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粉煤灰综合利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粉煤灰综合利用
粉煤灰综合利用

王长荣

双月刊

1005-8249

fmhzhly@163.com

0311-86692425

050011

石家庄市东大街46号(河北省图书馆内)

粉煤灰综合利用/Journal Fly Ash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集中深入研究粉煤灰及其它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的科技期刊,主要内容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面向电力、建工、建材、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农业、化工、大专院校、个体企业等报道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介绍国内外理论研究新成果和先进经验。由十多个专题栏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面向生产、面向企业,为企业排优解难,实用性强、信息量大,深受读者喜爱。有二十多所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的三十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编委会,保证杂志质量和不断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天然-人工混合骨料砂浆棒的碱-硅酸反应研究

    祁义卿钱文勋白银张丰...
    1-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混凝土中粗细骨料搭配比例对碱活性粗骨料碱-硅酸反应(ASR)的影响,根据工程中混凝土常见的粗细骨料比例设计了四种混合骨料比例,使用与粗骨料同源的细骨料替代粗骨料,采用砂浆棒快速法(AMBT)对四种不同比例混合骨料的碱活性进行评价;探究单掺 25%粉煤灰、复掺 25%粉煤灰和 5%硅灰对混合骨料碱-硅酸反应的抑制效果,并对反应产物进行XRD分析.结果表明:四种不同比例的混合骨料仍具有潜在碱活性且不存在明显的"最劣比"现象;砂浆棒试件中掺加粉煤灰与硅灰后,碱活性骨料比例较低的混合骨料所受到的ASR膨胀抑制效果更明显;粉煤灰与硅灰主要通过减少水泥水化产物中的CH,增加C-S-H以及改性C-S-H以增强其结合碱离子的能力来减弱ASR.

    碱-硅反应碱活性抑制砂浆棒快速法粉煤灰硅灰

    矽卡岩型尾矿机制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于海洋钱宏德刘东基张艳佳...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涞源地区矽卡岩尾矿废石制备机制砂,分析其母岩的岩相和矿物组成,测定机制砂石粉的主要成分.对比石灰岩机制砂,研究了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石粉含量对C30、C50 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片状颗粒和石粉含量的提高均会使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强度降低;相比于石灰岩机制砂,当片状颗粒相同时,矽卡岩机制砂混凝土强度更高;石粉含量小于 8%时,矽卡岩机制砂混凝土的强度较高;对于C30 矽卡岩机制砂混凝土,片状颗粒含量的提高会使混凝土的耐久性变差,但一定量的石粉对抗渗、抗冻以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矽卡岩机制砂片状颗粒石粉含量混凝土性能

    改性橡胶透水混凝土老化寿命精准预测模型构建

    谢李严超群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改性橡胶透水混凝土老化寿命预测效果,构建改性橡胶透水混凝土老化寿命精准预测模型,制备不同改性剂含量的橡胶混凝土试件,并进行老化温度循环实验.引入威布尔分布,建立混凝土的密度函数与分布函数,并构建改性橡胶透水混凝土修正Coffin-Manson老化寿命模型,实现改性橡胶透水混凝土寿命预测.结果表明:不含改性剂混凝土的质量损失最大,而改性橡胶透水混凝土可以保持较高的有效孔隙率与相对动弹模量.通过该模型预测可知,不含改性剂的混凝土老化寿命更短,而 4%改性剂的试件在冻融循环 2267.2次后失效,即该试件的老化寿命为 2267.2,其老化寿命最高,且该预测模型的预测可靠度高于 0.8,可以精准预测老化寿命.

    改性橡胶透水混凝土老化寿命精准预测威布尔分布模型构建

    矿物掺合料对高强机制砂混凝土早期收缩开裂性能的影响

    卢玲霞
    17-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低水胶比高强机制砂泵送混凝土早期收缩开裂严重易造成建筑物耐久性急剧衰退的问题,通过试验研究粉煤灰、矿粉、硅灰在单掺、双掺和三掺时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早期收缩和开裂性能的影响规律,以低场核磁共振仪(NMR)通过孔结构对早期收缩开裂性能的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粉煤灰和矿粉的掺入提高了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但硅灰的掺入降低了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矿物掺合料的掺入对混凝土早期强度影响较大,随着养护龄期的延长,后期强度随着水化程度的增加有所升高;粉煤灰、矿粉、硅灰三掺时,高强机制砂混凝土具有最小的早期收缩率和开裂面积;掺入矿物掺合料使混凝土内部孔隙率减小,混凝土内部致密度提高,减小了早期收缩开裂.

    混凝土矿物掺合料机制砂力学性能早期收缩早期开裂

    粉煤灰品质和掺量对公路工程用纤维混凝土综合性能的影响

    甄景新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公路工程用纤维混凝土的综合性能,降低施工成本,以不同品质的粉煤灰为研究对象,通过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以及抗冻性能试验,探究了不同品质和掺量粉煤灰对纤维混凝土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 5%~20%不同品质的粉煤灰后,纤维混凝土工作性能均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改善;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大,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电通量逐渐减小,冻融循环 200次后的质量损失率先减小后增大,相对动弹性模量先增大后减小;粉煤灰的掺入能够有效提高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抗冻性能,当粉煤灰掺量为 15%时,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抗冻性能达到最佳;Ⅰ级粉煤灰对纤维混凝土综合性能的改善效果略优于Ⅱ级粉煤灰,但综合考虑施工质量及成本等因素,可以考虑采用Ⅱ级粉煤灰代替Ⅰ级粉煤灰.

