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科技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省农学会
福建农业科技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省农学会

王景辉

月刊

0253-2301

fjnykj@163.net

0591-8788443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

福建农业科技/Journal Fujia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是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学会主办,多家农业行政部门、农口协会、农业科研机构和涉农企业联合协办。主要报道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新信息等。适合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推广人员、院校师生、农业产业化企业员工、农村种养大户、农民技术员、知识农民等阅读。辟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食用菌、畜牧兽医、水产渔业、加工与贮藏保鲜、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农业机械等10多个栏目,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生产实效性强,专业针对性强,广告宣传经济性强。是科技兴农的好参谋,生产致富的好帮手。2012年变更为月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电子感官技术结合人工感官评价3种食用菌素肉排风味

    周阿容揭小玲杨阳胡嘉淼...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食用菌素肉排气味及滋味的组成成分及差异性,促进食用菌素食食品的科学开发,采用电子鼻、电子舌和人工感官评价对 3 种食用菌(猴头菇、海鲜菇、香菇)素肉排风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 种食用菌素肉排具有相似的风味组成,香气成分以有机硫化物为主,短链烷烃、小分子氮氧化合物和醇醚醛酮类成分为辅,并且具有明显的咸鲜味和较强的鲜味回味;电子鼻、电子舌主成分分析总方差贡献均高于 99%,可显著区分 3 种食用菌素肉排;电子鼻和电子舌整体风味分析与人工感官评价一致,海鲜菇素肉排整体风味最佳,香菇素肉排次之,猴头菇素肉排较差.综上,电子感官技术结合传统人工感官评价方式可用于食用菌素肉排风味鉴定.

    食用菌素肉排风味分析电子鼻电子舌感官评价

    中国鲎人工繁育系列装置设计和养殖效果分析

    翁朝红何泽基钟赟民陈志...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中国鲎人工繁育养殖效率,针对中国鲎人工繁殖和幼体培育过程中的养殖装置进行了优化设计、改进,并比较了新旧装置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新型亲鲎暂养系统平均每只雌鲎产卵量为 3530 粒,显著高于常规亲鲎暂养系统(2320 粒)(P<0.05),过滤桶清洗频率显著低于常规亲鲎暂养系统(P<0.05);新型幼体培育装置获得 2 龄幼体比率(93.33%)和 3 龄幼体比率(35.33%)显著高于常规幼体培育装置(2 龄 83.33%和 3 龄 10.33%)(P<0.05);新型幼体培育装置 1 龄幼体平均死亡率(6.67%)和 2 龄幼体平均死亡率(6.33%)均显著低于常规幼体培育装置(16.67%和 30.67%)(P<0.05);新型幼体培育装置养殖第 11~12 d开始 2 龄蜕壳、21~30 d开始 3 龄蜕壳,常规幼体培育装置 2、3 龄蜕壳均从第 31~40 d开始,新型幼体培育装置所需蜕壳时间显著降低(P<0.05).以上结果显示,新型亲鲎暂养系统可增强水体净化能力,提高亲鲎产卵量,显著加快 2 龄和 3 龄幼鲎蜕皮速度,降低 2 龄幼鲎死亡率.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大规模鲎人工繁育和幼体培育提供重要技术参考.

    中国鲎人工繁殖幼体培育养殖装置孵化率蜕皮速度

    产类胡萝卜素海洋红酵母菌株的筛选及工艺条件优化

    黄继浩王昕睿杨蓉陈艺明...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高产胡萝卜的海洋红酵母菌株,从福建省海域的各种海洋环境样品中获得了海洋酵母菌株 228 株,通过产类胡萝卜素海洋红酵母的筛选和鉴定,获得目标菌株Y37,进一步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条件并摇瓶验证.结果表明:菌株 Y37 被鉴定为 Rhodotorula mucilaginosa亚种,其发酵生产类胡萝卜素的最佳碳源是甘露醇,最佳氮源为鱼粉,培养基中最佳盐浓度为 3%.在最佳发酵条件下,Y37 摇瓶发酵时的类胡萝卜素产量达到了 128 ug·L-1.因此,本研究从各种海洋生境中分离获得了高产类胡萝卜素潜力的海洋酵母菌种资源库,为规模化制备类胡萝卜素提供了新途径.

