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粉煤灰综合利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粉煤灰综合利用
粉煤灰综合利用

王长荣

双月刊

1005-8249

fmhzhly@163.com

0311-86692425

050011

石家庄市东大街46号(河北省图书馆内)

粉煤灰综合利用/Journal Fly Ash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集中深入研究粉煤灰及其它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的科技期刊,主要内容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面向电力、建工、建材、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农业、化工、大专院校、个体企业等报道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介绍国内外理论研究新成果和先进经验。由十多个专题栏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面向生产、面向企业,为企业排优解难,实用性强、信息量大,深受读者喜爱。有二十多所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的三十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编委会,保证杂志质量和不断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流域砂土液化判别模型及应用

    仪晓立王振军侯向阳惠冰...
    50-53,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砂土液化导致地基承载力下降,合理判别砂土液化程度对防治地基下沉等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借鉴机器学习方法,选取 30 组砂土液化数据样本,建立粒子群算法改进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砂土液化判别模型,并与SVM砂土液化判别模型和BP砂土液化判别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LSSVM模型通过PSO算法优化后确定正则化参数为323.125247535、核参数为1.0150532465.对于15 组训练样本,PSO-LSSVM砂土液化判别模型和SVM砂土液化判别模型回判准确率为100%,BP砂土液化判别模型回判准确率为93.3%;对于 5组测试样本,PSO-LSSVM砂土液化判别模型预测准确率为100%,而SVM砂土液化判别模型和BP砂土液化判别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0%;在黄河流域砂土液化预测中,PSO-LSSVM砂土液化判别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可指导工程技术人员预测砂土状态制定防治措施.

    粒子群算法支持向量机砂土液化判别预测

    变坡面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陈家征李忠韩炀袁文佳...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在考虑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作用下对变坡面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的影响,本文利用极限平衡法来求解变坡面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深、浅埋侧侧压力系数、围岩拱顶垂直压力和围岩两侧水平压力,推导出考虑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围岩压力计算方法,通过简单算例与已有规范公式和既有文献进行对比,验证本文公式的合理性,并探讨了深埋侧隧道水平侧压力系数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平侧压力系数随坡角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随夹角的增加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随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随埋深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考虑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作用下,本文公式有利于考虑降雨等环境因素引起的岩土体力学参数的变化带来的对围岩不利影响,可为类似变坡面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结构设计和支护参数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小净距隧道浅埋偏压变坡面黏聚力内摩擦角围岩压力

    管幕-箱涵顶进对地表变形的影响分析

    袁齐虎张坤勇张兴其张梦...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交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大断面浅埋式立交通道已日益增多,采用管幕箱涵法施工有着独特的优势.以某管幕箱涵工程为背景,基于顶推力计算结果,选取关键监测断面,针对关键施工节点,建立有限元模型,对现有顶进方案进行模拟,分析管幕箱涵顶进引起的地表沉降变形.对修正剑桥模型中离散较大的参数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得到对土体变形影响较大的参数作为待反演参数.设计 25 组正交试验土体参数,并代入二维模型进行计算,构建训练数据.根据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利用ISSA-ELM网络模型反演得到五个工况下的土体参数,并代入有限元模型中进行重新计算,实现对后续工况的变形预测.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符合工程实际规律,对类似工程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基于智能算法提出参数反演和变形预测方法得到的沉降最大值和最大值所处位置均比初始参数值结果更接近监测值,说明进行参数反演具有实际意义和使用价值.

    管幕箱涵顶推力有限元敏感性分析变形预测

    邯郸富水地层深基坑支护优化和应用研究

    梁晟王晓磊曹妮娜张建英...
    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北省邯郸市地处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在城市建设中基坑支护设计既要保证工程的安全性还要兼顾一定的经济性.以邯郸市赵王大街地下综合管廊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利用Midas-GTS软件对基坑降水开挖进行了全过程的数值模拟,在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后,分别分析支护桩的插入比、内支撑预应力和止水帷幕对基坑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支护桩的嵌固深度减小会导致桩前、后土压力差值增大,造成基坑失稳破坏;内支撑的预应力值在200 kN时,可以有效控制基坑变形;止水帷幕的增设可以延长渗流路径,减缓渗流速度,对抑制基坑变形有积极作用.

    基坑开挖数值模拟基坑变形富水地层

    桩端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承载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吴冬健叶若豪张浩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钻孔灌注桩为研究桩端后注浆承载特性及影响因素,依托某钻孔灌注桩桥梁基础工程,通过现场单桩静载荷试验分析了桩的沉降特性以及轴力和侧摩阻力分布规律,并基于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不同注浆量和注浆体强度对桩端后注浆灌注桩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桩轴力随深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随着施加荷载的逐渐增大,桩端荷载承担比例不断增大;桩侧摩阻力大致呈现"R"型分布,试桩下半部分的侧摩阻力明显增大,桩端后注浆工艺在桩端附近产生了侧阻强化效应;随着桩端扩大头半径和弹性模量的增大,桩的承载力和承载力提高比均不断增大,当桩端扩大头半径小于1m或桩端扩大头弹性模量小于2000 MPa时,承载力提高比增幅较大;随着桩长的增大,普通灌注桩和桩端后注浆灌注桩的承载力和沉降值均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且桩长越短,后压浆工艺对灌注桩承载力的提高比例越大.

