型研究土壤甲烷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林窗土壤甲烷通量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与林下的差异.结果表明: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表现为甲烷吸收,林窗和林下的年平均甲烷通量分别为(-0.37±0.26)和(-0.36±0.24)nmol·m-2·s-1,林窗和林下的土壤甲烷通量月变化特征无显著差异(P>0.05),呈现旱季高雨季低的特征.土壤甲烷通量的最佳结构模型表明,全年和旱季的林窗与林下土壤甲烷的主要调控因子均为土壤含水量,但雨季土壤甲烷调控作用最强的因子是土壤温度.结果表明,因台风形成的6个林窗短期对土壤甲烷通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林窗和林下的土壤甲烷通量具有旱季大于雨季的季节变化特征.

    热带山地雨林林窗甲烷通量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

    喀斯特洼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景建生刘子琦罗鼎孙建...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沉积在洼地不同位置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以西南喀斯特典型小流域内洼地底部、落水洞不同部位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150 cm土壤剖面的土样,测定相关理化性质指标,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空间位置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落水洞、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储量均为表层最高,呈表聚化现象;落水洞、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含水率相关性不显著(P>0.05);落水洞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大于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H值相关性不显著,表明落水洞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主要受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影响显著;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系数大于落水洞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系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相关性不显著,表明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主要受土壤pH值的影响.

    土壤有机碳洼地落水洞喀斯特土壤理化性质

    不同功能区林下土壤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李万才李吉玫张毓涛师庆东...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乌鲁木齐工业区、交通区、居民区和公园区的林带作为试验采样区,分别从各功能区林带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组成、污染情况、来源4个方面,分析了土壤中16种PAHs污染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不同功能区林下土壤平均PAHs的含量为(375.76±32.96)ng·g-1,其中交通区>工业区>居民区>公园区.低环和高环PAHs含量分别占32.02%和67.98%.工业区林带和交通区林带土壤以4环和3环为主,居民区和公园区以5环为主.工业区和交通区林带土壤以轻度污染为主(42.90%和37.50%);而公园区和居民区以轻度污染(60.00%和66.67%)和未污染(40.00%和33.33%)为主.工业区林带土壤组分中占比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茚并(1,2,3-cd)芘(IcdP)占16.01%和屈艹(Chr)占0.98%,交通区林带占比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荧蒽(Fla)占16.01%和苊(Ace)占0.49%,居民区林带分别是荧蒽(Fla)占15.66%和屈艹(Chr)占0.21%,公园区林带分别是茚并(1,2,3-cd)芘(IcdP)占19.48%和屈艹(Chr)占0.84%.以煤、木、草等生物质燃烧为污染源的样地最多的是公园区;以汽车尾气、石油燃烧为污染源的样地最多的是交通区.各功能区PAHs的来源主要为煤、生物质等的不完全燃烧.

    乌鲁木齐城市森林林带多环芳烃分布特征来源

    红壤区典型茶园模式对侵蚀性降雨的减流减沙效应

    程分生尤龙辉叶功富林文泉...
    14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福建安溪官桥生态茶园2017年度自然降雨数据及园区5种铁观音茶树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坡面产流、产沙情况的观测数据,系统研究了不同治理模式下铁观音茶树坡面水土流失对引起侵蚀的降雨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降雨集中于4~8月份,引起侵蚀频次最多的是5~6月份;(2)根据降雨量与最大30 min降雨强度I30,可以将侵蚀性降雨分为Ⅰ~Ⅴ种类型,其中,Ⅰ雨型的降雨是当地发生频率最多的侵蚀性降雨,雨量最大的Ⅴ雨型平均产流量最大,雨强最大的Ⅳ雨型平均产沙量最大,发生频率较高的Ⅲ雨型产流总量最大,Ⅱ雨型产沙总量最大.(3)5种铁观音茶树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在不同降雨类型下的水土保持效应不同,其中采取"梯田+自然留草"的治理模式在各雨型条件下的减流率和减沙率均优于其他模式.研究结果对山区茶园水土保持及提升茶产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山区茶园水土流失降雨类型减流率减沙率

