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森林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洪伟

季刊

2096-0018

fjlb@chinajournal.net.cn

0591-83771857

350002

福州市金山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森林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的与林有关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刊载全科林学的科研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等文章,1960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长期以来被确定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大量引用。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1年公布的“2000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与“2000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福建林学院学报》的总被引频次为385次,排名第75位;影响因子为0.474 7,排名第52位,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进入中国科技期刊100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的耦合效应

    欧阳园丽吴小刚林小凡陈伏生...
    561-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有机碳动态的研究有助于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增汇功能,但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和土层的空间变异与随发育时间的互作即空间与时间变异耦合效应少有报道,因而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下各土壤层次有机碳的时空变异对评估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效应有重要意义.以九连山主峰黄牛石不同海拔的典型森林、 灌丛和草甸土壤剖面为对象,对比分析自然保护区设立初(1982年)至2015年间各土壤层次(0~10 cm,10~20 cm,20~40 cm)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的变化,探讨封山育林33 a后九连山有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33 a前后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变化在0~40 cm土层内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现线性增大的趋势,随海拔的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变化的累积速率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增大,即2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变化累积速率最大;杜鹃林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变化及0~10 cm土层的有机碳储量变化显著地高于人工林,高山草甸和杜鹃林2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变化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高山草甸2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变化显著地高于0~10 cm.混合线性模型结果表明各土壤层次有机碳变化不受年份的显著影响,但均受到海拔的显著影响,植被类型对0~10 cm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强于10~20 cm和20~40 cm.高海拔地区的杜鹃林、 高山草甸的有机碳变化可能是导致各土壤层次有机碳33 a变异的主要原因.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海拔地区杜鹃林、 高山草甸在33 a后由于温度上升导致其光合作用和生长速度提高,碳固定增加,因此气候变化和植被的生长过程可能对土壤有机碳的源汇动态产生显著影响.

    海拔土壤有机碳土壤层次植被类型碳储量耦合效应九连山

    不同绿化植物对城市土壤腐殖质特征的影响

    王丽洁冯钰周雯星张晓曦...
    569-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合理利用绿化植物改善城市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腐殖质含量和品质,以常用绿化应用形式下,北方地区普遍使用的25种绿化植物栽植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 速效养分含量、pH值和4种酶活性,据此分析土壤腐殖质含量、 结构的分异特征及其与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25种绿化植物生长区土壤中总腐殖质含量为8.48~23.75 g·kg-1,其中,旱柳和刺柏生长区的土壤具有较高的总腐殖质含量(分别为23.75和23.30 g·kg-1),且各组分含量均相对较高;月季生长区土壤的腐殖质品质较高(腐殖化程度为0.47、 胡富比为2.26、 胡敏酸与腐殖酸比值为0.69).在满足实际绿化需求的基础上,可考虑优先配置旱柳、 刺柏和月季,以提高城市土壤腐殖质含量或改善其品质.土壤总腐殖质(特别是胡敏素)含量与铵态氮、 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以及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腐殖化程度则与铵态氮、 有效磷、 有效钾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在城市绿地管护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施肥和调节土壤酸碱度的方式影响土壤腐殖质的形成与转化,改善不同绿化植物生长区的土壤性状.

    土壤腐殖质含量速效养分含量酶活性腐殖质品质分异特征绿化植物

    闽东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生态风险评价

    王方怡张嘉诚曹彦游巍斌...
    579-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互花米草入侵我国滨海湿地的生态风险,以闽东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运用遥感方法与技术,结合遥感影像、 野外实测数据及气象数据、 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构建了互花米草入侵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互花米草入侵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生态风险变化趋势来看,2006—2016年霞浦滨海湿地生态风险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后5 a风险增加速度减缓,斑块相对集中.2006—2016年间,极高生态风险面积不断增加,10 a共增加了12583.00 hm2;高生态风险面积则不断减少,共减少了2509.92 hm2;中生态风险面积10 a间共增加了4433.04 hm2;低生态风险分布面积比例最大,面积先减少5593.50 hm2,后增加990.23 hm2,共减少4603.28 hm2;极低生态风险面积不断减少,10 a减少了9912.20 hm2.从分布范围来看,极高、 高和中生态风险主要以研究区域东南部为主,中生态风险集中在中部区域,而低、 极低生态风险主要以西北部为主,从西北到东南部大致的分布梯度为极低生态风险、 低生态风险、 中生态风险、 高生态风险、 极高生态风险、 中生态风险、 低生态风险.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溪南镇、 松港东部、 下浒镇和长春镇的西部、 沙江镇和三沙镇的中部.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柏洋乡、 崇儒畲族乡、 水门畲族乡、 松城、 牙城镇西部,松港和盐田畲族乡的北部.由此可见,研究区生态风险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强度、人类活动之间关系密切.

