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响应面法优化鹿茸菇液体菌种发酵配方

    单灿灿叶典章郭宇吴斌...
    723-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提高鹿茸菇液体菌种菌丝生物量为目的,通过优化液体菌种发酵配方,制备优良液体菌种,推动鹿茸菇工厂化生产快速发展.[方法]以鹿茸菇为研究材料,采用摇瓶培养方式,通过单因素设计分析 6种碳源、8种氮源、10种金属离子对鹿茸菇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单因素筛选出的碳源、氮源与金属离子,比较分析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应用于鹿茸菇生产的优劣性.[结果]适合鹿茸菇生长的营养要素分别为全麦粉、花生饼粉、KH2PO4 与MgSO4·7H2O,营养要素间的最优配方为全麦粉 47 g·L-1、花生饼粉 22 g·L-1、KH2PO4 2.00 g·L-1、MgSO4·7H2O 2.00 g·L-1,当发酵培养至第 8 d时,菌丝生物量达到最大值(32.81±1.10 g·L-1),以优化配方制备的鹿茸菇液体菌种菌丝生物量较初始配方提高了 7.34倍.在生产试验中液体菌种较固体菌种,制种时间缩短 48 d,菌丝萌发时间缩短 2 d,单袋产量提高 15.47%.[结论]本研究研发的液体菌种发酵配方可获得高质量的生产用种,以液体发酵方式制备鹿茸菇生产用种适合鹿茸菇工厂化生产.

    鹿茸菇液体菌种发酵配方菌丝生物量

    温度对红肩瓢虫Harmonia dimidiate Fabricius生长发育的影响

    孙莉陈霞郑涵靑王智卿...
    73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温度对红肩瓢虫(Harmonia dimidiate Fabricius)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其大量扩繁及生防应用的适宜温度.[方法]以地中海粉螟(Ephestia kuehniella Zeller)卵为饲料,设置 15、20、25、30和 32℃等 5个温度处理,研究温度对红肩瓢虫各阶段发育历期及存活率影响,采用最小二乘法测算红肩瓢虫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采用线性日度方程模拟温度与红肩瓢虫发育速率间的关系.[结果]20~30℃的温度范围适于红肩瓢虫卵的孵化,孵化率均达 85%以上;发育至成虫的总存活率以 20℃时最高,达 87.50%,其次为 25℃(82.50%)>30℃(77.50%)>32℃(45.00%)>15℃(35.00%),可见 15℃低温和 32℃高温均不适宜红肩瓢虫存活.15~32℃范围内,红肩瓢虫均可完成发育,温度升高发育速率加快、发育历期缩短,20~32℃区间内各处理间的总发育历期均无显著性差异,而 15℃时极显著长于其他温度处理,说明 15℃低温不适宜红肩瓢虫生长发育.红肩瓢虫各发育阶段中,2龄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最高,为 12.74℃,蛹期最低,为 9.24℃,从卵至成虫整个发育历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 9.87℃和 324.82日·度.[结论]综合存活率与发育历期,以地中海粉螟卵为饲料,20~30℃为红肩瓢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本研究结果为红肩瓢虫的大量扩繁和生防应用条件提供了参考,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测算也为红肩瓢虫的滞育研究提供了依据.

    红肩瓢虫温度发育速率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

    柳杉毛虫成虫触角的超微形态与性别差异

    梁运周友军吴红敏陈登建...
    739-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柳杉毛虫成虫雌雄个体触角超微形态及性别差异,为研究柳杉毛虫不同寄主的搜索、定位能力以及化学感知机制差异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初羽化雌雄成虫的触角普通形态以及超微形态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柳杉毛虫雌雄成虫的触角均为黄褐色,雄蛾羽毛状,雌蛾短栉齿状;雌雄成虫共有6类 13种感器,包括毛形感器 2种、锥形感器 1种、刺形感器 3种、栓锥形感器 3种、腔锥形感器 2种、Bőhm氏鬃毛 2种.成虫触角感器具有性二型现象,主要表现为锥形感器为雌蛾触角特有,毛形感器 Ⅱ 型为雄蛾触角特有;此外,雄蛾触角侧枝腹面毛形感器 Ⅰ 型排列较整齐,在长度、数量上与雌蛾差异显著(P<0.05),通常 6~8根排成一排,中间间隔处散布 1~2根毛形感器 Ⅱ 型,而雌成虫侧枝腹面毛形感器 Ⅰ 型排列则无规律.[结论]柳杉毛虫雌雄成虫触角在普通形态上大体相似,但在侧枝的长度以及宽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二者多数感器在类型、结构与数量上相同,但锥形感器和毛形感器 Ⅱ 型分别是雌雄成虫各自特有的感器,并在感器类型及数量上具有显著差异,可能在其寄主与配偶定位、产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柳杉毛虫触角感器超微形态性别差异

