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森林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洪伟

季刊

2096-0018

fjlb@chinajournal.net.cn

0591-83771857

350002

福州市金山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森林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的与林有关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刊载全科林学的科研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等文章,1960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长期以来被确定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大量引用。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1年公布的“2000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与“2000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福建林学院学报》的总被引频次为385次,排名第75位;影响因子为0.474 7,排名第52位,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进入中国科技期刊100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花叶假连翘3种叶色表型叶片的光合特性

    毛行简郑风英任可陈凌艳...
    225-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植物嵌合体花叶假连翘全绿叶、花叶、全白叶3种叶色表型叶片为试验材料,测定并比较了其光合色素含量、叶片解剖结构、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研究不同叶色表型叶片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光照强度对叶片叶色表型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叶假连翘3种叶色表型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显著,均表现为全绿叶>花叶>全白叶.叶片细胞层间叶绿体分布不均,是导致不同叶色表型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色存在差异的原因.全绿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暗呼吸速率(Rd)和初始量子效率显著高于花叶;花叶的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显著高于全绿叶;全绿叶的光合能力(Amax)、光呼吸速率(Rp)和初始羧化效率(CE)显著高于花叶;花叶的CO2补偿点(CCP)和CO2饱和点(CSP)显著高于全绿叶.3种叶色表型叶片的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表现为全绿叶>花叶>全白叶,全绿叶和花叶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大而升高,到达最大值后趋于平缓,而全白叶变化不大;胞间CO2浓度(Ci)表现为全白叶>花叶>全绿叶,全绿叶和花叶的胞间CO2浓度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大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全白叶变化不大.3种叶色表型叶片的光合特性与叶绿素含量显著相关,全绿叶利用弱光的能力较强,而花叶利用强光的能力较强,因此,可将花叶假连翘栽种于光照强度较大的环境中,以此来保持花叶性状和诱导形成更多的花叶表型.

    花叶假连翘叶色表型光合色素叶片结构光合特性

    铝胁迫对千年桐吸收和运输微量元素的影响

    朱静樊月欧阳玉莹洪滔...
    234-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千年桐体内微量元素对不同梯度铝胁迫的响应机制,分析铝胁迫下微量元素在根系和叶片间吸收和运输的规律,以土培和水培的1年生千年桐苗木为研究对象,在不同供铝水平下,测定千年桐苗木根系和叶片中微量元素(Fe、Mn、Cu、Zn)的含量.结果表明,铝处理显著促进盆栽苗根系微量元素的吸收,而对水培苗根系微量元素的吸收则表现为无显著作用或抑制作用,表明同一植物在不同生境下会形成不同的耐铝机制;微量元素在苗木不同器官的分配方式不同,千年桐盆栽苗吸收的微量元素除Mn外多集中在根系,而水培苗则除Fe外多集中在叶片;铝胁迫也会影响微量元素在苗木不同器官间的运输,如在铝浓度低于0.290 mmol·L-1时,会促进水培苗Zn元素从根向叶的运输,而当铝浓度高于0.290 mmol·L-1时,则会抑制Zn元素的向上运输.铝处理对千年桐盆栽苗和水培苗微量元素的影响有较大差异,与水培苗相比,盆栽苗在土壤原生环境下具有较好的抗性.因此,在今后的胁迫试验中,除了考虑植物自身的抗逆性,还要考虑原生环境的作用.

    千年桐铝胁迫微量元素吸收运输

    桉树不同成熟度叶片营养元素内循环特征

    吉玉田湘张雨蒙吴庆标...
    242-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揭示桉树人工林不同成熟度的叶片器官所需营养元素变化以及土壤肥力对其影响,对于桉树营林和科学施肥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选取广西隆安县小林镇和田东县思林镇的桉树2代萌芽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两个人工林嫩叶、成熟叶、黄叶的C、N、P、K、B、Ca、Mg以及土壤C、N、P、K、Ca、Mg元素含量,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叶片的N、P、K、Mg营养元素转移规律是黄叶向成熟叶和嫩叶转移,但C、Ca、B营养元素则是随着叶片的生长发育逐渐积累,黄叶中含量最高,说明施肥时应关注Ca、B元素的持续和有效供给.两片人工林都表现出类似的规律,说明土壤肥力的差异不影响桉树人工林叶片营养元素的内循环规律.桉树嫩叶营养元素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学特征具有与成熟叶和黄叶不同的表征,在营养物质研究中应予以足够重视.

