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藏林芝市察隅县水稻根际土壤可培养酵母菌多样性及其与理化因子相关性

    王艳红郝兆张艳茗郭小芳...
    817-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展林芝市察隅县水稻根际土壤可培养酵母菌多样性研究,并探究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纯化酵母菌,并采用rRNA ITS区域序列分析与经典分类法对酵母菌菌株进行鉴定.采用R 3.6.1分析可培养酵母菌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从林芝市察隅县水稻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得到352株酵母菌,分属于10个属13个种,优势种为Cryptococcus podzolicus.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全氮和全磷与酵母菌种数及属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全氮与酵母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全磷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全氮与Candida pseudolambica、Goffeauzyma gastrica、Papiliotrema aspenensis以及Solicoccozyma terricola呈显著正相关;全磷与Goffeauzyma gastrica和Solicoccozyma terricola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andida pseudolambica呈显著正相关;含水量与Papiliotrema aspenensis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土壤理化因子对水稻根际酵母菌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全氮和全磷是影响水稻根际酵母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青藏高原水稻根际土壤多样性酵母菌理化因子

    耕作措施对民勤绿洲区农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稳定性的影响

    陈亮王军强李彦荣栾倩倩...
    826-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民勤绿洲区农田土壤的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开展民勤绿洲区农田土壤抗蚀性研究、促进绿洲区农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民勤绿洲区的长期定位试验,以自然撂荒地为对照(CK),研究了免耕(Tn)、少耕(Tm)、深松(Ts)和秋翻(Tf)4种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结果](1)土壤团聚体方面,4种耕作措施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0.25 mm)的含量,其中Tm处理的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最高,在0~20 cm土层较Tn、Ts、Tf和CK显著增加了9.39%、11.38%、6.09%和35.41%,在20~40 cm土层较Tn和CK显著增加了13.74%和38.65%.同时,Tm、Ts和Tf处理也显著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2)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方面,4种耕作措施均显著提高了各土层不同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和碳累积矿化量.其中Tn处理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分别较Ts、Tf、CK显著增加了18.58%、39.53%、58.40%和40.08%、22.84%、60.93%,且随着粒级的减小和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减少.另外,除<0.25 mm粒级团聚体外,Tn处理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也显著高于CK.同时,4种耕作措施显著降低了微团聚体(<0.25 mm)的有机碳贡献率,Tn、Tm、Ts和Tf处理较CK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层微团聚体(<0.25 mm)的有机碳贡献率32.89%、49.37%、26.61%、38.88%.[结论]耕作措施可以促进耕层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其中,免耕和少耕能够减少机械的破坏作用,提高各土层及表层土壤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免耕更利于有机碳的固定,少耕更利于土壤团聚体的结构稳定性.综合分析,免耕和少耕可作为民勤绿洲区农田最适宜的土壤耕作措施.

    耕作绿洲农田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

    红托竹荪与覆土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迁移能力分析

    李浪孙燕刘妮王玉珠...
    836-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红托竹荪与覆土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改善竹荪品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红托竹荪中菌柄+菌裙、菌托、菌盖、覆土土壤中的5种重金属(Cd、Pb、Hg、As、Cr)进行含量测定,同时对红托竹荪及其覆土土壤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分析红托竹荪中不同部位对这5种重金属的富集特性及各元素的相关性.[结果]红托竹荪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d>Cr>As>Pb>Hg,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5.38%~65.66%,相对应的覆土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低顺序为Cr>Pb>As>Cd>Hg.覆土土壤中5种重金属元素中仅Cd元素含量超标,其余4种元素均未超标.红托竹荪3个部位对元素Cd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5,对元素As的富集系数均小于0.5,对元素Pb、Hg和Cr富集系数小于0.1.对红托竹荪中重金属元素进行的Pearson相关性统计显示,Pb与Cr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呈完全正相关关系,其他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都不明显,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对红托竹荪各重金属元素与覆土土壤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除元素Hg呈正相关之外,其余4种元素均为负相关关系.[结论]红托竹荪中以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红托竹荪的3个部位均受到Cd重度污染,Hg含量属于清洁水平,Pb和As尚属清洁.以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析,竹荪全部受到污染,且污染相当严重.红托竹荪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有明显差异,除Cd元素相对富集之外,其他的4种元素都相对贫化.由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Pb与Cr存在协同效应,其他重金属元素之间相关性不明显.

