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林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林业科技
福建省林学会、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福建林业科技

福建省林学会、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李建民

季刊

1002-7351

linyekeji@vip.tom.com或linyekeji@163.net

0591-87911427

350012

福州市新店上赤桥35号

福建林业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Fuji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福建林业科技》创刊于文革期间的1974年,是由当时的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林业局科技站创办的;到1976年,主办单位更名为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创刊初期的《福建林业科技》为内部资料,不定期出版。1987年,上级领导非常重视,把主办单位变更为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与福建省林学会联合主办,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为第一主办单位。1988年,第一主办单位又变更为福建省林学会,并申请获得闽出刊特许证,同时成立了《福建林业科技》第一届编委会。1989年8月经国家科委核准,取得正式创刊批文;1990年6月通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取得国内统一刊号(CN号);1991年6月取得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号)。1992年编委会换届,成立了《福建林业科技》第二届编委会;1998年编委会再次换届,成立了《福建林业科技》第三届编委会;2012年1月换届成立了《福建林业科技》第四届编委会。 《福建林业科技》始终坚持学术质量与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始终秉承“促进科技进步、推广技术成果、发现培育人才”的办刊宗旨,始终遵循“优稿优选、公正平等”的组稿标准;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科学技术和出版方面的政策、法令、条例,正确执行国家有关保密、版权、专利、国界等各项规定;严格执行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的三级审稿制度,严格遵守《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科学技术期刊目次表》、《标点符号用法》、《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有关国家标准。创刊38年来,在历任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历经几代编辑同仁的不懈努力,现已编辑出版期刊158期,刊登科技论文4060篇,其中1999年以来(13年)共编辑出版60期,刊登科技论文2462篇,为我国林业科技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刊物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现已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并被国内多家数据库和网站收录。1996年被评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荣获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0年荣获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4年再次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二等奖;2006年荣获首届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7年荣获第二届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8年荣获第三届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9年荣获福建省科协第四届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2011年荣获福建省科协第五届优秀科技期刊奖二等奖;2011年又一次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即第六版)之林业类的核心期刊,这是本刊继1996年和2004年之后第三次获此殊荣。。 本刊主要刊载与林业有关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技术开发等文章,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技术性、知识性、实用性,是广大从事林业生产、科研、设计、教学工作者和林农果农必不可少的科技参考资料。 本刊为季刊,A4开本,页码180,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CN35—1136/S、ISSN1002—7351,每期定价15.00元,全年60.00元。全国各地邮政局(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34—34。也可直接汇款至本刊编辑部订阅。并真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投稿,欢迎社会各界来我刊宣传产品、展示形象。 编辑部地址:福建省福州市新店上赤桥35号 邮政编码:350012 联系电话:(0591)87911427 联系人:蒋家淡 开户银行:农行福州市晋安新店分理处 开户名称:福建林业科技编辑部 银行账号:13-135301040002107 电子邮箱: linyekeji@vip.tom.com或linyekeji@163.net 本刊(1); (2)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杉木第3代种子园亲本生长结实性状变异分析

    蓝文丰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2年在福建省漳平五一国有林场杉木第3代种子园中,对88个建园亲本无性系的冠幅,雌、雄球花和单株球果产量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88个无性系亲本10年生时冠幅的平均值为3.75 m,变异系数平均值为5.97%;单株雌花数量平均值为1088个,变异系数平均值为58.82%;单株雄花数量平均值为1777个,变异系数平均值为59.14%;单株球果产量平均值为2573个,变异系数平均值为31.97%.雌、雄花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均接近60%;冠幅生长的变异系数最小,低于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雌、雄花量间的相关性不显著,雌花花量与单株球果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值最大,冠幅与单株球果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值次之,雄花量与单株球果产量的相关系数值最小.第3代种子园亲本生长结实性状变异分析将为选择冠幅、雌雄球花数量或单株球果产量均综合表现稳定的无性系提供依据.

    杉木种子园冠幅雌雄球花球果产量

    杉木林下闽楠更新层混交技术

    何绍斌
    7-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混交比例和伴生树种对林下种植闽楠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混交比例对林下种植闽楠生长有极显著作用,较低混交比例(5楠1樟)能够显著促进闽楠的生长,而高混交比例(1楠1樟),对闽楠生长有着极显著性抑制作用;不同伴生树种对林下闽楠、伴生树种及整体林分生长均有极显著影响,早期速生的香樟、枫香、山杜英、木荷均能适应林下更新层生长,是闽楠更新层混交林营建中的优良伴生树种.在林下闽楠更新层培育过程中,对闽楠生长有促进作用的混交比例均在20%以下,且伴生树种均较闽楠速生.因此选择前期速生的伴生树种并保持较低的伴生树种比例是林下混交种植闽楠促成技术的关键;对于高混交比例模式,可通过间伐、间挖等方式对伴生树种进行早期收获,调整种间关系,改善生长光环境和营养供给,促进闽楠生长.

