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森林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洪伟

季刊

2096-0018

fjlb@chinajournal.net.cn

0591-83771857

350002

福州市金山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森林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的与林有关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刊载全科林学的科研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等文章,1960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长期以来被确定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大量引用。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1年公布的“2000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与“2000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福建林学院学报》的总被引频次为385次,排名第75位;影响因子为0.474 7,排名第52位,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进入中国科技期刊100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密度杉木林分下套种闽楠的生长分析

    范辉华李莹汤行昊姚湘明...
    184-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福建省顺昌县杉木-闽楠复层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保留密度杉木林下套种闽楠的林分生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杉木保留密度的增加,闽楠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冠幅、枝下高以及最大分枝粗均降低.西坑试验点内,1~6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180 株·hm-2)的林下闽楠平均胸径和树高较7~8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480 株·hm-2)的分别增加149.01%和88.95%;八一工区试验点内,1~2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485 株·hm-2)的林下闽楠平均胸径和树高较3~4号(杉木保留密度为630 株·hm-2)、5~6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825株·hm-2)分别提高了19.75%、7.02%和40.04%、42.46%;西坑试验点内,1~6号样地,胸径超过30 cm的杉木株数占杉木总株数的88.30%,径阶分布更集中,7~8号样地,这一比例则仅为69.40%;八一工区试验地内,1~2号样地,胸径30~40 cm的杉木株数占杉木总株数的比例较3~4号、5~6号样地分别提高了70.89%和221.29%.结果表明,降低杉木保留密度(或增加间伐强度)有利于下层闽楠的生长和上层杉木大径材的培育.

    闽楠杉木保留密度复层林林木生长

    秃杉半同胞家系生长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初选

    连勇机
    190-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从云南昌宁、云南龙陵引进的17个秃杉半同胞家系实生林的长期观测,进行了秃杉生长形状的遗传分析及初步选择.结果表明:各半同胞家系在第5、15、24年,生长性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以上,这些差异主要由其本身的遗传特性决定,受中、强遗传力的控制,而受环境控制较弱.所有半同胞家系中,24年生14号、2号、17号、16号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均值分别为13.64 m、18.29 cm和0.187 7 m3,遗传增益的平均值分别为5.2%、4.38%和15.85%;选择出6株优良个体,24年生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平均值分别为17.6 m、29.12 cm和0.588 6 m3,遗传增益的平均值分别为14.13%、14.73%和69.83%,这些优良半同胞家系和优良个体表现出突出的生长优势,可作为种子园和采穗圃材料.

    秃杉半同胞家系遗传特性遗传增益

    灰毛浆果楝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特征分析

    原晓龙王毅张劲峰
    195-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灰毛浆果楝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特征,探讨影响其密码子使用偏性的主要因素.从灰毛浆果楝叶绿体基因组中筛选出54条编码序列(CDS),利用Codon W 1.4.2和CUSP软件计算不同基因密码子各位置的GC含量,以明确灰毛浆果楝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偏性规律.结果显示:灰毛浆果楝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第3位碱基的GC含量为28.95%,即第3位密码子富含A和U,有效密码子数(Nec)在34.60~61.00之间,Nec 值大于45的CDS有39个;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URSC)值大于1的密码子有29个,其中16个以U结尾,12个以A结尾;中性绘图分析结果显示GC12 和GC3 的相关系数为0.098 4,相关性不显著,回归系数(对角线斜率)为0.137 9;基因Nec 比值大多数分布在-0.05~0.05区间外,即大部分基因Nec 值与预期值差距较大;相关关系分析显示,GC3 与GC1 、GC2 均未达到显著相关,Nec 与GC3 呈极显著相关.综合分析发现灰毛浆果楝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较弱,选择为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结合高表达优越密码子和高频密码子确定GUU、GUA、UCU、AGU、CCU、ACU、GGU、GCU、CAA、AAA、UGU、AGA和AUU等13个密码子为最优密码子.

