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林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林业科技
福建省林学会、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福建林业科技

福建省林学会、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李建民

季刊

1002-7351

linyekeji@vip.tom.com或linyekeji@163.net

0591-87911427

350012

福州市新店上赤桥35号

福建林业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Fuji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福建林业科技》创刊于文革期间的1974年,是由当时的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林业局科技站创办的;到1976年,主办单位更名为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创刊初期的《福建林业科技》为内部资料,不定期出版。1987年,上级领导非常重视,把主办单位变更为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与福建省林学会联合主办,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为第一主办单位。1988年,第一主办单位又变更为福建省林学会,并申请获得闽出刊特许证,同时成立了《福建林业科技》第一届编委会。1989年8月经国家科委核准,取得正式创刊批文;1990年6月通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取得国内统一刊号(CN号);1991年6月取得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号)。1992年编委会换届,成立了《福建林业科技》第二届编委会;1998年编委会再次换届,成立了《福建林业科技》第三届编委会;2012年1月换届成立了《福建林业科技》第四届编委会。 《福建林业科技》始终坚持学术质量与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始终秉承“促进科技进步、推广技术成果、发现培育人才”的办刊宗旨,始终遵循“优稿优选、公正平等”的组稿标准;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科学技术和出版方面的政策、法令、条例,正确执行国家有关保密、版权、专利、国界等各项规定;严格执行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的三级审稿制度,严格遵守《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科学技术期刊目次表》、《标点符号用法》、《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有关国家标准。创刊38年来,在历任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历经几代编辑同仁的不懈努力,现已编辑出版期刊158期,刊登科技论文4060篇,其中1999年以来(13年)共编辑出版60期,刊登科技论文2462篇,为我国林业科技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刊物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现已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并被国内多家数据库和网站收录。1996年被评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荣获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0年荣获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4年再次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二等奖;2006年荣获首届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7年荣获第二届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8年荣获第三届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9年荣获福建省科协第四届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2011年荣获福建省科协第五届优秀科技期刊奖二等奖;2011年又一次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即第六版)之林业类的核心期刊,这是本刊继1996年和2004年之后第三次获此殊荣。。 本刊主要刊载与林业有关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技术开发等文章,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技术性、知识性、实用性,是广大从事林业生产、科研、设计、教学工作者和林农果农必不可少的科技参考资料。 本刊为季刊,A4开本,页码180,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CN35—1136/S、ISSN1002—7351,每期定价15.00元,全年60.00元。全国各地邮政局(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34—34。也可直接汇款至本刊编辑部订阅。并真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投稿,欢迎社会各界来我刊宣传产品、展示形象。 编辑部地址:福建省福州市新店上赤桥35号 邮政编码:350012 联系电话:(0591)87911427 联系人:蒋家淡 开户银行:农行福州市晋安新店分理处 开户名称:福建林业科技编辑部 银行账号:13-135301040002107 电子邮箱: linyekeji@vip.tom.com或linyekeji@163.net 本刊(1); (2)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伐桩高度对猴耳环人工药材林萌芽更新的影响

    闫晶晶王雪鑫李梅金文云...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伐桩高度对猴耳环人工林萌芽更新与生物量积累的影响,于2016年惠州市惠阳区良井镇前锋村,以480 d的猴耳环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30、60、90、120 cm的伐桩高度进行采伐,以去枝留顶和去枝截顶2种方式为对照,分析不同伐桩高度对伐桩萌芽率、存活率、萌条数、萌条生长和生物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伐桩高度120 cm的萌芽点数和萌条数量最多,伐桩高度90 cm的萌条长度和萌条生物量最大,与对照相比,伐桩高度对萌芽率和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萌芽点数、萌条数、萌条基径、长度和生物量影响显著;伐桩的萌条数、基径、长度和生物量均随伐桩高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总体而言,4种伐桩高度中,90、120 cm的伐桩在萌条数量、基径、长度和生物量方面萌芽更新效果最好.伐桩高度90~120 cm是猴耳环人工药材林适宜的采伐高度,可获得较大的萌芽林生物量.

    猴耳环伐桩高度萌芽更新生物量

    木荷良种造林效果早期评价

    王建明
    66-7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木荷1代无性系种子园良种改良的成效,优化良种造林模式和配套栽培技术措施,于2020-2021年在福建省明溪县结合营建木荷良种推广示范林,设置良种与普通商品种、不同苗龄(规格)良种容器苗和不同坡位良种测定试验林,于2022年底对2~3年生试验林的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木荷良种造林的效果显著好于普通商品种,良种幼林的树高、地径、冠幅等生长指标均显著大于普通商品种.不同坡位木荷良种幼林地径、树高和冠幅生长总体上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但各坡位之间的树高生长差异不显著;下坡位的地径和冠幅生长均极显著大于中坡和上坡(P<0.01),中坡与上坡之间差异不显著.木荷良种2年生轻基质营养袋中苗造林在树高、地径和冠幅等生长量均显著高于1年生轻基质营养袋小苗造林(P<0.05).综合结果表明,营造木荷速生丰产林应尽量选择良种容器中苗,立地条件较好的林地造林,可提早l a即造林的第2年郁闭成林,实现高效培育.