    杉木林下更新层闽楠伴生树种混交技术

    贝壳杉种子耐盐性及耐盐机理探究

    梁育勤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贝壳杉种子的耐盐性及耐盐机理,于2022年在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实验室开展盐胁迫下贝壳杉种子的萌发试验,设置0%(对照)、0.3%、0.6%、0.9%、1.2%、1.5%、1.8%、2.4%、3%共9个NaCl质量分数梯度,测定不同盐浓度处理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盐害指数、胚长度,胚及胚乳中K+、Na+、Cl-含量,以及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贝壳杉种子萌发期的耐盐阈值为1.27%,高盐胁迫对贝壳杉种子的萌发与胚生长有抑制作用,NaCl质量分数≤1.5%时,生理干旱的危害大于离子毒害,当及时补充淡水后可部分恢复萌发.贝壳杉种子在盐胁迫下萌发时,胚乳吸收环境中的盐离子后脱离幼苗,可降低幼苗生长环境的盐浓度;萌发时种子能积极向胚输送K+,以利胚维持较高的K+/Na+,且胚中的SOD与POD表现出协同作用,减轻了种子的盐胁迫危害.综上,贝壳杉种子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可在我国华南滨海地区土壤含盐量不超过1.27%的盐碱地上育苗及应用.

    贝壳杉种子萌发耐盐性耐盐机理

    中亚热带米槠阔叶林单木质量分类评价

    张伍精
    18-2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2年在福建省中部尤溪县国有林场,以中亚热带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胸径、树高、冠幅、活冠层比重、树冠枯梢比重、树冠密度等11项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进行单木质量分类,分类结果选择线性判别分析和K近邻算法建立预测模型,10折交叉验证并做精度评估,建立一种快速评价单木质量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单木质量分类结果中,4种评价等级差、中、良、优的林木占比分别为22.20%、30.19%、30.45%、17.16%,总体质量等级以良和中为主.交叉验证分析线性判别预测模型误判率、准确率分别为14.18%、85.82%,K近邻算法误判率、准确率分别为11.84%、88.16%.混淆矩阵分析线性判别误差主要出现在中和优之间,K近邻算法误差主要出现在中和良之间.综合结果表明,K近邻算法的准确率、平均精确率和召回率均优于线性判别分析,所建立的单木质量预测模型,可以在保证一定预测精度的前提下,快速评判研究区内米槠阔叶林单木质量.

    中亚热带米槠群落单木质量模糊评价预测模型

    保存时间对糟渍生笋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杨杰郑蓉张毅清吴火和...
    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糟渍是竹笋保存的一种传统工艺,利用酒槽模拟建立优势菌群,辅以真空分装的方式对生笋进行保存,探讨不同保存时间对糟渍生笋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糟渍处理后190 d内,随保存时间的增加,糟渍生笋粗纤维、粗脂肪、粗蛋白、氨基酸含量均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平均含量分别为136.1、89.6、197.4、12.7 g·kg-1;而可溶性糖含量则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平均含量为16.3 g·kg-1.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糟渍生笋粗纤维、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原料笋(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糟渍处理后生笋粗纤维与可溶性糖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粗脂肪、粗蛋白和氨基酸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可溶性糖与粗蛋白、氨基酸之间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粗脂肪与粗蛋白、氨基酸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粗蛋白与氨基酸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生笋糟渍处理保存时间营养成分

    米槠根际土壤主要营养元素及微生物群落分析

    叶远昌
    34-3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0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梅林国有林场,以不同坡度(28°、34°、40°)的米槠林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测定米槠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并测定米槠根际土壤元素含量,分析米槠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元素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坡度米槠土壤养分中C、P、Fe、Mg、Ca存在显著差异(P<0.05),N、K、Zn、Mn含量无明显差别;坡度34°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米槠根际土壤中优势菌纲均为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e),a-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群落中优势菌纲的总和占微生物群落总量的60%以上;土壤中的有机氮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显著,其中芽球菌纲(Blastocatellia)与N的负相关性最强(r=-0.99988).不同坡度对米槠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影响,但仍存在共性.研究结果可为米槠林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米槠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元素

