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粉煤灰综合利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粉煤灰综合利用
粉煤灰综合利用

王长荣

双月刊

1005-8249

fmhzhly@163.com

0311-86692425

050011

石家庄市东大街46号(河北省图书馆内)

粉煤灰综合利用/Journal Fly Ash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集中深入研究粉煤灰及其它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的科技期刊,主要内容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面向电力、建工、建材、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农业、化工、大专院校、个体企业等报道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介绍国内外理论研究新成果和先进经验。由十多个专题栏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面向生产、面向企业,为企业排优解难,实用性强、信息量大,深受读者喜爱。有二十多所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的三十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编委会,保证杂志质量和不断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平泥砂互层围岩隧道受力特性及稳定性分析

    刘立宏
    58-6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平层岩结构特殊,分布广泛,施工中极易发生离层、掉块等工程事故,分析互层状水平层岩隧道的受力特性和稳定性对于隧道设计和施工意义重大.从水平层岩的结构特点出发,对拱顶的离层及塌落拱的形成进行理论分析,建立简化的梁模型和薄板模型,对水平互层围岩隧道受力特性和稳定性进行系统性对比分析,推导出了水平层岩可承受的最大正应力、最大剪应力和最大变形值表达式,较好的解释了拱顶水平层岩受力后的变形以及破坏过程.模型计算与现场实测、数值模拟结果,在量级与趋势上基本一致,显示出及时支护、控制拱部变形的重要性.

    公路隧道水平层状围岩受力特性稳定性分析

    矩形顶管隧道邻近刚性管线施工安全距离研究

    丁启峰李文江孙源李乾...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顶管隧道邻近刚性管线施工安全距离问题,借助有限差分程序和梁—弹簧模型,采用两阶段法,对净空 2.6 m×2.4 m 矩形顶管电缆隧道在软黏土地层施工时土体变位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顶管平行下穿地下刚性管线时管—隧净距、管材和管径对刚性管线最大拉应力的影响,并根据服务年限对管线强度控制标准进行了修正,确定顶管下穿管线的安全施工距离.结果表明:管线最大变形曲率与最大拉应力随着顶管与管线间距的增大呈指数性衰减;同种材质下,管线管径越大,施工扰动导致的最大拉应力越大;管—隧净距及管线管径一定时,钢管的最大拉应力最大,球磨铸铁管其次,灰口铸铁管最小.

    矩形顶管刚性管线平行下穿两阶段法变形特征安全距离

    基于GM(1,1)模型的地铁基坑变形预测研究

    苟胜荣张文学白立东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深大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周围土体会受到扰动,势必会影响到基坑、基坑周围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稳定与安全.为解决基坑开挖过程中变形监测周期过长而无法长期监测以及监测数据误差等问题,以某工程实例为依据,对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变形进行监测,以地表沉降监测数据为基础数据建立GM(1,1)预测模型,进行基坑后期沉降变形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结果能较好的反映基坑的沉降变形情况,预测精度能满足工程需要,预测结果相对于实际观测值表现出超前现象,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灰色理论深基坑变形预测GM(1,1)模型

    基于渗流应力耦合模型的深基坑支护稳定性数值模拟

    钱源兵刘亮
    75-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开挖深度及支护参数对建筑深基坑支护稳定性的影响,以某建筑为研究对象,该建筑采用双排桩加 3 排预应力锚索复合支护结构.基于地质条件,构建了渗流应力耦合的有限元模型.利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不同开挖深度及支护参数下的基坑支护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弯矩逐渐增大,稳定性降低但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增加支护桩的嵌固深度和桩径均可有效减小水平位移和弯矩,该工程的最佳嵌固深度为 10m,最佳桩径为 1.1m,控制排距不超过 4.0m.

    渗流应力耦合模型深基坑支护稳定性

    排桩基坑施工对暗挖电缆隧道的扰动影响研究

    张凯翾周成龙杜少华李文江...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三维有限差分仿真计算,分析了排桩基坑水平变形与地表沉降、邻近电缆隧道的变形和受力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坑隧间距对电缆隧道的变形及安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后有隧道一侧地表沉降小于无隧道一侧;电缆隧道结构的纵向受力是影响结构安全的主要因素,纵向拉应力最大位置位于远离基坑侧墙脚;坑隧间距与电缆隧道安全系数呈非线性递增关系.

