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病原细菌的鉴定

    陈梅春肖荣凤陈燕萍郑雪芳...
    1069-1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2017–2019年在福建、浙江等地大棚种植的番茄上发现的一种引起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新病害进行病原鉴定,为该病害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Biolog法、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及MALDI-TOF-MS等方法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种属鉴定;利用柯赫氏法则进行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 从田间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发病植株上分离保存了2个代表性细菌菌株,将2个菌株接种至番茄幼苗上,它们均可侵染番茄植株,造成茎杆维管束褐变,茎髓部组织腐烂、空心,并最终导致整株植株萎蔫死亡.该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相同,并从回接发病植株上重新分离到相同的病原细菌.经Biolog法、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及MALDI-TOF-MS等方法确认该病原菌为阿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asburiae).[结论] 福建、浙江等地大棚种植的番茄上发现的引起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病原菌为阿氏肠杆菌,该发现尚属国内外首次报道.

    番茄髓部坏死病病原鉴定Biolog法MALDI-TOF-MS分析阿氏肠杆菌

    李果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毒力测定

    舒然龙海江龙友华顾桂飞...
    1075-1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明确李果斑病病原菌(Fusarium fujikuroi)的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对李果斑病有效的防治药剂.[方法] 测定不同培养基、光照、温度、pH和碳、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 该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25 ℃,pH为7~8,最适培养基为Czapek和PDA,最适碳源为淀粉和葡糖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硝酸钠,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效果,其中45%咪鲜胺WDG、20%吡噻菌胺SC和30%丙硫菌唑OD对该菌室内毒力较强,其EC50值分别为0.8914、0.9436、1.0220 μg·mL−1.[结论] 明确了对李果斑病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pH、光照及营养物质等,筛选对该病原菌有较好抑制作用的杀菌剂,为李果斑病的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及有效防控措施的选择提供参考.

    藤仓镰刀菌生物学特性室内毒力测定

    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对龙眼焦腐病菌的生物防治作用

    车建美刘国红陈倩倩刘波...
    1081-1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明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对龙眼焦腐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抑菌圈法和抑菌率法测定短短芽胞杆菌对龙眼焦腐病菌的拮抗活性,观察其对龙眼焦腐病菌菌丝生长和形态的影响.采用龙眼果实回接法,测定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对龙眼焦腐病菌的生防效果,并分析其对龙眼果皮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发酵上清液对龙眼焦腐病菌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为15.77 mm.随着菌株培养时间的延长和添加量的增多,其对龙眼焦腐病菌生长的抑制效果也逐渐增强,添加50 mL时,抑菌率可达74.17%.接种龙眼焦腐病菌3 d后,好果率为68.33%,且龙眼果皮SOD酶和CAT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结论] 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对龙眼焦腐病菌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开发龙眼病害生物防治菌株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短短芽胞杆菌焦腐病菌生物防治菌丝

    不同生育期水稻对甲基汞的蓄积

    张志渊胡文俊卢畅官甲训...
    1087-1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水稻生长的不同生育期对甲基汞蓄积和转化能力.[方法] 采用水培的试验方法,设置5个甲基汞暴露处理组,即空白组(无汞暴露)、幼苗期组、分蘖期组、拔节期组和抽穗期组,测定不同汞暴露时期水稻地上组织中总汞和甲基汞的含量以及根部甲基汞含量,并计算水稻地上组织中甲基汞占总汞的比例.[结果] 和空白组相比,水稻不同生育期甲基汞暴露显著提高了水稻组织中甲基汞含量.水稻对甲基汞的蓄积与甲基汞暴露的时期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抽穗期组和拔节期组的水稻根部、秸秆和稻米甲基汞及总汞含量显著高于幼苗期组和分蘖期组,说明水稻越接近成熟期,对甲基汞的蓄积能力越强.幼苗期组和分蘖期组稻米中有超过60%的汞是以甲基汞的形式存在;而在拔节期组和抽穗期组,其稻米中甲基汞占总汞的比例为80%,据此可知,越接近成熟期,稻米蓄积甲基汞的能力越强,而甲基汞的转化能力越弱.[结论] 水稻对甲基汞的蓄积表现为水稻生育后期高于前期,甲基汞的转化则为水稻生育前期高于后期,因此水稻生育前期甲基汞暴露的风险更小.

