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多组学量化松材线虫入侵对寄主马尾松的影响

    徐清华郭芷晴贾佳宇苏军...
    720-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松材线虫入侵对寄主马尾松的影响。[方法]以 4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试材,以皮接法接入 5 000条松材线虫的马尾松为处理组[PWN(+)组],以接入无菌水的马尾松为对照组[PWN(-)组],基于多组学(表型组学、转录组学、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量化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 14d后的变化。[结果]与 PWN(-)组相比,PWN(+)组活性氧(ROS)含量和 H2O2 含量分别显著上升 3。2倍和 1。7倍(P<0。05);编码应激反应通路的 c60547。graph_c0、c82953。graph_c0在 PWN(+)组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WN(-)组(P<0。05),萜类生物合成途径通路的 c64867。graph_c0、c68789。graph_c0及合胞体形成通路的c81022。graph_c0在PWN(+)组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PWN(-)组(P<0。05);PWN(+)组的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PWN(-)组(P<0。05),肉座菌目(Hypocreales)是其体内的优势微生物,在生物信息数据库KEGG的功能注释和丰度信息主要集中在复制修复通路、DNA复制通路(PATH:ko03030)、DNA复制蛋白通路(BR:ko03032);代谢组上、下调的差异代谢物分别有 365个和 351个,PWN(+)组中根皮素、熊去氧胆酸、羧苄青霉素等物质的含量会增加以抵御松材线虫的侵染,差异显著的代谢物显著富集于ABC转运蛋白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结论]当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时,寄主会启动一系列复杂的防御反应。这些反应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多种机制协同作用,共同应对松材线虫的侵染。上述结果有助于从多组学角度阐明松材线虫入侵对马尾松的影响,并为松材线虫病害诱导的森林衰退和寄主植物马尾松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依据。

    松材线虫马尾松活性氧转录组宏基因组代谢组

    不同紫云英品种根瘤内生细菌的类群和多样性分析

    方宇刘彩玲林陈强陈济琛...
    730-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阐释紫云英根瘤内生菌的群落结构,为研发根瘤菌菌剂及了解固氮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福建省种植的不同紫云英品种的根瘤为材料,借助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以 16S rRNA基因为靶标,研究不同紫云英品种的根瘤内生细菌的多样性。[结果]不同品种会影响紫云英根瘤内生细菌的类群和多样性。浙紫 5号(ZZ5)的优势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其余品种根瘤内生细菌的优势属均为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闽紫 8号(MZ8)、信阳(XY)和浙紫 5号的根瘤内生细菌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较高,除了共生固氮的中慢生根瘤菌外,还包括丰富的非根瘤菌,如假单胞菌属、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杜擀氏菌属(Duganella)、泛菌属(Pantoea)、欧文氏菌属(Erwinia)等。闽紫 8号、信阳和浙紫 5号这 3个品种根瘤中含有较高丰度的致病菌大黄欧文氏菌(Erwinia rhapontici)和菠萝泛菌 PA13(Pantoea ananatis PA13)。[结论]紫云英品种对根瘤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浙紫 5号的根瘤内生细菌主要为具促生作用的非根瘤菌假单胞菌,而其余品种为具固氮能力的根瘤菌,在生产实际中可以采用紫云英混种的方式达到固氮促生的双重功效。

    紫云英品种根瘤内生细菌多样性

    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的福建省耕地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研究

    陈孟耀刘啸歌黄达沧张黎明...
    738-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福建省耕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福建省3万多个耕地土壤调查样点数据,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随机森林模型计算SOC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影响全省耕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2008年福建省耕地土壤有机碳样点数据的范围在 0。12~67。28 g·kg-1,呈现东南部沿海低、西部和中部高的空间格局。3种模型中地理探测器模型的分析结果最全面和客观。地理探测器模型的因子探测器结果表明气候相关因素是福建省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异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各影响因子按解释程度前六名分别为:年降水量(0。1685)>年均温(0。1677)>海拔(0。1499)>气候类型(0。1359)>土壤类型(0。0824)>地貌类型(0。0731)。通过交互探测器进一步发现年降水量与年均温的交互作用对SOC空间分异的解释程度最大(0。1941),其次为年降水量与土壤类型(0。1923)、年降水量与耕地利用类型(0。1918)。[结论]强烈的因子交互作用表明,福建省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异性是由多种因子共同作用影响而非单一因子决定,对SOC进行研究需要考虑其复杂的空间分异特征。本研究可为提高耕地土壤的空间使用效率、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有机碳地理探测器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交互作用

    《福建农业学报》稿约

    7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