    类胡萝卜素海洋红酵母碳源氮源盐浓度

    不同杀菌剂复配对沙县糯山药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邓才生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防治沙县糯山药炭疽病的最佳复配杀菌剂,在山药炭疽病发生初期(仅有零星叶片发病),采用田间药效试验评价不同复配组合对沙县糯山药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30%吡唑醚菌酯防治山药炭疽病的综合防治效果最好,其 2000 倍液在炭疽病发生初期的第 1 次、第 2 次、第 3 次施药防效分别达 56.81%、74.53%、86.12%,且持效期较长,产量比对照增产 25.89%;30%吡唑醚菌酯+25%丙环唑在炭疽病发生初期的第 1 次、第2 次、第 3 次喷施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持效期较短.其中,10%苯醚甲环唑+25%丙环唑在炭疽病发生初期的第 1 次施用时效果最佳,防治效果达 57.82%,但在炭疽病发生初期的第2 次、第 3 次喷施防治效果较差.综合评价,10%苯醚甲环唑与 30%吡唑醚菌酯复配对沙县糯山药炭疽病的防治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结果可为沙县糯山药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提供参考.

    沙县糯山药杀菌剂复配炭疽病防治效果

    泉州地区红火蚁发生情况调查及防治药剂筛选

    陈其良王俊康文斌梁智生...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泉州地区红火蚁的发生情况,筛选适合当地的红火蚁高效防控药剂.通过调查了当地红火蚁的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和传播途径,测定 1%噻虫胺颗粒剂、1.8%阿维菌素乳油、0.05%茚虫威杀蚁饵剂和 5%鱼藤酮可溶液剂对红火蚁的田间防治效果,筛选最佳防控药剂.结果表明:泉州地区的红火蚁主要分布在草地(草坪)、苗圃、公园、农田、果园和绿化带等地带,其适宜的活动温度为 19~32℃,食性杂、适应性强、传播扩散方式多样.田间药效试验显示,1%噻虫胺颗粒剂和 0.05%茚虫威杀蚁饵剂对活动蚁巢和活动工蚁均具有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5%鱼藤酮可溶液剂虽然速效性略慢,但持效性也较好;1.8%阿维菌素乳油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差;因此,1%噻虫胺颗粒剂、0.05%茚虫威杀蚁饵剂和 5%鱼藤酮可溶液剂适宜在田间推广应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红火蚁噻虫胺茚虫威鱼藤酮防治效果

    大棚樱桃番茄主要农艺性状的边际效应分析

    欧一鸣俞贤琼雷向榕史建磊...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樱桃番茄大棚栽培中的边际效应,以樱桃番茄黄妃自交系为材料,调查分析株高、叶片大小、茎粗、节间长、果实大小等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东面和中间植株普遍较高,南面株高大于北面;东面和中间植株叶片普遍较大;东面植株茎粗大于西面,南北相近;西面植株节间长大于东面,南北两端较中间短;果实整体稍长,但中间比各边际果实圆.研究显示大棚东、南和中间部分番茄长势较好,且南北端的边际效应明显大于东西端,西面和中间植株节间长则表现出大于东面的现象.

    番茄设施栽培农艺性状边际效应

    超高产花生新品种汕油诱1号的选育与栽培

    张绍龙许燕李辉陈育华...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汕油诱 1 号是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汕油 212 的干种子为材料,通过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选育而成的超高产花生新品种,2014 年通过全国花生品种鉴定(国品鉴花生2014014)和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粤审油 2014001),2017 年获得植物新品种权(品种权号:CNA20140907.4),2018 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GPD花生(2018)440280].该品种丰产性突出,在全国(南方区)花生品种区域试验和广东省春植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干荚果产量分别为 4 590.08、4 112.85 kg·hm-2,分别比对照汕油 523 增产 11.20%和 15.25%;含油量 49.31%~53.45%,蛋白质含量 21.40%~26.58%,高抗锈病和叶斑病,感青枯病,抗倒性、耐旱性和耐涝性较强,适宜在广东水旱轮作田及旱坡地春、秋季和广西西部、福建、云南以及江西、湖南两省南部的花生产区春季种植.栽培上注意选择土质、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及时防治草害病害虫害鼠害.