    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承载力数值模拟

    基覆型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与破坏模式研究

    马万荣刘渊刘祥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基覆型边坡的动力响应特性、破坏模式以及基覆界面倾角的影响,以西南山区某基覆型边坡为原型,利用FLAC 3D软件模拟基覆型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过程,分析不同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动力响应及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变基覆界面的上、下界面倾角,分析基覆界面倾角对动力响应特性及破坏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覆型边坡的PGA放大系数沿坡表方向随高程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坡体内部的动力响应呈现明显的高程效应和趋表效应规律,且随着输入PGA增大而减小;在地震作用下边坡沿上覆土体内部形成的潜在滑动面发生剪切破坏,加载PGA=0.6g的EL波和Kobe波时,坡表的最大位移分别为 228.1 cm和446.2 cm,加载Kobe波时模型的加速度响应与位移响应均要比加载EL波时更激烈;基覆界面倾角对动力响应特性及破坏模式有着显著影响,当上界面倾角增大时,坡表处动力响应程度有所增强,而下界面倾角增大时,坡表处动力响应程度有一定减弱,边坡破坏模式随着上下界面倾角差值增大由整体滑移破坏逐渐转变为局部滑移破坏,上下界面倾角差值越大,边坡稳定性越高.

    基覆型边坡地震作用数值计算动力响应破坏模式界面倾角

    渑池县地质灾害敏感因子分析及易发性评价

    杨智强魏中凯李锐鹏
    86-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评价不同孕灾因子对地质灾害发育的敏感性及易发性,以渑池县为实例背景,开展了地质灾害孕灾条件分析,通过确定系数法、信息量模型分别评价孕灾因子对地质灾害的敏感性及易发性.结果表明:县域内的孕灾因子相对较多,主要包括地貌因子、高程因子、坡度因子、地质构造因子及地层岩性因子;在敏感性分析方面,5 类孕灾因子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敏感性由高向低顺序为:高程因子>坡度因子>地质构造因子>地貌因子>地层岩性因子;在易发性分析方面,高易发区的分布面积比例为 17.66%,中易发区的分布面积比例为30.53%,低易发区的分布面积比例为28.52%,非易发区的分布面积比例为 23.29%.通过研究,可为该县灾害防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孕灾因子确定系数法信息量模型敏感性易发性

    变质岩类顺层边坡破裂迹象及边坡开挖失稳范围研究

    刘健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变质岩类顺层边坡的失稳模式及失稳范围研究,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有重要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以某工业园区石化场地拟开挖的变质岩类顺层边坡为研究对象,对试验段边坡地质环境、岩土特征进行调查,建立边坡开挖失稳室内相似试验模型,获得边坡失稳破裂迹象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以硬性结构面为主的边坡,节理发育可见迹长3.0~7.0 m居多,多呈张开状态;边坡变形破坏模式为坡面侵蚀冲刷和滑移-拉裂,其中,滑移-拉裂破坏是此类边坡失稳破坏的典型且主要模式;当边坡以缓倾角(30°)开挖边时,在3~5 级边坡失稳范围较大,其裂缝张开宽度及向坡体内部延伸深度均较大,有多级失稳风险.研究成果可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边坡稳定性及失稳范围预测评价方法提供有益支撑.

    变质岩顺层边坡破裂迹象边坡开挖失稳范围

    高填方夯实地基处理技术研究及变形分析

    聂浩帆熊斌周俊刘简...
    97-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填方地基受原始地基、填料、填筑施工工艺等影响,容易出现地基承载力不足、地基变形不收敛等情况,工后地基沉降计算亦缺乏完美的计算模型.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对高填方地基原始地基处理、填料控制、填筑的施工工艺进行分析研究,采用经验公式、数值模拟等手段对高填方工程沉降量进行计算,并与工后沉降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对高填方地基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为类似项目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高填方地基原始地基处理填料控制填筑施工工艺沉降计算

    基于AP法的整体幕墙钢龙骨转接件敏感性分析

    陈逵王国林张振浩
    1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既有幕墙结构检测对于钢龙骨转接件节点位置的选择各个规范并未作出明确的要求,考虑到钢龙骨整体结构冗余度较高,各个转接件节点的重要性也不尽相同.为了对幕墙钢龙骨转接件进行高效、快速检测需要合理选择转接件节点的检测位置,采用变换荷载路径法(AP法)计算四个典型钢龙骨转接件的重要性系数、区域重要性系数及区域范围转接件失效后的频率.结果表明:整体幕墙转接件重要性系数平均值比值随着转接件高度的增加而增大;最外侧转接件重要性系数随着转接件高度位置与幕墙整体宽度比值的增大逐渐增大;随着幕墙整体高度增大外侧转接件重要性系数逐渐减小;幕墙外侧区域重要性系数大于内侧区域重要性系数,通过等效应力与改进的模态灵敏度两种响应获得的区域重要性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幕墙结构变换荷载路径法(AP法)等效应力灵敏度重要性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