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秸秆还田对南方稻田土壤N2O排放及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韩兴华张桥李季张嘉欣...
    1344-1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我国南方典型赤红壤水稻土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双季稻区晚稻季土壤N2O排放特征及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旨在为南方稻田N2O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 2015年设置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设计 5个处理:(1)CK,化肥+无秸秆还田;(2)CKS,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3)S10,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 10%钾肥;(4)S20,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 20%钾肥;(5)S30,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 30%钾肥.采用密闭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及宏基因组测序对气体和土壤微生物进行检测.[结果]稻田土壤N2O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分蘖期;较CK处理,秸秆还田各处理显著降低了稻田土壤N2O累计排放量,其中,S30处理的N2O累计排放量最低,为 0.09 kg·hm-2,其全球增温潜势也最低;硝化过程中,氨氧化细菌(amoA和amoB)在分蘖期和成熟期的优势菌属均为甲基孢囊菌属;反硝化过程中,nirK型反硝化细菌的芽单胞菌属、罗河杆菌属、丰祐菌属在分蘖期和成熟期细菌属中均占据主导地位;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嗜甲基菌属和甲基营养型反硝化菌属在分蘖期和成熟期细菌属中均占据主导地位;分蘖期,土壤N2O排放量与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甲基营养型反硝化菌属呈显著负相关、与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沙壤土杆菌属呈显著正相关;成熟期,土壤N2O排放量与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水生细菌属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稻田土壤N2O排放,AOB(amoA)和AOB(amoB)的甲基孢囊菌属是氨氧化过程的优势菌属,nirK型反硝化细菌的芽单胞菌属、罗河杆菌属、丰祐菌属,和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嗜甲基菌属及甲基营养型反硝化菌属是反硝化过程的优势菌属.

    秸秆还田稻田土壤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功能基因N2O排放

    人参根、茎叶及其根际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评价及迁移能力分析

    冉文倩彭韵洁王奇赵博雅...
    1358-1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人参根、茎叶及其根际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及迁移能力.[方法]对来自吉林省 3个产区的 15份人参样本中元素Al、V、Cr、Cd、Pb、Mn、Co、Ni、Cu、Zn、Ba等进行分析测定,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根际土壤元素Cd、Pb、Cr、Cu、Ni、Zn等进行污染评价,分析人参不同部位对其根际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特性及各元素间的相关性.[结果]人参根、茎叶及根际土壤中Al元素含量最高,根、茎叶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12.07%~58.43%,10.02%~87.96%.根际土壤中有 13份样品属于安全、清洁水平,2份属于警戒级、尚清洁水平,其中Cd元素是主要污染物.茎叶和根对各元素的富集趋势相似,BCF平均值相差较大,但均表现为对Cu、Zn、Ba、Cd的富集能力较强.[结论]人参种植要采取手段监测与管控单因子污染指数值最大的Cd元素含量,避免土壤镉污染.人参根、茎叶与土壤元素含量的相关性比较复杂,土壤中部分元素在植物吸收、转运过程中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

    人参土壤重金属污染富集

    蚯蚓改良水浇地土壤入渗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静张孟豪杨倩楠张晓龙...
    1367-1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蚯蚓不同生态类型和密度对水浇地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表栖型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和深栖型参状远盲蚓(Amynthas aspergillum)为研究对象,以无蚯蚓土壤处理为对照,采用一维定水头土柱模拟试验,探究蚯蚓不同生态类型和密度(低密度 4 g·kg-1,高密度 8 g·kg-1)对土壤湿润锋、累积入渗量、入渗速率、含水率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性状的关系,并利用Philip模型和Kostiakov模型拟合分析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结果]①在相同时间内,蚯蚓明显降低湿润锋推进距离、推进速率、累积入渗量及入渗速率,尤其是低密度参状远盲蚓影响最为显著(P<0.01),且低密度蚯蚓的入渗性能较高密度蚯蚓处理差.②各处理入渗结束后,土壤含水率存在差异,参状远盲蚓极显著提高土壤含水率(P<0.01),且低密度处理最佳.③蚯蚓通过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来降低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其中电导率(Electricity conductivity,EC)值、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值和砂粒为土壤水分入渗的主要驱动因素.④与Philip模型拟合结果相比,采用Kostiakov模型拟合效果更适用,对参状远盲蚓处理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精度(RMSE≤4.80 mm)更高,且参状远盲蚓极显著降低了累积入渗量衰减程度(P<0.01).[结论]经赤子爱胜蚓和参状远盲蚓改良后的水浇地土壤(壤砂质地),水分入渗性能降低,但对水分的蓄持能力增加.在改良水浇地土壤时,添加低密度的参状远盲蚓有利于土壤持水.

    赤子爱胜蚓参状远盲蚓水浇地入渗性能

    城郊型乡村"三生"功能评价与发展格局分析——以福州市晋安区59个村为例

    蔡悦林王海平陈志峰严佳佳...
    1376-1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展城郊型乡村"三生"功能评价,厘清乡村发展的要素差异和空间特征,提出村庄分类发展策略,助力乡村振兴.[方法]以晋安区北部 59个村庄为例,将乡村发展分成生产、生活和生态三方面要素,从"三生"视角构建村级乡村发展评价体系;运用TOPSIS法分析要素差异,并依据要素显著水平进行村庄空间定位,重构以"中心村"为依托的多村结合、联村共振的区域发展路径和振兴方案.[结果](1)晋安区北部农村发展要素水平不高,要素间差异较大,表现为北低南高.(2)受地形地貌限制,少量分布在区域干道附近或地貌比较平坦的村庄,生活条件和产业发展较显著;生活显著的行政村表现为交通比较方便、人口相对密集、资源比较丰富;生产显著的行政村表现为资源和土地利用比较丰富,交通可达性好,但生活条件相对滞后;生态显著的行政村表现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交通可达性不足,生活环境条件欠佳.[结论]晋安区可以形成 12个功能定位不同、生产生活生态结合的乡村板块.研究结果可为分类施策、科学引导形成突出特色的城郊型乡村"三生"协调空间格局提供科学依据.

    城郊型乡村乡村振兴"三生"功能空间定位TOPSIS法联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