    红托竹荪重金属含量污染评价迁移能力

    油茶壳堆肥微生物的培养及功能芽孢杆菌的筛选和初步应用

    张声峰陈硕昌梁文凤严祥...
    843-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自然状态下的油茶壳堆肥产品中筛选功能芽孢杆菌,为油茶壳堆肥高效生产、饲料发酵等应用提供菌剂.[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广西某油茶壳堆肥中微生物群落分布,筛选适宜堆肥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以获得多样性较丰富的堆肥芽孢杆菌菌群,经平板稀释涂布法分离纯化菌株,使用水解圈法和酶活测定方法进行水解酶功能分析,利用菌株形态特征观察、16S rDNA分子鉴定法明确菌株的种属,并运用分子生物学软件MEGAX构建系统发育树.使用重铬酸钾法测定腐殖酸含量.[结果]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是优势菌科,占比达55.58%;分离到15株芽孢杆菌,同时具有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3种水解酶活性的菌株有6株;同时具有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有1株;仅具有蛋白酶或纤维素酶一种酶活性的有2株.其中菌株Bacillus sp.YX11的蛋白酶活力达到27.07±3.28 U·mL−1,淀粉酶活力达123.97±3.19 U·mL−1,纤维素酶活力达15.75±0.23 U·mL−1.含有这15株菌的复合菌制剂有利于腐殖酸的生成,提高了堆肥品质.[结论]鉴定出的Bacillus cereus YX02和Bacillus flexus FYF01等菌株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可用于开发油茶壳堆肥微生物菌制剂.

    油茶壳堆肥芽孢杆菌功能性筛选应用

    纳豆芽胞杆菌固定化载体改性及吸附研究

    陈龙军林程林陈强张慧...
    85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麦饭石为载体,制备高效的纳豆芽胞杆菌固体菌剂,为纳豆芽胞杆菌的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方法]运用酸、碱、盐等方法探索麦饭石进行改性条件,扩大麦饭石孔隙度及比表面积,提升其吸附能力;并通过添加保护剂(葡萄糖、糊精、淀粉)增加保藏期固体菌剂的有效活菌数残留率,为长期保藏固体粉剂提供技术支持.[结果](1)确定了纳豆芽胞杆菌最适培养温度为40℃,最适培养pH为7.5.(2)经氯化钠、盐酸、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改性后的麦饭石吸附最大有效活菌数分别为13.17、12.6、12.7和11.9(×108 CFU·g−1).其中0.5 mol·L−1氯化钠溶液改性效果最好,吸附有效活菌数达到13.17(×108 CFU·g−1).(3)对照组、添加保护剂组(2%糊精、2%葡萄糖、2%淀粉)保藏至6个月时,有效活菌数分别为2.91、4.1、5.42和4.63(×108 CFU·g−1).活菌数残留率为初始活菌数的22%、31%、41%和35%,其中2%葡萄糖保护剂比对照组有效活菌数残留率提高了1.86倍.[结论]改性麦饭石能极大提升麦饭石的吸附能力,同时保护剂的添加有利于麦饭石固体芽胞杆菌粉剂的长期保藏,本研究为麦饭石在微生物菌剂制备工艺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纳豆芽胞杆麦饭石改性保护剂吸附

    烘干方式对银耳营养品质的影响

    姚清华林虬陈美珍黄敏敏...
    861-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烘干方式对银耳营养的影响,为完善银耳烘干工艺、提高银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蛋白质、糖类含量和氨基酸营养品质为评价指标,应用统计学和FAO/WHO建议的氨基酸评估模式,比较银耳实际生产中常见的以废菌棒为燃料工厂化烘干(M1)、以废菌棒木屑为燃料工厂化烘干(M2)、以废菌棒燃料小灶烘干(M3)、电热工厂化烘干(M4)等4种烘干工艺对银耳营养的影响.[结果]烘干前的浸泡工序对银耳蛋白质、糖类、氨基酸营养和二氧化硫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M2、M3烘干条件下的银耳总糖、还原糖含量显著高于M4(P<0.05).4种烘干方式制备的银耳干品单一氨基酸含量及总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成特征相似.不同烘干组银耳氨基酸营养平衡性略有差异,氨基酸比值系数分从高到低依次为M1(80.52)>M4(79.55)>M3(79.15)>M2(77.80),说明银耳是一种氨基酸营养比较均衡的食物.赖氨酸为银耳干制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结论]烘干前的清洗、浸泡不会导致银耳营养变化,现行烘干工艺制备的银耳干品并无二氧化硫残留,以废菌棒木屑为燃料的工厂化烘干方式及以废菌棒燃料的小灶烘干方式下银耳营养损失较少.

    银耳干燥营养品质氨基酸二氧化硫

    党史上的今天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