    DPSIR模型互花米草植被入侵生态风险评价闽东滨海湿地

    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更新及影响因素

    李进石晓东高润梅李聪...
    58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关帝山华北落叶松林的更新现状,探究环境因子对林下更新的影响作用,利用样地法调查了关帝山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3种林分的林下幼苗与幼树数量,通过更新密度反映其更新状况,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其林下更新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林下华北落叶松更新不良,幼苗幼树稀少,10个20 m×20 m的方形样地中,仅有17株幼苗,44株幼树,仅存的幼苗幼树多聚集于林缘或林窗下;林下云杉更新较好良好,10个样地中共有云杉幼苗621株,幼树630株.海拔与坡度对林下华北落叶松和云杉的更新均无显著影响;坡向显著影响林下华北落叶松的更新:阳坡和阴坡的更新密度分别为(163±51)株·hm-2和(77±35)株·hm-2;两树种的更新密度在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华北落叶松更新显著受林分郁闭度影响:郁闭度0.25时更新密度最大,为250株·hm-2;郁闭度>0.25时,林下更新密度随郁闭度增大而显著下降;郁闭度>0.80时,林下无更新;枯落物未分解层厚度和分层均匀度显著影响华北落叶松更新,当枯落物各层厚度为2~4 cm时,利于华北落叶松林下更新.光照、 枯落物未分解层厚度和分层均匀度是影响关帝山华北落叶松林下更新的主要因素.

    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关帝山环境因子枯落物

    黄连木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与天然更新

    张孟仁苏晓迪张学献叶先亮...
    597-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连木的天然更新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为了探究南太行山区黄连木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天然更新状况,为黄连木群落的保育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典型样地调查、 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及方差分析等对南太行山区黄连木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不同更新方式下的幼树苗级及高度转化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样地中,乔木层的优势度指数(C)最高,但灌木层与草本层植物的种类比乔木层丰富,在南太行山区形成了许多以黄连木为主的单优势种群落;黄连木幼树在Ⅱ级苗向Ⅲ级苗高度转化率差异显著,苗级在Ⅳ级出现苗级缺失现象;在实生更新与萌芽更新双重更新方式下,黄连木萌芽更新占据主要地位,适当进行人工干预,可以更好地恢复南太行山区的黄连木种质资源.

    黄连木物种重要值生物多样性更新方式南太行山区

    惠州西湖风景区消落带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王盾王建兵郑丽燕陈善仪...
    605-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落带是河流、 湖泊、 水库等因季节性或突发性水位涨落造成植物频繁遭受水淹与干旱干扰的湿地,植被具有耐干旱和耐水淹的特性,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对惠州西湖风景区的植物组成及多样性的研究结果如下:43个样方共记录68科126属147种维管植物,其中,被子植物60科117属137种,裸子植物2科3属3种,蕨类植物6科6属7种;木本植物36科68属82种,草本植物32科58属65种,含10种及以上的科有禾本科和豆科,含6~9种的科有大戟科、 菊科和桑科,含2~5种的科有漆树科、 杜英科、 芸香科等22科,含1种的科有柏科、 景天科、 木兰科等共41科.根据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方法,调查区域植物群系分为20个类型,其中红花湖景区消落带植被群系类型有11种,西湖景区消落带植被群系类型有9种.这20种群系物种多样性指数2.15~2.47,均匀度指数0.72~0.86,物种丰富度指数2.25~3.52,各群系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较均衡,与群系均匀度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乔木层优势种主要有大叶相思、 马占相思、 池杉、 构树等,灌木层优势种有鹅掌柴、 三角梅、 红花芦莉等,草本层优势种有芒、 芒萁、 蟛蜞菊、 薇甘菊、 马唐、毛蕨等.研究结果可为惠州地区风景区消落带植物资源保护恢复、 构建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植物群系物种多样性消落带西湖风景区

    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

    翟奖钱昱含徐正会张翔...
    612-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中国西南山地蚂蚁物种分布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了鞍子河自然保护区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共发现蚂蚁6亚科33属62种.对比四川蚂蚁研究结果显示:鞍子河自然保护区为四川省蚂蚁增添了22个种类.分布格局分析显示,大多数蚂蚁物种垂直分布范围狭窄,栖息生境、 觅食场所和筑巢场所类别有限,垂直分布范围较宽的少数物种生态适应幅度相应较宽,可以栖息于多类生境,觅食和筑巢场所较丰富.常绿阔叶林的物种最丰富(40种),尖毛帕拉蚁[Paraparatrechina aseta(Forel)]的垂直分布海拔高差最大(1305 m),地表觅食的物种最丰富(48种),大多蚂蚁物种在石下筑巢(20种).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主要与物种的适应能力有关,同时受到海拔、 气候和植被丰富度影响.研究结果对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参考价值.

