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森林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洪伟

季刊

2096-0018

fjlb@chinajournal.net.cn

0591-83771857

350002

福州市金山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森林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的与林有关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刊载全科林学的科研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等文章,1960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长期以来被确定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大量引用。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1年公布的“2000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与“2000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福建林学院学报》的总被引频次为385次,排名第75位;影响因子为0.474 7,排名第52位,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进入中国科技期刊100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木质基电催化析氧析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李坚高丽坤
    337-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对新能源需求的持续增加,高效、稳定、绿色、环保的能源生产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木材是一种典型的来源广泛、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资源,且具有分级多孔结构和丰富的碳成分.近年来,木材被用作基底材料,经过高温碳化或活化处理后,作为新型电化学能源转换器件的3D自支撑电极引起研究学者们极大兴趣.在电化学能源转换器件的制备中,可充分利用木材独特的开放型垂直孔道和横向微纳孔隙结构,提高活性粒子的负载量、促进离子的传输,进而从两个方面实现催化性能的提高.文中总结了木质基电催化析氧析氢材料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木材的种类、结构、组成对电催化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木质基电催化材料今后的发展前景,为高性能、环境友好型的新型木质基电催化材料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助推绿色低碳新能源的创生与发展.

    天然木材分级多孔结构电催化机理电化学析氢电化学析氧

    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土壤的酚酸吸附特征

    张艳玲覃天联杨梅梁燕芳...
    343-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研究桉树纯林与桉树和降香黄檀混交林土壤对香豆酸、香草酸和水杨酸的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与解吸特性,探讨3种酚酸在不同林分土壤中的累积特征,评价桉树纯林引入降香黄檀后对林分酚酸物质累积的影响.采集5年生巨尾桉广林9号纯林及其与降香黄檀混交林地0~30 cm土层的土壤,采用添加外源酚酸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酚酸吸附与解吸量.结果表明,3种酚酸在纯林与混交林土壤中的吸附都属于物理吸附,均表现4 h内快速吸附、4~24 h慢速吸附,随后逐渐达到吸附平衡;桉树纯林对酚酸的吸附速率大于混交林,随时间延长,纯林与混交林对酚酸的吸附速率基本一致.桉树纯林对酚酸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与Langmuir方程更吻合,而桉树与降香黄檀混交林与Elvoich方程更吻合.桉树纯林和混交林对酚酸的吸附过程与酚酸初始浓度呈正相关关系;2种林分土壤对不同酚酸的吸附量总体呈现为香豆酸>水杨酸>香草酸,且桉树纯林吸附量高于混交林;Freundlich方程能够较好地反映桉树纯林与混交林对酚酸的等温吸附特性.在2种林分土壤中香豆酸有一定的解吸率,香草酸和水杨酸解吸率较小甚至未发生解吸行为.香豆酸在高浓度400μg·mL-1时,混交林土壤的解吸率显著高于纯林,而低浓度时纯林土壤的解吸率高.

    土壤酚酸吸附桉树降香黄檀

    海南海桑幼苗氮磷钾施肥量分析

    温旭丁陈花
    351-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南海桑是我国特有的濒临灭绝的海桑科红树林植物,为了解海南海桑苗木生长对氮磷钾肥的需求,明确最佳氮磷钾施肥量,以1年生实生苗为材料,采用"3414"试验设计进行盆栽试验,测定海南海桑幼苗干物质增加量、植株元素含量,叶绿素、丙二醛、脯氨酸含量等指标,通过苗木质量的肥料效应方程对海南海桑幼苗氮磷钾施肥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氮、磷、钾肥料施用量的增加,海南海桑幼苗干物质增加量、氮磷钾元素吸收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在中等水平下达到最大值,以T6处理组最优,其干物质增加量和氮、磷、钾元素吸收量分别为5.88 g·株-1,53、17.4和256 mg·株-1.不同的氮磷钾配施处理之间,海南海桑幼苗干物质增加量、氮磷钾元素吸收量和碳元素固定量等均存在较大差异.氮磷钾肥施用提高了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降低了丙二醛含量,以T6处理组最优,其叶绿素、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分别为2.12 mg·g-1、6.85 mmol·g-1和347.42μg·g-1.肥料效应函数计算出的理论最优施肥量与实际T6处理组的施肥量相当.海南海桑幼苗N、P2O5、K2O理论最佳施肥量分别为0.547、0.131和0.342 g·kg-1.本研究结果将为指导和规范海南海桑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海南海桑"3414"肥效试验氮磷钾施肥量

