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妇女研究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妇女研究论丛
妇女研究论丛

谭琳

双月刊

1004-2563

17656@263.net;luncong@wsic.ac.cn

010-65103472

100730

北京灯市口大街50号

妇女研究论丛/Journal Collection of Women's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92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是妇女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刊物,成为妇女学苑的一个不可多得至诚好友。在《论丛》创刊之际,陈慕华和雷洁琼同志为本刊欣然题词:“妇女事业的进步需要科学理论做指导”,“研究妇女理论,推进妇女运动”。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运用多科的知识和方法,多层次、多角度探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妇女解放和发展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推进妇女事业的发展。它一贯奉行“双百方针”,提倡解放思想,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与探索。在林林总总的妇女性刊物之中,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学术底蕴吸引一大批关心妇女发展、热衷于性别平等的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以及国外学者。《论丛》是应妇女事业发展之需和妇女理论研究发展的呼唤而面世的。它走出的每一步都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每一个妇女运动中的重大事业和每一个时期妇女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都会《论丛》中有所反映。它反映现实,但不句泥于现实,理论上的前瞻性也是一贯的追求。通过对国内外富有创造性的学术观点的推介,《论丛》已被置于妇女研究的前沿地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婚姻法"特殊性"三题

    贺剑
    1-6页

    财产法与家庭法的区分——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二)(征求意见稿)》

    朱虎
    7-12页

    书讯

    12,17页

    离婚时房产与股权的归属及分割——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二)(征求意见稿)》

    汪洋
    13-17页

    离婚经济补偿的功能定位与体系协调

    刘征峰
    18-23页

    中国"性"研究:学科脉络与跨界对话

    黄盈盈
    2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学术与对话"的立意出发,首先对常见的"性学"进行拆解,概述了(广义)西方性学从sexology到sexuality的学术脉络与范式转变,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性/别"理论及其语境;接着以此为参照,对带着浓淡不一"中西"交流痕迹的20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两个社会时点的中国"性"研究进行了阶段性梳理.从动态与联系的视角出发,兼顾时代与研究范式的交叠与变化,初步勾勒了改革开放40多年间中国性研究的总体性状况:(1)20世纪80年代第二波性学热的兴起;(2)20世纪90年代以来性的历史文化、社会调查研究与"性革命"论述的流行;(3)2000-2015年艾滋病防治带来的契机与挑战;(4)21世纪以来建构论与"本土"话语的加强;(5)最近十余年"性研究"情境的转变及"性—性别"对话语境的凸显.希望通过学术脉络的梳理,丰富对于性研究内部范式的复杂化认识,并在跨界的多主体对话之中更好地看到当下的"中国(大陆)性研究"与西方性学脉络、中国台湾地区性/别论述的联系与差异,包括扎根于中国现实的时代特点与话语变迁;最终,朝向以促进社会团结、良善生活与人际关系为导向的学术研究与跨界对话.

    西方性学性/别中国性研究研究范式对话

    性别结构下的"边界协商":家政女工的"生产—再生产"安排研究

    苏熠慧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对北京和上海两地48名家政女工的深度访谈,分析了户籍制度和市场双重影响下家政女工的"边界协商",即在结构限制下形成的"生产—再生产"安排.本文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和市场是以家庭为中介来影响家政女工个体的"生产—再生产"安排.城乡二元结构对女工家庭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程度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与再生产拆分"情况;而市场对女工家庭不同程度的影响,则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家庭再生产商品化"情况.在不同"生产与再生产拆分"程度和不同"家庭再生产商品化"程度的交织中,家政女工形成了四种类型的"生产—再生产"形态,分别为"生产从属于再生产"、"生产中心、再生产剥离"、"生产与再生产轮换"和"再生产从属于生产".

    生产与再生产家政女工商品化

    "结构—行动"视角下的赋权与倡导:一个面向基层流动妇女的应用戏剧实践变迁研究

    陈伟杰周彦志
    5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社会工作实践工具的应用戏剧具有赋权与倡导双重功能,但不同应用戏剧形式的功能差异以及赋权—倡导关系问题并未受到足够关注.本文以北京M社工机构近十余年中引入应用戏剧方法服务于基层流动妇女的经历为例,在"结构—行动"视角下关注M机构由社区剧场转向游戏剧场的实践策略和结果.不同的应用戏剧有不同的内在赋权—倡导关系结构,同时,M机构作为基层民间组织也受到物质结构条件的掣肘.受这些内外结构条件的影响,在M机构开展的社区剧场中,赋权与倡导目标存在紧张关系从而无法得到兼顾,直接赋权的目标实现部分受阻;而对戏剧舞台效果的追求帮助社区剧场产生了较好的倡导致变性,但覆盖性和持久性存在不足.在社区剧场转向游戏剧场后,直接赋权转化为间接赋权,赋权与倡导的张力得以消解,但也因此无法获得直接赋权的收益;不过游戏剧场保持了较好的倡导致变性,并且在倡导的覆盖性和持久性上展现了优势.这些发现彰显了引介应用戏剧时结构洞察与策略选择的重要性.

    基层流动妇女应用戏剧赋权倡导

    南丁格尔在近代中国:形象及其传衍

    赵婧
    6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丁格尔的故事与形象在晚清传入中国.此后数十年间,大众媒介、医学书籍与纪念仪式等参与形塑了南丁格尔的三种形象,即女性解放的代表、护理专业化的先驱和战争动员的象征,使其在中国广为人知且备受推崇.在传记与电影中,南丁格尔走出家庭服务人群,将护理由卑贱的工作提升为适合女性从事的职业,成为兼具传统女性特质与新女性角色的现代女性典范.线性的护理史书写则强化了其现代护士鼻祖的地位.对她的想象与记忆通过护士节纪念仪式在护士群体与社会层面展开,特别是在战争时期,国共双方皆表示护士与战士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南丁格尔的形象塑造及其传播衍变,既映射了近代中国有关家庭与社会、医学与职业、战争与性别等社会议题,也显现出中西方对于这些议题的认知差异.

    南丁格尔近代中国护理史护士节

    土法纺织何以走上革命前线——边区妇女纺织技术传播研究

    孔煜也王洪喆
    8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1943-1949年晋冀鲁豫太行区的妇女纺织技术实践,从传播机制与实践主体两方面入手,探讨物质生产与革命政治如何在技术实践中发生关联,这种技术实践又为妇女带来怎样的体验.基于对史料的考察,本文认为边区基层干部群众通过模范学习、生产展览、经济计算、民主讨论、组织劳动等技术策略突破了代代相传的技术垄断传统,构建起一种以群众(尤其是妇女)为主体的技术政治.由此,妇女纺织不仅维持了边区军民的基本生计,也为中国基层技术实践积累了有益经验,同时为妇女进入社会性技术劳动领域做出了早期探索.这一案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妇女与技术的总体性窗口——在妇女手中,土法纺织成为制造棉布与解放感的双重技术,将物质生产与革命政治交织成"新社会"的经纬.这次重访将为我们思考技术与性别、生产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提供启示.

    妇女纺织技术传播群众实践边区建设技术与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