    粉煤灰纤维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抗冻性能

    复合阻燃剂对OGFC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王铭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极限氧指数评价 3 种复合阻燃剂改性沥青的阻燃性能,借助室内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劈裂疲劳试验研究了3 种复合阻燃剂对OGFC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及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阻燃体系阻燃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无机系阻燃剂,且HL+APP 复配的无机膨胀型阻燃体系效果最佳;在保证阻燃性能的同时,3 种复配阻燃体系下混合料的路用耐久性能无负面影响,高温性能、水稳定性和疲劳性能有一定提升,低温性能稍有下降.

    阻燃剂OGFC阻燃性能路用性能疲劳性能

    水位下降对堤防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李鸿娟徐啸川
    31-3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水位下降速度对堤防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选取松花江某段堤防断面作为模型试验设计断面,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利用地形自动测量系统和高精度传感器对不同水位下降速度下堤防边坡的位移、孔隙水压力和土压力进行监测,同时利用Geo-Studio软件对不同水位下降速度条件下的堤防边坡浸润线与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堤防内部的土水总应力与孔隙水压力均随水位的下降而下降,下降速度随着水位下降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且靠近上游坡面处的下降幅度大于坡体内部,有效应力呈上升趋势,当水位下降至坡底后,土水总应力与孔隙水压力的下降速度开始逐渐减小;堤防迎水坡发生最大沉降的位置主要集中水位与边坡交界附近,在边坡中部位置出现了较大的拱起位移,且随水位下降速度增大,边坡最大沉降和最大拱起位移均呈现增大的趋势;堤防边坡的稳定性系数随水位下降先快速下降,稳定性系数的下降速度随水位下降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水位下降至坡脚后,边坡稳定性系数逐渐增大,然后趋于不变,不同水位下降速度工况下边坡最终达到的稳定性系数基本一致.

    堤防边坡水位下降速度模型试验数值模拟边坡稳定性

    不同浸润时间下煤岩蠕变力学模型研究

    张智敏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煤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浸润时间下的单轴压缩蠕变试验.试验表明:煤岩在轴向应力加载瞬间,产生瞬时弹性应变,接着出现衰减、稳定蠕变,当加载应力高于长期强度时,表现出加速蠕变行为;通过等时应力-应变曲线求拐点的方式,确定煤岩长期强度,随着浸润时间的增长而递减.基于煤岩蠕变的黏弹塑性,确定基础蠕变模型,利用考虑损伤的Hooke体描述煤岩瞬时弹性应变,分数阶黏滞体表征黏弹性应变,分数阶黏塑性体反映黏塑性应变,构建一个新的改进后的煤岩蠕变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改进后模型对煤岩蠕变曲线具有良好模拟效果,能较为准确反映煤岩在不同浸润时间下的蠕变力学行为.

    浸润时间煤岩加速蠕变长期强度模型

    煤矿充填开采下顶板沉降研究

    高雁宁王晓磊刘历波韩现刚...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充填采矿可以有效控制岩层移动、抑制地表沉陷、减轻地质灾害,并且能够处理或利用一定的固体废弃物,有效改善矿山上覆岩层的力学环境,减轻顶板压力.以平凉某煤矿为工程背景,研究煤矿充填开采条件下坚硬顶板沉降变形情况,构建了顶板力学模型,对于初期来压采用四边固支的边界条件,利用变分法中伽辽金变形方程求选用不同挠度表达式的解;另对周期来压选用三边固支一边自由的边界条件,采用变分法中里兹变形方程进行求解,得出充填后顶板挠度显著减小,初期来压时减小 38.74%,周期来压时减小 66.84%.并得到充填开采顶板沉降变形规律,随着充填体弹性模量k值增大,顶板下沉位移显著减小.

    顶板力学模型矩形弹性薄板充填开采顶板沉降变分法

    深浅式渐变间距地铁隧道双基坑变形特征研究

    张发财邵双卢军赵凯...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相邻地铁基坑开挖的变形特征,以北京地铁 3 号线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利用Rocscience phase2有限元软件对基坑开挖及支护过程进行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开挖过程中不同基坑间距对地连墙水平位移、坑外及坑间地表沉降、坑底隆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连墙水平位移近似为"凸肚"形和"弓"字形,随着基坑间距的增大,相邻基坑外侧地连墙水平位移逐渐减小,内侧地连墙水平位移逐渐增大;地表沉降整体呈"凹槽"形,坑间地表沉降值随基坑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受相邻基坑开挖叠加效应的影响,坑间地表最大沉降值约为两侧的 1.2~1.5 倍;坑底隆起表现为中间大、两边小的"帽"形,且受基坑间距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邻基坑基坑间距变形特性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