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嗜水气单胞菌Sec分泌系统亚基SecD的生理功能研究

    傅钰瑛张丽珊SRINWASAN Ramanathan李碗芯...
    598-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研究嗜水气单胞菌Sec分泌系统亚基SecD(Protein-export membrane protein,SecD)的生理功能.[方法]利用pRE112自杀载体,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secD基因缺失株(标记为∆secD).以嗜水气单胞菌野生型菌株为对照组,分别采用绵羊血、牛奶固体培养基测定∆secD 的溶血性和胞外蛋白酶活性;结晶紫染色法结合多功能酶标仪测定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利用全自动生长曲线仪进行细菌酸碱及高渗透压耐受性分析;采用二倍稀释法系统评估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结果]与嗜水气单胞菌野生型菌株相比,发现∆secD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降低,溶血性、胞外蛋白酶活性显著增强,碱性和高渗透压环境胁迫的耐受性增强,对盐酸土霉素、四环素、依诺沙星和美罗培南的MIC提高 4倍,对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的MIC提高 2倍,而对红霉素和头孢噻肟钠的MIC分别降低了 2倍和 4倍.[结论]发现Sec分泌系统的亚基SecD参与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抗生素耐药蛋白等的跨膜转运,对以Sec分泌系统的亚单位为靶标开发新一代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对预防和控制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可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嗜水气单胞菌SecDSec分泌系统生理功能

    大赤隐翅虫的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及系统发育分析

    林兴雨刘向阳宋南
    607-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大赤隐翅虫Philonthus spinipes(Sharp,1874)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隐翅虫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大赤隐翅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序列.在系统发育分析中,选择隐翅虫亚科的 21个物种和毒隐翅虫亚科的 8个物种作为内群,并选择 2个蚁甲亚科Pselaphinae的物种作为外群,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隐翅虫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大赤隐翅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包含 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和 2个rRNA基因)和一段非编码控制区.整个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 16219 bp(GenBank登录号:OL998729).大赤隐翅虫线粒体基因组的 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除nad6和nad1利用ATC和TTG开头外,其余蛋白质编码基因都是以ATT、ATA和ATG开头.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cox1、cox2、cox3和nad5)以不完整的终止密码子T或TA结尾,其余 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以完整的终止密码子TAA或TAG结尾.除trnS1因缺少DHU臂而形成一个简单的环,无法形成稳定的三叶草结构外,其余tRNA基因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rrnL基因的全长为 1275 bp,A+T含量为 79.84%.rrnS基因全长为 765 bp,A+T含量为 76.47%.[结论]两种不同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构建的隐翅虫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是基本一致的,均表明隐翅虫亚科为非单系群;毒隐翅虫亚科为单系群;毒隐翅虫亚科嵌套在隐翅虫亚科中.

    鞘翅目隐翅虫亚科大赤隐翅虫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

    大豆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CCoAOMT)基因克隆及结构分析

    郭子雯司修洋焦莉苹刘大伟...
    616-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大豆中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CCoAOMT)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研究木质素代谢途径关键基因 CCoAOMT在大豆抗胞囊线虫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高抗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3号生理小种品种灰皮支黑豆根系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进行克隆.[结果]克隆得到 1条大豆 CCoAOMT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将其命名为 GmCCoAOMT,GenBank登录号为MW480860.该基因全长为 848 bp,含有 1个 74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 24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分子量为 27.6 kDa,等电点为5.67;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CCoAOMT蛋白可能位于细胞质,该蛋白含有 1个保守的AdoMet_MTases结构域,属于AdoMet_MTases超级家族;在与其他豆科植物CCoAOMT编码的蛋白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中,GmCCoAOMT编码的蛋白序列与其他豆科植物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结论]获得大豆CCoAOMT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通过构建进化树确定大豆与豇豆、木豆、菜豆和赤豆的CCoAOMT蛋白进化关系较近,而与白羽扇豆和鹰嘴豆进化关系较远.

    大豆大豆胞囊线虫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

    西藏沙棘根瘤内生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促生性研究

    马福林仁增卓玛王昌玲邓得坤...
    624-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获取西藏沙棘根瘤内生菌中具有多重生物学活性的假单胞菌属菌株,探究筛选所得菌株的促生作用,为研发高效生物菌肥提供基础材料.[方法]利用纯培养方法,从西藏沙棘根瘤中分离假单胞菌,通过形态、生理生化及 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菌株,测定菌株溶磷、产IAA、产铁载体及产降解纤维素酶的能力,接种宿主植物验证其促生效果.[结果]4株根瘤内生菌与参考假单胞菌属同源性为 99%以上,鉴定为假单胞菌属.溶磷和产IAA的定性及定量结果表明,4株菌均具有溶解无机磷和产IAA的能力,其中溶解无机磷能力较强的菌株是QY-X10和QY-X22,均达到 400 mg·L−1;菌株QY-X4产IAA能力较其他菌株强,达 1.9 mg·L−1;4株菌株具有产铁载体的能力,除QY-X10以外,均具产降解纤维素酶的能力;促生试验结果表明,QY-X6可有效促进种子的萌发;QY-X6、QY-X10处理组叶片数显著高于对照;QY-X6、QY-X10处理组苗长显著高于对照;QY-X10、QY-X22处理组最大叶片长显著高于对照.[结论]分离筛选出 4株假单胞菌,均可溶解无机磷和产IAA,兼具产铁载体;3株兼具产降解纤维素的能力;接种试验发现,4株菌株处理组可有效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分离菌株可为研发生物菌肥提供基础材料.

    假单胞菌属西藏沙棘菌种鉴定促生作用

    酿酒酵母JP2代谢苹果酸途径及其关键基因解析

    苏昊梁璋成李维新任香芸...
    632-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酿酒酵母JP2(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JP2)是从自然发酵枇杷酒醪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较好代谢苹果酸的酵母菌.为深入研究其内在降酸机理,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组序列信息解析,并分析其可能的代谢苹果酸途径,找出影响降酸的基因.[方法]基于Illumina Miseq和PacBio测序平台,联用第二代和第三代测序技术对酿酒酵母JP2和模式菌株酿酒酵母S288c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序列组装、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并挖掘JP2可能的苹果酸代谢路径.[结果](1)通过对酿酒酵母JP2基因组组装共得到 52个重叠群,整个基因组大小为 11.98 Mbp,GC含量 38.07%;JP2和S288c二者的全基因组大小和GC含量差异不大.(2)JP2代谢苹果酸的途径有 3个:苹果酸→草酰乙酸→丙酮酸;苹果酸→丙酮酸;苹果酸→富马酸.相关的主要基因分别为maeA、MDH及fumC,其中苹果酸→草酰乙酸→丙酮酸是主要代谢路径,关键基因是maeA.(3)模拟发酵过程苹果酸代谢及其关键基因表达量变化显示,JP2的苹果酸含量下降了 35.8%,下降程度显著高于S288c;与S288c相比,JP2的maeA基因呈现表达极显著上调(P<0.01),在发酵后期,其相对表达量达到起始值的 130%.[结论]JP2在果酒发酵过程中呈现maeA基因高效表达,从而显著提高了苹果酸降解效率.研究结果可为酿酒酵母JP2降酸功能基因的研究以及降酸工程菌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酿酒酵母生物降酸苹果酸代谢路径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