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自噬信号通路探讨减重平板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30只10周龄SPF级雌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运动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运动组均采用Allen's法制作T10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进行假手术.3组均于SCI造模前3 d进行预适应运动训练,以适应跑台环境.运动组于造模后第8天进行减重平板训练,减重为大鼠体质量的20%~40%,跑台速度6 m/min,20 min/次,2次/d,持续训练3周;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造模后均自由活动,不进行减重平板训练.分别在造模后第1、7、14、21、28天采用脊髓损伤行为学(BBB)评分法评估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于干预结束后(SCI后第28天)采用步态分析处理系统评估大鼠的步态参数(足印面积、步幅长度、触地强度、摆动速度和运动速度);采用尼氏染色法观察脊髓神经元形态及数目;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p-AMPK、t-AMPK、LC3、p6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① BBB评分: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运动组造模后第1、7、14、21、28天BBB评分明显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同一时间点比较,运动组造模后14、21、28天BBB评分明显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运动组内不同时间点BBB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步态参数: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足印面积、触地强度、摆动速度、步幅长度和运动速度均明显更低,运动组足印面积明显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运动组第28天足印面积、触地强度、摆动速度、步幅长度和运动速度均明显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脊髓前角神经元形态及数目: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脊髓前角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P<0.05),可见细胞核固缩.与模型组比较,运动组脊髓前角可见较为清晰的尼氏体,细胞核固缩程度降低,脊髓前角神经元存活数目增加(P<0.05).④ p-AMPK、t-AMPK、LC3、p62蛋白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C3 Ⅱ/LC3 Ⅰ明显降低,p62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运动组LC3 Ⅱ/LC3 Ⅰ、p-AMPK/t-AMPK明显升高,p62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重平板训练可改善SCI大鼠神经功能和后肢运动功能,这可能与激活脊髓AMPK-自噬信号通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