    桉树嫩叶营养元素内循环生态化学计量学

    慈竹扦插苗移栽后不同时期的生理适应性

    张月高王曙光龙昊黄玲...
    248-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移栽后不同时间段的慈竹扦插苗叶片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叶片解剖结构,并运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相关的光合特性指标,以探明慈竹扦插苗移栽后对环境的适应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移栽时间的延长,慈竹扦插苗叶片气孔逐渐减小、密度增大;叶片增大、增厚,角质层增厚,上下表皮细胞和泡状细胞面积增大,且泡状细胞下陷深入叶肉的深度加深,梭形细胞面积减小;净光合速率(Pn)增强,而蒸腾速率(Tr)降低;含水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减少,干鲜质量比、淀粉含量及淀粉粒数量增多.移栽后的慈竹扦插苗逐渐积累光合产物,植株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移栽3个月后的慈竹扦插苗与完全适应环境的3年生慈竹扦插苗的叶片结构和光合特性指标较接近.慈竹扦插苗在移栽后的3个月内需采取合理的管护措施,避免过度失水,以提高慈竹扦插苗移植成活率.

    慈竹扦插苗移栽驯化叶解剖特征生理指标适应性

    短周期杉木人工林不同林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杜超群周国清袁慧王列坤...
    25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林地土壤肥力状况及地力衰退趋势,分析影响地力衰退的主要影响因子,以不同林龄(2、4、6、8和11 a)杉木短周期小径材培育人工林的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检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水解性氮、速效钾、有效磷、有效铁、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和pH值共11个土壤肥力指标,分析不同林龄土壤养分差异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除土壤pH值外,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大,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在不同土层和不同林龄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随着林龄的增长,林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肥消耗较大,其中,表土层(0~20 cm)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含量到11 a主伐时的降幅均超过30%,但不同林龄间各肥力指标差异不显著;采用改进后的Nemerow法计算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为0.412~0.530,土壤肥力等级为Ⅲ级(P综<0.9),土壤肥力较低,相比较而言,土壤中有机质和氮肥含量较充足,而交换性阳离子极为贫乏;有机质、速效钾、水解性氮、有效磷含量与综合肥力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2偏>0.8),是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土壤肥力综合指数随林龄增大而降低,11 a主伐期比造林初期(2 a)下降22.26%,但不同林龄间各单项肥力指数及综合肥力指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8).在该栽培模式的超短经营周期内,随着林龄增大及林木生长对土壤养分的消耗,林地土壤肥力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现象,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有必要通过提高整地质量、改良土壤、林粮间作、增施有机肥及氮磷钾肥等措施适度增加土壤肥力,维持林地长期生产力.

    杉木人工林短周期小径材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凋落物输入对根系分泌物碳输入及土壤氮的影响

    张成富赵庆霞蔡银美李昕颖...
    263-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马尾松人工林及林下灌木短柱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根系分泌物原位收集法,分析凋落物处理[对照(保持原状凋落物不变,CK)、去除凋落物(LR)、添加凋落物(LA)]对两树种根系分泌物碳输入速率、根际土壤氮含量和氮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凋落物输入量变化对马尾松和短柱茶根系分泌物碳输入速率无显著影响.同一凋落物处理下,马尾松和短柱茶根系分泌物碳输入速率无显著差异.凋落物输入量变化不显著影响根际土壤氮含量及马尾松根际土壤脲酶、羟胺还原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短柱茶根际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表现为去除凋落物处理显著大于对照,其余氮转化相关酶活性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可能是凋落物处理时间较短,凋落物未完全分解或者是林分年龄较大有关.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单位根长根系分泌物碳输入速率与根际土壤全氮(T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单位根表面积根系分泌物碳输入速率与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NO-3-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根系分泌物碳输入与根际土壤氮素相互影响.