    喀斯特不同侵蚀场地土壤颗粒分布及可蚀性特征

    鲍恩俣熊康宁刘子琦李渊...
    15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西南喀斯特最为典型的坡地、洼地和落水洞为研究单元,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坡地、洼地和落水洞土壤颗粒的分布规律和土壤可侵蚀性特征.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的质量分数分布,坡地为砂粒(42.25%)>粉粒(36.33%)>黏粒(21.42%);洼地为粉粒(51.80%)>砂粒(32.61%)>黏粒(15.59%);落水洞为粉粒(51.65%)>砂粒(31.67%)>黏粒(16.68%),坡地以砂粒为主,洼地和落水洞以粉粒为主.土壤可侵蚀性K值变化范围:坡地为0.07~0.22,洼地和落水洞分别为0.26~0.33和0.25~0.32,坡地土壤抗侵蚀能力强于洼地和落水洞.土壤分形维数与砂粒含量呈负相关,与粉粒含量呈正相关,与黏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可侵蚀性K值与砂粒和黏粒含量呈负相关,与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侵蚀沉积易形成质地较细,结构良好的土壤,但形成的土壤抗侵蚀能力较弱,易发生二次水土流失.

    喀斯特土壤侵蚀土壤颗粒可侵蚀性K值

    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特征

    廖全兰龙翠玲薛飞郑鸾...
    164-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土壤酶活性差异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选取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3种不同地形(漏斗、槽谷、坡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地形对喀斯特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地形土壤养分有较大差异,总体表现为漏斗最丰富,其次为槽谷,坡地土壤的养分较差;除蔗糖酶外,地形对土壤酶活性存在显著影响,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地形差异均表现为槽谷>漏斗>坡地;碱性磷酸酶活性为槽谷>坡地>漏斗;脲酶活性为漏斗>坡地>槽谷.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存在弱相关性,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全氮和速效氮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脲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速效钾含量,蔗糖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全氮和速效钾含量.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剩余通径系数均较大,表明土壤酶的活性可能还受到其他未被考虑的因素影响.

    茂兰喀斯特森林土壤酶活性地形通径分析

    不同密度油松飞播林灌草多样性与林分空间结构关系

    陶观护卜元坤薛卫鹏左明明...
    171-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空间结构是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林分经营质量的关键指标.本文以44年生油松飞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分析林分密度对油松飞播林灌草多样性和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分密度对灌草多样性指数影响差异显著,灌草多样性指数均在低密度的样地中达到最大值.(2)混交度和密集度受林分密度影响显著,而林分密度对乔木胸径和树高的影响体现在林分水平上,而非空间结构单元中.(3)林分空间结构与灌草多样性之间有密切联系,影响林下植被多样性的最主要因子是乔木层混交度.因此,未来在飞播林经营活动中,调整林分密度的同时,应综合考虑林木分布格局,兼顾灌草多样性保护.

    林分密度油松飞播林物种多样性林分空间结构

    濒危植物泰山柳种内与种间的竞争关系

    刘虹佑马燕吴其超王一...
    17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整合的基径代替胸径,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灌木泰山柳进行种内与种间的竞争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泰山柳的种内、种间竞争强度分别占总竞争强度(86.11)的35.01%、64.99%,说明泰山柳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种间.随着泰山柳基径的增加,种内、种间竞争强度均逐渐降低.对泰山柳产生竞争影响的树木共9种,其竞争强度为泰山柳>花楸树>紫椴>油松>连翘>湖北海棠>天目琼花>金花忍冬>巧玲花.整个林分和伴生树种竞争指数都与对象木基径近似地服从幂函数关系(IC=AB-K),根据函数模型可以看出,当泰山柳基径达到10 cm后,竞争强度趋于平稳,而基径小于10 cm的泰山柳竞争强度激烈,可以清除其周围部分竞争木,给予足够的生存空间,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

    泰山柳灌木濒危植物种内竞争种间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