    灰毛浆果楝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最优密码子

    越南油茶脂肪酸积累及相关基因表达动态分析

    郭钰柬王红周开兵王珮璇...
    203-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南油茶(Camellia vietnamensis)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差异是影响其营养和医疗保健价值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关于其种子油主要脂肪酸含量动态变化及其分子调控机制仍不清楚.本文以16年生越南油茶实生树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索氏提取法提油,采用气相色谱法鉴定脂肪酸种类和测定脂肪酸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4个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越南油茶茶籽油中共含有15种脂肪酸,其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油酸和二十四碳一烯酸的含量在其动态变化的不同时期间存在显著变化,且油酸和亚油酸、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等的含量之间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8月5日到9月5日是油酸快速积累期,且油酸的积累随着种子的成熟而增加,亚油酸的积累则与之相反;不同脂肪酸含量与控制其转化的关键酶基因相对表达量动态变化特点基本一致,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硬脂酸(底物)、亚麻酸和花生一烯酸(最终的生成物)等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典型性相关性;△9硬脂酰-ACP脱饱和酶基因(SAD)相对表达量与硬脂酸含量的偏相关系数显著且呈负相关,硬脂酸含量与脂肪酸脱饱和酶2基因(FAD2)相对表达量、SAD与FAD2和脂肪酸脱饱和酶3基因(FAD3)相对表达量、亚油酸含量与FAD3基因相对表达量等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均显著且呈正相关.可见,越南油茶茶籽油存在棕榈酸向硬脂酸、硬脂酸向油酸、油酸向亚油酸和亚油酸向亚麻酸的直接转化过程,选择合适的采果日期是提高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的有效手段之一,SAD基因表达增强促进硬脂酸向油酸转化,硬脂酸含量对FAD2基因表达、亚油酸含量对FAD3基因表达、SAD基因表达对FAD2和FAD3基因表达等均表现正调控作用.

    越南油茶脂肪酸基因表达动态变化

    壳聚糖对竹溶解浆溶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袁红梅汪东吴建飞黄六莲...
    21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浓度为84.2%的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水溶液为溶剂,设计竹溶解浆(BP)-壳聚糖(CS)不同质量分数,依次加入CS粉末和BP,BP 充分溶解后制备BP 与CS不同质量比的共混溶液.研究了 CS对 NMMO溶解 BP 溶液的稳态和动态流变性能.研究表明:在 NMMO溶解体系中,BP-CS共混溶液为剪切稀化的假塑性流体,在持续摇振过程中,随着溶液温度(θ)升高,溶液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复数黏度(η?)均下降,加入适量的CS(CS ∶BP=1∶10)可有效阻碍BP大分子不同链间即时物理交联位点的形成,从而改善NMMO溶解BP溶液的流变性能,但是,随着CS添加量的增大,CS与BP大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增加又导致了溶液的流变性能降低.

    竹溶解浆壳聚糖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流变性能

    无卷筒离合器的轻型绞盘机设计

    周成军刘富万周新年巫志龙...
    218-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适应我国山地丘陵多、坡度陡和绞盘机作业强度大、维护不便等特点,提升绞盘机的操作性和转运能力,设计了一种无卷筒离合器的轻型绞盘机,阐述了绞盘机总体布置方案和工作原理,设计了采用齿轮传动的新型选筒机构,取代传统绞盘机的卷筒离合器,传动可靠,制造工艺简单,对选筒机构的花键轴和齿轮进行了强度校核,并对绞盘机传动系统的主要零部件进行了选型与设计,利用Matlab对绞盘机卷筒进行了轻量化优化设计,利用Solidworks进行了卷筒三维建模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卷筒强度满足要求.该绞盘机采用新型的选筒机构,结构紧凑,安全可靠,整机轻量化程度高,便于运输,操作简便,可以有效提升绞盘机的工作效率.

    轻型绞盘机选筒机构卷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