    排桩基坑暗挖电缆隧道数值模拟力学效应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浅埋偏压隧道——边坡联合地层稳定性研究

    陈家征李忠袁文佳
    87-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当浅埋偏压段的隧道与软弱夹层相交时,边坡与隧道联合地层稳定性安全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FLAC 3D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在基于抗剪强度折减法的理论基础下,将抗拉强度进行折减,即抗拉剪强度同步折减法,采用该理论对不同软弱夹层倾角和不同软弱夹层与隧道的相对位置下进行模拟,分析边坡与隧道联合地层的安全系数变化规律和塑性区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地层的失稳形式主要分为受隧道稳定性控制和受隧道稳定性和边坡稳定性共同控制两种.且在考虑抗拉剪强度同步折减下,由隧道底部产生的剪切屈服区和地表顶部的张拉屈服区发生贯通相连,边坡逐渐失稳滑移.修正后的M-C准则因考虑了抗拉强度的折减,更符合岩土体破坏类型,结果较M-C准则更为准确.

    浅埋偏压抗拉强度强度折减法稳定性安全系数

    复杂地质条件下基坑支护设计及其变形控制效果研究

    祁润平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保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基坑安全施工,结合基坑勘察成果开展其支护措施设计,通过变形预测等手段评价支护措施的变形控制效果.以某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基坑支护进行分区设计,即Ⅰ区段支护措施设计为"锚索+双排支护桩",Ⅱ区段支护措施设计为"土钉墙+放坡",Ⅲ区段支护措施设计为"锚索+单排支护桩",并经配筋计算、稳定性计算,支护措施均满足要求;在基坑变形控制效果评价结果中,现阶段的变形值为 12.93~28.1mm,后续预测阶段的变形值为 24.94~28.52mm,均在变形控制范围内,说明基坑支护措施是合理有效的.

    基坑支护设计地质条件变形预测

    隧道下穿建筑物施工变形预测算法

    史俊沛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隧道下穿建筑物施工过程较为复杂,传统的建筑物施工变形预警系统大多基于二维的地理信息系统,往往具有可视化能力弱,模型预测准确度可靠差等缺点,提出基于改进BIM的隧道下穿建筑物施工变形预测算法.通过分析施工过程中建筑物产生的沉降变形,获取建筑施工节点变形向量,构建三维地质BIM模型,将建筑物节点变形向量输入至三维地质BIM模型中,通过在三维BIM地质模型上叠加动态的体元栅格三维空间场数据,不仅实现了数据的升维表达,同时也解决了传统静态BIM地质模型实时性和协同性表达弱的缺点,完成隧道下穿建筑物施工变形的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准确预测隧道下穿建筑物墙体的挠曲变形,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改进BIM模型隧道下穿建筑物变形预测

    混凝土连续桥梁填石路基周围土体沉降控制方法

    罗实孟祥靖杨雷
    103-10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避免桥梁路基沉降导致交通安全隐患,研究混凝土连续桥梁填石路基周围土体沉降控制方法.通过填石路基周围土体应力变化选取适宜填石材料,采用振动压实法压实土体及石料,控制混凝土连续桥梁填石路基周围土体沉降.结果表明:在同等压力作用下,粒径较小的填石材料对填石路基周围土体进行压实效果较好;填石路基周围土体坡率为 1 ∶ 1.8 时,土体稳定系数最高;通过压实填石路基周围土体方法控制沉降,孔隙率及沉降率均符合路基设计规范压实标准;工程结束后一年内填石路基周围土体沉降值较低.

    混凝土连续桥梁填石路基周围土体沉降控制振压实法

    酸雨环境混凝土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模型研究

    何叶马江萍刘清颖杨锦...
    107-110,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总结酸雨侵蚀混凝土材料的相关试验研究成果,考虑了混凝土损伤和钢筋的锈蚀,提出混凝土受弯构件在受酸雨侵蚀下的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与试验对比.结果表明:提出受酸雨侵蚀的混凝土受弯构件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吻合性较好,可为西南酸雨地区腐蚀结构的防护提供指导.

    酸雨侵蚀中性化深度服役龄期受弯承载力计算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