    试验模型与空间分析在木麻黄优良家系选育中的应用

    沈秋水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8月,在福建省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以木麻黄基因资源库中从澳大利亚林木种子中心引进的10个国家23个种源109个家系的10年生短枝木麻黄作为材料,利用ASReml软件混合线性模型和BLUP方法,对比不同试验模型与空间分析对林木遗传效应的影响,根据最优模型估算的育种值选择优良家系.结果表明:7个模型中AR1(η)RepFam模型AIC值最小,为最优模型.空间分析与非空间分析相比,树高加性方差降低0.42%,残差方差降低16.52%,单株遗传力降低18.87%;胸径加性方差提高174.00%,残差方差降低9.29%,单株遗传力降低20.00%;材积加性方差提高559.26%,残差方差降低42.56%,单株遗传力降低25.00%;冠幅加性方差提高8.10%,残差方差降低56.76%,单株遗传力降低27.16%.以材积育种值正序排列、入选率15%为标准,筛选出17个速生优良家系,其树高、胸径、材积、冠幅的遗传增益为12.57%、29.39%、65.64%、30.00%,可用于推广种植.

    木麻黄基因资源空间分析家系选择

    光照条件对彩叶桂叶片呈色和色素含量的影响

    李俊楠陈杭汤行昊黄建辉...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彩叶桂品种群(Osmanthus fragrans Color Group)是近年新确立的具有丰富叶色变化的桂花品种,应用前景广阔.为揭示光照调控彩叶桂叶片颜色的机制,优化栽培条件以提高其观赏价值,采用人工光照控制研究光质、光强和光照时长对3个彩叶桂品种(闽台桂魁、永福金彩、闽农桂冠)的叶色参数(L*,a*,b*)和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彩叶桂的叶色参数受光质、光强、光照时间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但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闽台桂魁在红光400 μmol·m-2·s-1下L*值最高(40.8±3.93),a*值和b*值也较高;永福金彩在蓝光400 μmol·m-2·s-1下L*值达到50.40±6.83,b*值为27.99±8.85;闽农桂冠在蓝光400 μmol·m-2·s-1下L*值为47.70±7.30.光质和光强显著影响彩叶桂色素含量,在白光下不同光照时长对叶绿素a的合成均有促进作用,闽台桂魁在白光下光照处理7 d的含量达到0.339 mg·g-1,光照处理28 d后进一步增加至0.873 mg·g-1;蓝光则在早期显著提升花色素的含量;红光在后期显著提升叶绿素含量.此外,永福金彩在高光强下,光照处理21 d的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低光强;而在光照处理7 d后,低光强下的花色素含量明显高于高光强;表明高光强有助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合成,而低光强则更有利于花色素的积累.

    彩叶桂光照处理叶色参数叶片色素叶色变化

    林木容器育苗自动化播种装备设计与应用

    陈志强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林木容器育苗播种机存在各工艺环节都需要一台独立的生产设备、各生产环节间需要人工衔接、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在分析林木育苗容器播种装备整机功能和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一套林木容器育苗播种装备.该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采用PLC为控制器,通过人机界面操作系统设计人机界面触摸屏实现集中显示和控制.整台装备集成苗盘进给、打穴、播种、覆土、压实和喷淋等作业工序,实现全工序自动化生产.播种装置采用气吸式精量播种,减少用种量(特别是珍贵树种的种子),达到节约成本、增产增效的效果.经测试,装备播种合格率达96.5%,性能可靠,操作方便,智能化程度高,满足苗木工厂化、集约化生产作业要求.

    容器育苗播种装备控制系统HM1

    不同林地质量等级的木荷人工林生长特征

    罗素珍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3年在福建省尤溪国有林场,以4种立地质量等级的45年生木荷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木树干解析的方法,分析人工林生长特征及其数量成熟龄.结果表明:4种立地等级的45年生木荷人工林平均单木年平均生长量表现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但其峰值出现的年龄则随林地等级的下降而提早.人工林数量成熟龄,Ⅰ、Ⅱ类地大于45 a,Ⅲ、Ⅳ类地则分别约为40 a、35 a.研究结果可为制定不同立地质量等级木荷人工林高效经营措施等提供参考.

    木荷林地质量生长动态树干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