    蚂蚁物种分布格局鞍子河自然保护

    白花泡桐二四倍体的蛋白质组差异分析

    孙华乐翟晓巧曹喜兵邓敏捷...
    619-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二倍体白花泡桐在四倍体形成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定量和绝对定量(iTRAQ)以及液相串联质谱技术,分析了四倍体泡桐及其二倍体亲本叶片中的蛋白质表达变化,并通过与转录组的关联,筛选与四倍体形成相关的蛋白质.研究结果共鉴定到696个蛋白质,其中,有75个差异表达,对这些差异蛋白质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其主要富集在液泡、 胞浆和非生物刺激响应等40个基因本论条目中.对这些差异蛋白质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表明,其主要参与35个代谢通路,包括光合作用、 植物病原相互作用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等.通过蛋白质组和转录组关联分析,筛选到9个与倍性相关的差异蛋白质,基中4个注释到KEGG代谢通路,分别是镁螯合酶H亚基、V型H+转运ATPase亚基A、 果糖二磷酸醛缩酶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5b.

    同位素标记相对定量和绝对定量四倍体白花泡桐蛋白质组学

    二代种子园马尾松苗期耐旱型优良家系的筛选

    汪挺谭健晖李鹏唐生森...
    627-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筛选出持续自然干旱胁迫下马尾松耐旱型优良家系,以二代种子园54个马尾松优良家系(19-201~19-255)幼苗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在持续自然干旱胁迫下苗高、 地径、 萎蔫度和存活率等生长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不同家系马尾松幼苗的耐旱性,并利用聚类分析进行分等定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各生长指标变异幅度较大,苗高增长量为0.6~1.8 cm,变异系数为35.17%;地径增长量为0.01~0.38mm,变异系数为96.02%;萎蔫度为34.48%~68.00%,变异系数为13.00%;存活率为23.33%~96.67%,变异系数为28.00%.其中,地径增长量与存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萎蔫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萎蔫度与存活率极显著负相关.家系间综合耐旱度量D值差异较大,变幅为0.090~0.748,19-249和19-220家系的D值较高,分别达到0.748和0.743;19-208和19-219家系的D值较低,分别为0.090和0.235.系统聚类分析将54个家系耐旱性划分3类:Ⅰ类(高度耐旱型,14个家系);Ⅱ类(耐旱型,29个家系);Ⅲ类(干旱敏感型,11个家系).复水干旱胁迫试验表明,保存率变异幅度为0-66.67%,保存率与D值的回归方程为y=0.946x-0.154(R2=0.562),说明保存率与D值存在较好的直线回归关系.因子分析和隶属函数能够有效用于马尾松耐旱家系筛选,19-249和19-220家系的耐旱效果最佳.

    马尾松家系干旱胁迫耐旱性筛选

    接穗对油茶砧木根生理特性及解剖结构的影响

    郑芳奕杨志坚陈辉廖鹏辉...
    636-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普通油茶和茶花为接穗,普通油茶芽苗砧为砧木,设异源嫁接(处理1)、 同源嫁接(处理2)和自根苗(处理3)3个处理,研究不同接穗对普通油茶芽苗砧木根生理特性及根尖解剖结构的影响,分析接穗与砧木亲缘关系对砧木根的影响规律,以探明砧木响应接穗的机理.结果表明:嫁接促进油茶芽苗砧嫁接体根系生长,砧穗亲缘关系越远,越利于砧木根系生长;嫁接增厚根尖的中柱鞘、 皮层和直径,缩小维管柱直径,砧穗亲缘关系越远,根横向生长能力越弱,内皮层细胞加厚层次越少,根吸收效率和横向运输能力越强,纵向运输能力越弱,抗逆性越弱;嫁接降低根系营养物质贮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砧穗亲缘关系越远,胁迫越强,CAT和POD活性越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越小,越有利于根的伸长生长和分枝,越不利于根的横向生长和砧木地径的生长.接穗影响砧木根的解剖结构、 营养物质贮藏和酶活性,从而影响根的吸收效率和运输能力,进一步影响砧木的生长,其结果可为油茶生产提供技术和理论指导.

    砧穗互作油茶芽苗砧嫁接生理特性根尖解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