    花生汕油诱1号EMS诱变超高产栽培

    铁皮石斛组培苗驯化移栽基质筛选

    李大春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铁皮石斛组培苗驯化移栽的适宜培养基质,采用 9 种不同基质组合进行移栽试验,以筛选出适宜的栽培基质.结果表明:不同基质组合对铁皮石斛组培苗驯化移栽成活率、发病率和生长量的影响差异显著.以处理 5(碎石∶水苔=1∶2)成活率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并且发病率最低,极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成活率和发病率分别为 96.92%和 1.1%.处理 5 的铁皮石斛单丛鲜重、株高、茎粗、萌芽数、总根数、最长根系长度等 6 个生长量指标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对照(细刨木片 5+锯末 1)增长 40.74%、48.43%、7.69%、5.86%、11.70%、3.97%,是铁皮石斛组培苗驯化移栽的最佳基质.

    铁皮石斛组培苗栽培基质

    滨海红树林恢复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张典铨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红树林恢复对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影响,选择福鼎市人工红树林湿地、天然红树林湿地以及养殖滩涂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原位和室内分析,以探讨红树林恢复对于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比于天然红树林湿地,人工红树林恢复提升了土壤氮磷含量,同时其碳含量也恢复到了天然红树林湿地的水平.(2)不同湿地类型间,养殖滩涂土壤的碳储量和磷储量最高,相比于天然红树林湿地,人工红树林恢复提升了土壤氮和磷储量.(3)不同湿地类型土壤碳氮磷比,总体表现为碳磷比>碳氮比>氮磷比;碳氮比为养殖滩涂>天然红树林>人工红树林,碳磷比和氮磷比为天然红树林>人工红树林>养殖滩涂.研究显示,随着红树林的恢复,其生态功能逐渐恢复到天然红树林的水平,但其碳储量相较于养殖滩涂并没有太大的优势.未来应开展更长时间尺度的观测与研究,以厘清红树林恢复调控土壤碳和养分动态的过程与机制.

    红树林恢复滨海湿地碳储量土壤养分福鼎

    土壤改良剂施用量对锥栗园土壤pH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杨晨怡王明元卫瑾怡王子澍...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土壤改良剂施用量对锥栗果园酸性土壤环境的改良效果和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以福建省建瓯市某锥栗园为研究对象,设置施入土壤改良剂 0(CK)、373.13(A)、746.27(B)、1 119.40(C)和 1 492.54 kg·hm-2(D)5 个浓度梯度,研究不同土壤改良剂施用量对锥栗园土壤pH和养分含量(有机质、全氮、全磷、钙、镁、钾、硅)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D组显著提高了 0~20 cm土层中镁、硅的含量,分别提高了 35.3%、33.6%.B组显著提高了 21~40 cm土层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硅的含量,分别提高了 171.9%、52.4%、41.4%、23.1%;D组显著提高了 21~40 cm土层中有机质、钾和硅的含量,分别提高了 203.1%、54.8%、35.9%,同时pH值上升,有效改良土壤酸性环境.B组显著提高了 41~60 cm土层中全氮、全磷、有机质的含量,分别上升了 93.5%、41.7%、440.5%;D组显著提高了 41~60 cm土层中有机质、全磷的含量,分别上升了 297.3%、200%.不同浓度的酸性改良剂对锥栗土壤养分含量都有一定的改善效果,综合考虑土壤改良剂最适宜施加量为 1 492.54 kg·hm-2.

    锥栗园酸性土壤改良剂土壤pH土壤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