    铬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及安全利用调控研究

    罗泉达
    746-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作物富集铬能力差异及施用不同类型调理剂对铬在土壤-芥菜系统迁移的影响.[方法]选择铬轻度污染农田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皱叶芥菜(Brassica juncea L.Czern and Coss)、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甜玉米(Zea mays L.var.rugosa Bonaf.)、甘薯(Ficus tikoua Bur)、和毛豆(Glycine max Merrill)5种作物铬的富集效果;然后根据试验结果,选择高富集作物(皱叶芥菜)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调理剂对铬富集土壤的修复效果.调理剂修复效果试验设置对照(CK)、泥炭土(P)、有机肥(M)、沸石(Z)、硫酸亚铁(Fe)、有机肥+泥炭土(MP,1:2)、有机肥+沸石(MZ,1:2)、有机肥+泥炭土+硫酸亚铁(MPFe,3:6:1)、有机肥+沸石+硫酸亚铁(MZFe,3:6:1)9个试验处理.其中,硫酸亚铁用量为540 kg·hm-2,其他调理剂用量为5 400 kg·hm-2.[结果]作物富集效果试验表明,5种作物铬含量均未超过国家限量标准,皱叶芥菜富集铬能力最高,甜玉米富集铬能力最低,皱叶芥菜和花生富集铬能力显著高于甜玉米、甘薯和毛豆.调理剂修复效果试验表明,调理剂施用显著提升了土壤pH,各调理剂处理土壤pH提升 0.45~0.93个单位.除Z和Fe外,其他调理剂处理均显著提升了皱叶芥菜产量,增产率为 5.66%~12.77%.调理剂还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态铬含量,降幅达 39.8%~53.8%.与对照相比,P、M、Z、Fe、MP、MZ、MPFe和MZFe分别将皱叶芥菜铬含量降低了 53%、33%、44%、32%、59%、40%、72%、82%,均未超过国家限量标准.[结论]皱叶芥菜铬富集能力显著高于花生、甜玉米、甘薯和毛豆;选择单施或复合施用有机肥、泥炭土、沸石及硫酸亚铁均可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性铬含量和皱叶芥菜中铬含量,其中,施用有机肥+泥炭土(沸石)+硫酸亚铁复合调理剂对皱叶芥菜降铬效果较好.

    有机肥泥炭土沸石硫酸亚铁皱叶芥菜

    基于单色光的植物光合响应曲线及其模型研究

    王洪刘银春陈美香邱雯婷...
    753-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植物幼苗在多种单色光条件下的光合响应曲线及其数学模型,为植物工厂作物栽培架等现代农业种植设施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植物特征光谱试验方法及其测试系统,获取 10种植物幼苗的 22种单色光的光合响应曲线;选择红椎与马褂木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得出对应单色光光合响应曲线的数学模型;根据渐近线型单色光植物光合响应曲线的特点提出准饱和点光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再依据所测定的植物幼苗22种单色光的饱和点光强,比较理论计算值与实际测定值的偏差程度,并以此为基础绘制植物光合作用饱和点曲线.[结果]植物幼苗的光合响应曲线可分为两类,以红椎为代表的一类植物光合响应曲线呈渐近线型,这类曲线没有极值;以马褂木为代表的一类植物光合响应曲线则有拐点,这类曲线有极值.模型计算得到的准饱和点光强与实际测定的饱和点光强具有较高的拟合度,经过对数据的综合处理,获得对应的饱和点曲线和补偿点曲线.[结论]采用植物特征光谱试验方法及其测试系统可以得到植物在单色光条件下的光合响应曲线,揭示了不同植物光合作用的规律及特点.由此提出的植物光合响应数学模型与实测值具有较高拟合度,可作为研究分析植物光合作用现象的重要参考.

    植物特征光谱光合响应曲线光合响应模型饱和点光强饱和点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