    木荷良种容器苗坡位苗龄造林效果

    复合微生物菌剂对黄芪生长及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王思凡陈维峰马林袁宗胜...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复合微生物菌剂施用对黄芪幼苗生长和叶片酶活性的影响,于2023年在福建农林大学以黄芪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以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代号X1)CT-B09-2、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代号 X2)JL-B06、乙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fcoaceticus,代号 X3)WYS-A01-1等3种具有高效解磷解钾菌株组合处理,测定黄芪根生物量、叶片代谢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POD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根干重随3种菌株组合施用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以3种菌株施用量为自变量(X),以黄芪POD酶活性(Y1)、可溶性糖含量(Y2)、根干重(Y3)为因变量(Y),建立回归拟合方程:Y1=28137.76638+4900.32338X1+4030.94814X21+5053.45778X22-4676.49614X1X3-7967.51338X2X3,Y2=0.14161+0.00709X1+0.01204X2-0.00879X3-0.00332X3+0.00917X1X2-0.01243X1X3-0.00771X2X3,Y3=0.81502+0.10808X2+0.02865X3-0.05351X21+0.01177X2-0.02479X23-0.14615X1X2-0.21408X1X3+0.10884X2X3.综合结果表明,3种内生促生菌剂混合施用可以显著促进黄芪生长和提高叶片酶活性,并且以处理8(产气肠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乙酸钙不动杆菌=40 mL∶80 mL∶40 mL)效果最佳.

    微生物菌剂黄芪生长性状酶活性

    沉香易结香品种嫁接育苗技术

    吴庆全
    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易结香沉香品种嫁接育苗技术水平,于2021-2023年在福建省平和天马国有林场西蝉苗圃开展易结香沉香优良品种嫁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在闽南地区沉香嫁接育苗的最佳时间为10月20日左右,选用约450 d苗龄的土沉香为砧木,砧木地径1.0~1.99 cm;接穗基径0.50~0.89 cm、经过剪顶促芽且每条穗条带有剪掉3/4面积的叶片2~3片;嫁接时用塑料带绑紧砧木与接穗后再用透明厚塑料袋套袋保湿;嫁接后约100 d开始全光炼苗,180 d平均成活率可达95%、萌芽枝数达2.7支·株-1和萌芽长度23 cm以上;次年5月下旬平均苗高可达40 cm以上,可出圃造林.

    沉香嫁接育苗成活率萌芽长度萌芽枝数

    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光木种内与种间竞争

    黄琰彬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观光木天然群落树种之间的竞争关系与动态规律,于2021年7-8月在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设置的6个观光木群落典型样地进行调查,并运用Hegyi单木竞争模型对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光木群落的52株对象木及686株伴生竞争木的种内及种间竞争指数进行分析,同时利用回归分析法对对象木和林分、种间竞争强度建立相关函数模型.结果表明:观光木的种内、种间竞争指数分别为302.60、501.26,分别占比37.64%、62.36%,说明竞争主要来源于种间.观光木的伴生树种(86种)较多,观光木与主要伴生树种的竞争大小排序为赤杨叶>丝栗栲>米槠>桂北木姜子>木荷>浙江润楠>庆元冬青>樟叶泡花树>鹿角锥.竞争强度随着观光木胸径的增大而下降,当观光木的胸径达到30 cm及以上时,竞争强度的变化幅度减小,并趋近于平稳;竞争强度与胸径两者之间满足幂函数关系(CI=aDb),观光木的种内与种间竞争强度可用此模型进行较准确预测.生产中可根据模型预测的结果,当观光木的胸径小于30 cm时,采用修枝、择伐等手段对影响观光木生长的伴生树种进行适当处理,以调节对象木与竞争木的种间关系,更好地保护观光木天然种群.

    观光木对象木竞争木种间竞争种内竞争

    黄楮林保护区福建青冈年龄结构及种群动态

    邱燕连刘晨舒梁晖肖义锡...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3年2-6月以黄楮林保护区的福建青冈(Quercus chungii)种群为研究对象,对保护区6 hm2大样地内胸径(DBH)≥5 cm的福建青冈种群进行调查,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编制福建青冈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分析福建青冈种群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福建青冈种群中,中树个体数量最多,小树、大树、老树的个体数量较少;种群龄级结构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福建青冈种群目前较为稳定,但未来可能走向衰退;福建青冈种群的死亡高峰出现在第V龄级(25cm≤DBH≤30cm),死亡率为0.7555.幼龄个体数量缺乏是福建青冈种群走向衰退的主要原因,建议通过野外回归技术提高幼苗数量,并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以辅助福建青冈种群的扩大.