    滇中地区主要灌丛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郭子豪朱秀雯陈钱炜杨双娜...
    358-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滇中地区主要灌丛生态系统中碳(C)、氮(N)、磷(P)元素的分配方式及其主要非生物影响因素,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滇中地区23个样地灌丛植物C、N和P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灌木层叶片C、N、P含量明显高于其它部位,草本层地上部分元素含量高于地下部分,P多集中于地上部分.C元素在土壤表层含量最高,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植被和凋落物对土壤C、N含量的贡献最大,土层深度增加,植被和凋落物对土壤元素含量的影响减小.年平均温度与叶片N含量、茎C/N的相关性最大,年平均降水量与土壤C、土壤C/N的相关性最大.温度因子对主要灌丛元素特征的影响高于降水量因子,且对灌木层的N、P含量影响大于C,大于对草本层、凋落物层和土壤的影响;草本层地上和地下部分的C、N、P含量与温度因子呈负相关关系,N/P与温度因子呈正相关关系.

    滇中地区灌丛植物凋落物土壤化学计量环境因子

    藏东南川滇高山栎叶功能性状海拔分布特征

    王超卢杰周晨霓姚慧芳...
    36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植物叶功能性状对海拔这一青藏高原重要地形因子的适应机制,以藏东南川滇高山栎为研究对象,在9个连续海拔梯度上(2700~3500 m)测定并分析叶功能性状指标的分布特征及其之间的耦合权衡关系.结果表明:9个海拔梯度上川滇高山栎叶功能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叶体积,为50.31%,变异系数最小的是叶干物质含量,为11.28%;5个功能性状指标(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相对水分含量、叶厚度)与海拔梯度存在极显著差异,除比叶面积随着海拔上升而降低外,其余4个指标均随海拔上升而增加;各功能性状指标间的权衡关系表现为:比叶面积与叶干物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24)、与叶厚度和叶组织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0.706;r=-0.696);叶干物质含量与叶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3),与叶组织密度、相对水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811;r=0.829)等.藏东南亚高山地区海拔因子对川滇高山栎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显著,川滇高山栎通过多个功能性状的相互协调和权衡分配来达到适应外部垂直海拔梯度变化的生存环境的目的.

    叶功能性状海拔川滇高山栎西藏

    铅胁迫对玉蝉花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薄伟王松康红梅王晋...
    373-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铅(Pb)胁迫对玉蝉花生长及生理的影响,以助于其在Pb污染地区的栽培应用.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浓度(0、200、400、600、800、1200和1600 mg·L-1)Pb胁迫对玉蝉花生长形态、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b浓度的升高,玉蝉花叶、茎和根的Pb含量明显增加,增加量为根>茎>叶.在高浓度(1600 mg·L-1)Pb处理下,玉蝉花根、茎、叶的Pb含量均达到最大值.随着Pb浓度的升高,玉蝉花根至茎Pb转移率(S/R)和茎至叶Pb转移率(L/S)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400和600 mg·L-1Pb处理时达到最大值(55.9%和22.7%).在低浓度(200 mg·L-1)Pb处理下,玉蝉花叶长、叶宽、根长和生物量增加,随着Pb浓度升高,增势逐渐下降.玉蝉花叶和根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随着Pb浓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400~600 mg·L-1Pb处理时达最大值,根的过氧化氢酶(CAT)呈下降的趋势.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SP)和可溶性糖(SS)含量在低浓度Pb处理时维持在较高水平,在高浓度(800~1600 mg·L-1)Pb处理下,玉蝉花叶和根的各渗透指标明显降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过氧化氢(H2 O2)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在玉蝉花综合评价中,200 mg·L-1 Pb处理下玉蝉花隶属均值最大.在轻度Pb胁迫下,玉蝉花通过调节生物量、抗氧化系统和渗透物质,提高机体耐Pb能力,因而玉蝉花可作为土壤修复植物栽植于轻度Pb污染地区.