    马尾松短柱茶凋落物根系分泌物

    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亏缺特征

    艾宁张智勇宗巧鱼刘长海...
    272-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充分了解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林地土壤水分差异性及其生态水文效应,选择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水蚀风蚀交错区长城镇退耕还林后形成的典型人工林(小叶杨、山杏、山桃、柠条、河北杨和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分析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征、贮水量特征和土壤贮水亏缺程度.结果表明:在0~300 cm土层,6种林地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异特征,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升高后降低;6种林地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变异系数在表土层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6种林地土壤水分活跃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沙棘林土壤水分活跃层最深(0~80 cm),其它林地相对较浅(20~40 cm);在0~100 cm土层,各林地土壤贮水量垂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且小叶杨、河北杨与沙棘林差异显著(P<0.05),沙棘各季节土壤贮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亏缺度存在差异,土壤水分亏缺度在季节上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

    水蚀风蚀交错区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土壤水分亏缺度

    湘东大围山垂直带表层土壤肥力质量分析

    田宇盛浩黄得志尹泽润...
    281-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山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选取中亚热带典型花岗岩中山(湘东大围山)土壤垂直带,沿海拔梯度采集21个调查样地的表层土壤样品,室内分析14项土壤物理、化学指标(砂粒含量、粉粒含量、黏粒含量、容重、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探索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土壤理化性质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包括黏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5项指标.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均随海拔升高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类型(亚类)也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均以灌丛草甸土最多,红壤最少.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按指数大小由高到低划分为4个等级,52%的调查样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中亚热带大围山花岗岩中山土壤肥力质量总体中等偏上,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具有明显的高度带现象,山地土壤保育与开发中应重视土壤质量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综合土壤质量指数最小数据集海拔梯度花岗岩大围山

    吕梁市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安全格局

    刘香灵郭晋平
    290-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食物生产、人类健康和城市安全的必要保障,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能够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持生境稳定性和提高景观连通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空间途径.以吕梁市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和景观连通性指数法定量评估生态斑块重要性,辨别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和战略点,构建市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景观格局中核心区、桥接区、孤岛为林地和水域要素主要构成;沿吕梁山脉带状分布的生态源地景观连通性较大,西部生态源地面积较小且斑块重要性相对较低;"两纵,多横"的生态廊道布局和战略点布设,有效提高了市域生态结构的完整性.研究结果可以为市域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思路和方法.

    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分析生态安全格局战略点生态廊道吕梁市

    国道网路域森林覆盖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赵超超郑鑫程曾晓莹赵朝辉...
    298-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0—2017年森林变化数据集、气象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邻域分析、统计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对我国国道网路域森林植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机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我国国道路域森林覆盖具有显著的随着与道路距离增大逐渐减小的净丧失的梯度变化特征,国道的影响域为道路两侧0~2700 m范围,具体表现为:恢复率、丧失率和总变化率在影响域内随距离增大而增大,在影响域外随距离增大而减小,净丧失率在影响域内、外均随距离增大而减小;国道影响域森林丧失率有明显的省市自治区分区差异特点,华东和华南地区高于全国平均,华北、华中、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同属一个分区的不同省份国道影响域森林丧失率高低也有较大差异,各省份国道影响域森林丧失率梯度变化规律显著性程度不同.时间上,近17 a,我国国道影响域森林丧失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尤其在2015年后丧失率出现较大增长;而华北、华中、东北地区国道影响域森林丧失率在2008年后出现逐年波动下降趋势.气象水文条件和本底森林覆盖度是造成国道影响域森林丧失差异的主要原因,地形地理、气象水文、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国道影响域森林丧失影响的协同作用与距离因素无明显相关性.

    森林覆盖丧失国道影响域距离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