    福建青冈种群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动态分析

    基于层次分析-灰色关联法的日本杜鹃品种综合评价与筛选

    沈波王豪赵琦焦猛...
    97-10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17个日本杜鹃品种为材料,选取其生长性、观赏性、抗逆性3个方面11个性状为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灰色关联度法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日本杜鹃品种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影响日本杜鹃品种的各个评价因子权重排序,其中花量、越冬度夏、花型、花色等指标权重值较高.基于灰色关联法和聚类分析法,将供试品种分成4个等级,包括Ⅰ级'若枫'('Wakakaede')1种,Ⅱ级'鹃之舞'('Kinu-no-Mai')等4种,Ⅲ级'华宝'('Kaho')等8种,Ⅳ级'红石南'('Beni-shakunan')等4种.评价结果和各品种的实际观察结果一致,表明此方法切实可行,可为筛选出有较高观赏性又便于育种推广的花卉植物提供参考.

    日本杜鹃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

    长输管道工程对沿线景观格局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王明珠王鑫黄琴任亦钊...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19-2021年,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基于多期遥感数据,运用GIS技术,Fragstats和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定量评价长输管道工程建设3个时段(修建前、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景观动态和脆弱生态环境区.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耕地、林地、水体与湿地、人造地表4类,其中又以林地和耕地面积占绝对优势.3 a间,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以耕地和林地变化显著;人造地表、耕地的动态度变化最为明显,林地居中,水体与湿地的动态度变化最稳定.②3 a间,研究区景观类型均以林地为主,占比均超过65%;耕地为研究区的第二大景观类型,占比均超过30%;水体与湿地和人造地表景观类型所占面积较小.林地景观和耕地景观占比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人造地表景观的波动幅度最为显著,受人为影响形成了较大的集聚斑块且呈逐年扩大的趋势.③从2019-2020年景观尺度水平来看,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景观多样性及异质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施工结束和植被恢复、土地复垦等措施的开展,景观组分趋于恢复至施工前的状态.④管道穿越段多为轻度、重度脆弱区,研究区并没有因长输管道的建设明显增加周边生态环境脆弱区面积.

    天然气能源管线景观格局生态环境

    福建省不同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及经济价值

    张泓宇曹文志杨盛昌
    112-118,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和福建省地方政府年度报告数据为资料,采用蓄积量扩展模型,研究2015-2020年福建省不同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相比过去40 a,2015-2020年间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有所提升;在2015-2020年间,福建省不同地区碳汇(CO2)的变化较大,介于46.9~2170万t·a-1,其中以南平市最高;碳汇密度(CO2)介于7.09~19.17 t·a-1·hm-2,以福州市最高;各地区分布特点,碳汇和人均碳汇为"西北高、东南低"、碳汇密度为"东北高、西部低";福建省碳汇经济价值为45.76亿元·a-1,不同地区变化幅度较大,介于0.20~9.30亿元·a-1之间,均值为5.08亿元·a-1;福建省GDP水平更低的地区,碳汇经济价值相对GDP的水平更高.自然禀赋的不同,是导致福建省不同地区间碳汇潜力呈现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碳储量经济价值福建省

    西南桦立木生物量模型的研建

    宋永全周杭张伟刘彦宏...
    11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9-2020年在云南省境内采集并测定的157株西南桦立木生物量(其中地上生物量106株、全树生物量51株),建立地上、地下生物量一元(二元)独立模型W=a×Db、W=a×Db×HC,并采用相容性生物量模型建立西南桦地上总生物量与树枝、树叶、树干各分项生物量之和相容的西南桦立木生物量模型,采用根茎比建立地下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对于西南桦地上生物量,一元、二元模型分别选用权函数W=1/(D2)、W=1/(D2H),对于西南桦地下生物量,一元、二元模型分别选用权函数W=1/(D0.5)、W=1/(D0.5H0.5),进行加权回归求解模型参数,可明显减小异方差影响及提高模型稳定性;相容性生物量模型解决了立木树枝、树叶、树干等分项生物量之和与地上总生物量不相等问题;从评价指标来看,西南桦地上总生物量和树干生物量模型预估精度均在94%以上;树枝、树叶生物量模型预估精度在92%以上,地下生物量模型预估精度在87%以上.总之,各模型预估精度均达到了国家相关精度要求;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西南桦生物量的估算.

    西南桦生物量独立模型相容性模型加权回归根茎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