    水稻甲基汞生育期转化蓄积

    猪粪配施化肥对侵蚀林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郭力铭陈宇琳周碧青吴凤英...
    1092-1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猪粪配施化肥对侵蚀林地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为劣地土壤改良及猪粪合理消纳提供思路.[方法] 采用短期盆栽试验,设置对照、化肥、化肥+低量猪粪、化肥+中量猪粪、化肥+高量猪粪5种处理,其中化肥施用量F为500 kg·hm−2;猪粪施用量由低到高分别为7.5、15、30 t·hm−2.通过分析团聚体分布情况、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团聚体破坏率及有机碳含量等指标,研究不同猪粪施用量对侵蚀林地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 (1)施用猪粪能够促进水稳性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化.当施用中量猪粪时,<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减少20.56%,而>2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了24.92%.(2)施用猪粪可以显著提高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P<0.05),且提高量随着猪粪施用量的增大而增大.(3)施用猪粪能够有效降低团聚体破坏率(PAD),其中中量施用猪粪效果最显著(P<0.05),降幅为19.10%.(4)施用猪粪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及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P<0.05).[结论] 猪粪配施化肥可有效提高侵蚀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当猪粪施用量为15 t·hm−2时,可显著提高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集合平均直径,团聚体稳定性最强,有效降低了团聚体破坏率;当猪粪施用量为30 t·hm−2时,非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含量及水稳性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

    猪粪土壤侵蚀林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水中磺胺类抗生素的吸附性能

    赵涛余伟达丘锦荣王秀娟...
    110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水中磺胺类抗生素的吸附效果,为废水中磺胺类抗生素污染物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使用玉米秸秆制成生物炭,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灰分测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生物炭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分析,研究生物炭不同添加量、抗生素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时间、pH值和不同吸附温度下,玉米秸秆生物炭对磺胺嘧啶(SDZ)和磺胺氯哒嗪(SCP)的吸附效果,并开展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研究.[结果]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磺胺类抗生素的吸附效果受生物炭添加量、吸附时间、磺胺类抗生素初始浓度、吸附温度和溶液pH值的影响较为显著,在吸附温度25 ℃、pH为5、吸附时间4 h、初始质量浓度10 mg·L−1的条件下,玉米秸秆生物炭对SDZ的去除率可达到94.57 %(生物炭添加量8 g·L−1),对SCP的去除率可达到98.12%(生物炭添加量5 g·L−1).玉米秸秆生物炭对磺胺类抗生素的吸附动力学更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则符合Freundlich方程.吸附过程主要受到快速反应控制,而在循环吸附3次后对SDZ和SCP仍能达到40 %以上的去除率,表明玉米秸秆生物炭具有可重复使用性.[结论]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于磺胺类抗生素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和易获取的优点,可被用作优良的吸附材料,能有效处理水环境中的磺胺类抗生素污染.

    玉米秸秆生物炭磺胺类抗生素吸附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番茄自然发酵过程中的真菌多样性

    秦宇蒙周笑犁管庆林刘云寒...
    1110-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番茄自然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变化规律,为番茄精深加工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番茄不同发酵阶段的真菌组成及其多样性,并检测其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结果] 番茄发酵过程中共得到705309条有效序列,有11个门,31个属;番茄自然发酵后,真菌群落具有较高的丰富度;其优势真菌门类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在属水平上,青霉属(Penicillium)为发酵初期的优势真菌,随后轮枝菌属(Verticillium)成为发酵中期的优势真菌,最后演替为孢汉逊酵母属(Hanseniaspora),说明番茄在自然发酵过程中的优势真菌存在一定差异;并且,pH值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逐渐降低,酒精度以及番茄红素的含量变化趋势相近,呈波动变化.[结论] 在番茄自然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酵母菌属逐步成为优势真菌,同时发酵体系的可溶性固形物逐渐减少,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有机酸使pH逐渐下降,酒精度和番茄红素呈波动变化,这为番茄酵素发酵过程中菌群的调控提供方向.

    番茄自然发酵高通量测序真菌多样性酵母菌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