    玉蝉花铅胁迫生长形态生理生化

    倒木木材腐朽真菌高产纤维素酶培养条件优化

    陈妍简立燕陈凤李宁...
    382-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纤维素的降解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加快长苞铁杉倒木分解,促进其自然更新,以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长苞铁杉倒木中的郝克(氏)青霉菌(CB1)、小刺青霉菌(CB2)、光孢青霉菌(CB3)3株木材腐朽真菌菌株为对象,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对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初始pH值、摇床转速、接种量、培养温度进行分析,研究其最佳产酶条件.结果表明:以稻草粉+麦麸为复合碳源、以硝酸钾为氮源、初始pH值5、摇床转速140 r·min-1、培养温度28℃时,3株青霉菌产酶量均达最高值;CB1和CB3在接种量(体积分数)7%时,产酶量达最高值,CB2在接种量(体积分数)5%时,产酶量最高.通过正交试验得出,CB1和CB3的最佳产酶条件均为:初始pH值5,摇床速度140 r·min-1,接种量(体积分数)7%,培养温度28℃;CB2的最佳产酶条件为:初始pH值5,摇床速度140 r·min-1,接种量(体积分数)5%,培养温度28℃,三者均比优化前(CK)的单因素最佳产酶量有所提高.

    长苞铁杉纤维素酶木材腐朽菌培养条件优化

    3个主栽花椒品种的抗寒性评价

    刘胜元张明忠王华田刘秀梅...
    388-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快速、准确、经济的花椒抗寒评价体系,筛选出抗寒花椒品种,以泰安市主栽的3年生'狮子头'、'莱芜少刺'和'凤椒'3个花椒品种的枝叶作为试验材料,设置4(CK)、2、0、-2和-4℃五个温度梯度,研究在低温胁迫后花椒枝叶的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和有害物质积累等生理指标变化,用隶属函数法评价3个主栽花椒品种的抗寒性.结果表明:受低温胁迫后,3个品种花椒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呈"S"形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SOD活性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Pro)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POD活性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Pro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随温度降低有升高趋势,这3种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但与叶片相对电导率(RE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REC随着温度降低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用Logistic方程对低温胁迫后的叶片REC进行拟合,LT50分布在-3.896~-5.038℃.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个主栽花椒品种的抗寒性大小为'莱芜少刺'>'狮子头'>'凤椒'.

    泰安市花椒低温胁迫生理响应Logistic方程隶属函数

    余甘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建超何银莺黄旭萍陈发兴...
    396-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标记技术对38份余甘子种质资源和1份近缘种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00条通用引物共筛选出17条适用于余甘子的分子标记研究;筛选的17条ISSR引物共扩增获得136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6条,多态百分率为92.65%,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聚类结果看,遗传相似系数为0.715时,可将39份供试材料分为8种类型(第1类为缅甸种,第2类为广东种,第3类为'珍珠品系05',第4类为泰国野生种质,第5类为云南种质,第6类为福建种质,第7类为福建种质'山甘',第8类为来源泰国的近缘种);福建、广东、云南3个余甘子主栽省份均表现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生境相似与来源相近地区的种质资源亲缘关系较近,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ISSR标记可有效揭示余甘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种间亲缘关系.

    余甘子种质资源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

    桑黄9个萜类合成酶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李云琴王毅张子蕴原晓龙...
    402-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高等药用真菌桑黄的萜类合成酶(TPS)基因的功能,从桑黄全基因组中分离获得TPS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其在不同碳源和氮源培养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桑黄基因组中分离出9个SsTPS基因,除SsTPS2蛋白质没有特征基序外,其余SsTPS蛋白质均具有TPS的典型特征基序;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9个SsTPS聚为2个支系,初步推测SsTPS1为倍半萜合成酶,且可以催化合成α-muurolene;SsTPS3、SsTPS4、SsTPS5、SsTPS9属于倍半萜合成酶,SsTPS3和SsTPS5合成δ-cadinene的类似物或衍生物,SsTPS4和SsTPS9分别合成β-copaene、α-muurolene的类似物或衍生物;SsTPS2为三萜合成酶.SsTPS1、SsTPS4、SsTPS6基因在所有培养基中均不表达,其余基因呈现差异化表达,SsTPS7仅在添加肌醇为碳源、大豆蛋白粉为氮源的培养基中低量表达;SsTPS2、SsTPS3、SsTPS5、SsTPS8、SsTPS9分别在添加果糖为碳源、大豆蛋白粉为氮源、牛肉浸粉为氮源、酵母粉为氮源、香蕉粉为氮源的培养基中表达量最高.基因簇分析显示,SsTPS1和SsTPS4编码基因所在contig有基因簇的存在.

    桑黄萜类合成酶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