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坐标注意力机制和残差网络的水稻叶片病虫害识别

    廖媛珺杨乐邵鹏余小云...
    1220-1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在自然条件下水稻叶片病虫害的识别效率不高、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探索基于ResNet深度学习网络的水稻叶片病虫害识别模型(ResNet50-CA).[方法]在ResNet-50的残差卷积模块下引入坐标注意力机制(CA),采用LeakyReLU激活函数替代ReLU激活函数,使用 3个 3×3的卷积核替换ResNet-50模型首层卷积层中的 7×7卷积核.[结果]在使用传统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水稻叶片病虫害研究发现,ResNet-50能够较好地平衡识别准确率和模型复杂度之间的关系,因此选择在ResNet-50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用改进后的网络通过微调参数进行水稻叶片病虫害对比性能试验,研究发现在批量样本数为 16和学习率为 0.0001时,ResNet50-CA获得最高的识别准确率(99.21%),优于传统的深度学习算法.[结论]改进后的网络能够提取出水稻病虫害更加细微的特征信息,从而取得更高的识别准确率,为水稻叶片病虫害识别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深度学习ResNet50水稻病虫害识别坐标注意力机制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磷素形态及磷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

    李季张桥张嘉欣韩兴华...
    1230-1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南方酸性土壤连续 8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探究秸秆还田对水稻分蘖期与成熟期土壤磷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方法]定位试验共设置 5个处理:化肥+无秸秆还田(CK)、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CKS)、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 10%钾肥(S10)、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20%钾肥(S20)和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 30%钾肥(S30).利用Guppy土壤磷素连续浸提法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别测定土壤磷素组分和磷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数据.[结果]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Guppy土壤磷分级中可利用磷组分NaHCO3-Pi的含量(P<0.05),其中S10、S20处理较CK处理提升了 5.88%~8.73%;中等可利用磷组分中NaOH-Pi为南方酸性稻田土壤最主要的磷素形态,含量为 154.03~202.11 mg·kg-1.同时,秸秆还田还显著影响了土壤磷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的丰度,其中无机磷溶解基因pqqC对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响应更为明显.秸秆还田条件下磷循环功能基因(如phnW、phnO、pqqB、pqqC)促进了盐酸磷和残余磷向可利用磷库的活化,appA、phnX、ppx基因参与了稳定态磷的活化过程,NaOH-Pi为关键的过渡态磷素,参与长期的磷素转化过程.此外,土壤有机碳和pH是决定功能基因丰度的主要影响因子.[结论]秸秆还田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了稻田土壤磷循环功能基因丰度,促进了南方酸性稻田土壤磷素转化过程.

    秸秆还田土壤磷素分级磷循环基因宏基因组学

    辽北地区玉米田适宜耕作模式研究

    隋世江牛世伟王娜
    1242-1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耕作模式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旋耕 15 cm、深松 30 cm、粉垄 30 cm、粉垄 50 cm、粉垄 30 cm结合覆膜和粉垄 50 cm结合覆膜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容重,玉米根数、根长和根体积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粉垄耕作可提高不同层次土壤温度,尤其粉垄耕作结合覆膜处理显著提高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地温 14.14%~23.75%和 14.34%~25.90%.粉垄耕作处理显著降低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及成熟期 25~30 cm、45~50 cm土壤容重 1.91%~3.09%、2.91%~5.21%,显著增加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玉米根数、根长和根体积 13.21%~47.55%、7.14%~38.83%和 20.63%~110.04%.粉垄耕作结合覆膜处理显著提高玉米产量 11.12%~16.29%,其中粉垄 30 cm结合覆膜处理玉米产量最高.[结论]在试验条件下,粉垄耕作结合覆膜处理能有效改善土壤环境,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玉米产量,其中粉垄 30 cm结合覆膜措施是较适宜的耕作模式.

    玉米耕作模式土壤性状产量

    安溪县茶园土壤肥力评价

    王艳飞潘丽敏郭淇峰朱悦蕊...
    1249-1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福建省安溪县茶园土壤养分及其分布情况.[方法]在安溪县 22个主要产茶乡镇随机采集茶园土壤样品 243个,通过测量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并利用Fuzzy综合评估法计算出茶园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以此来评估土壤肥力质量等级.[结果]①安溪县各乡镇茶园土壤pH值为 3.79~4.97,均值为 4.36,变异系数为 11.51%,乡镇间茶园土壤pH差异显著(P<0.05).②只有一个乡镇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不符合Ⅰ级土壤指标(>20.00 g·kg-1).③茶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 109.70~184.70 mg·kg-1、5.34~257.21 mg·kg-1、78.18~272.20 mg·kg-1,土壤碱解氮含量均为Ⅰ级,有 20个乡镇茶园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均为Ⅰ级、其余各有 2个为Ⅱ级.④全氮磷钾含量分别为 0.38~2.05 g·kg-1、0.14~1.76 g·kg-1、4.83~24.06 g·kg-1,其中有 4个乡镇茶园土壤全氮含量不符合Ⅰ级标准,为Ⅱ级和Ⅲ级各 2个;有 5个乡镇茶园土壤全钾含量不符合Ⅰ级标准,为Ⅱ级 4个、Ⅲ级 1个;而全磷只有 1个乡镇符合Ⅰ级标准,Ⅱ级和Ⅲ级分别占 68.18%、27.27%,乡镇间差异较大;⑤茶园IFI肥力等级中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占 81.82%、4.55%、9.09%、4.55%.[结论]安溪县茶园土壤酸化严重,有机质和速效养分总体较丰富,全量养分较缺乏,尤其是全磷含量普遍不足;总体肥力等级较好,但是养分结构不均衡、空间分布不均匀.因此,建议:(1)通过增施有机肥等手段改良茶园土壤酸化;(2)适当增施含氮磷钾全量养分的矿物质,以增加全量养分储备;(3)推广测土配方技术,促进精准施肥和减肥增效.

    安溪县茶园土壤肥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