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妇女研究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妇女研究论丛
妇女研究论丛

谭琳

双月刊

1004-2563

17656@263.net;luncong@wsic.ac.cn

010-65103472

100730

北京灯市口大街50号

妇女研究论丛/Journal Collection of Women's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92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是妇女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刊物,成为妇女学苑的一个不可多得至诚好友。在《论丛》创刊之际,陈慕华和雷洁琼同志为本刊欣然题词:“妇女事业的进步需要科学理论做指导”,“研究妇女理论,推进妇女运动”。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运用多科的知识和方法,多层次、多角度探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妇女解放和发展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推进妇女事业的发展。它一贯奉行“双百方针”,提倡解放思想,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与探索。在林林总总的妇女性刊物之中,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学术底蕴吸引一大批关心妇女发展、热衷于性别平等的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以及国外学者。《论丛》是应妇女事业发展之需和妇女理论研究发展的呼唤而面世的。它走出的每一步都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每一个妇女运动中的重大事业和每一个时期妇女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都会《论丛》中有所反映。它反映现实,但不句泥于现实,理论上的前瞻性也是一贯的追求。通过对国内外富有创造性的学术观点的推介,《论丛》已被置于妇女研究的前沿地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活的经纬:从中国现当代工业史视角重构社会再生产理论

    董一格
    1-6页

    从"生活"出发:再思集体化时期的"再生产"实践

    宋少鹏
    6-15页

    从家政行业发展浅谈我国市场改革后生产—再生产关系变迁

    肖索未
    16-20页

    社会再生产理论与经验研究结合的两条可能路径

    李洁
    20-25页

    政经视角下分析中国再生产问题的方法初探

    苏熠慧
    26-29页

    家务和收入的双向因果关系:理论争论与实证探索

    许琪张世琦
    3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使用2018年和2020年两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和交叉滞后模型研究了家务和收入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妻子的绝对收入水平越高,家务时间越短,同时妻子的家务时间也对自身的绝对收入水平有负向影响,因此妻子的家务时间和绝对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因果关系.丈夫的家务时间随妻子相对收入的增长呈现出先增多后减少的"倒U形"曲线变化,同时丈夫的家务时间增多有助于增加妻子的绝对收入以及妻子相对丈夫的相对收入,因此丈夫的家务时间与妻子的相对收入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上述结论表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性别不平等存在相互渗透和相互强化的关系,只有从公私两个领域同时发力,才能在劳动力市场和家务分配两个方面建立更加和谐平等的性别关系.

    家务收入双向因果交叉滞后模型

    从"孤老救济"到"孝亲代理":养老机构的角色转型与专业兴起

    吴心越
    4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历时性的维度呈现了当代中国养老机构社会角色与道德形象的变迁.作为国家和集体兴办的社会福利单位,养老机构一度以孤寡老人为主要收容对象,构成了家庭本位伦理秩序下的例外空间.在人口老龄化和照料资源匮乏的背景下,养老机构逐渐面向社会大众提供商品化、专业化的照护服务,成为家庭成员的"孝亲代理".在这一过程中,养老机构不仅重新嵌入家庭秩序和孝道文化,并且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被纳入规范性的制度框架;养老护理员成为国家认可的正式职业,建立起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机构养老愈益获得文化价值上的正当性,为大众提供了新的照护关系图景和老年生活想象.

    养老机构照料劳动孝道专业化

    从家庭"权宜之计"到社区公共关怀:危机情境下上海女性"团长"的社区应对行动研究

    康正煜王楠陆晔
    5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性在突发公共危机情境下展现出社区参与丰富的行动面向,学术层面却缺乏对女性危机应对行动公共价值的探讨与认可.本文以新冠疫情期间上海社区团购女性"团长"这一群体为个案,考察她们应对危机的行动路径与公共意涵.研究发现,城市外部环境和群体内部特征是女性"团长"社区行动的重要基础,"团长"整合了个人及家庭的"自利"需求和对社区的"利他"关怀,借由数字平台、日常家庭与职场经验在社区多重支持下重新激活和连接起社区关系网络,并与正式治理力量协同、以项目制管理的方式实现危机中的社区共建,使得"团购"这一日常商业行为转化为多方参与的社区公共行动.研究进一步讨论了女性社区参与和社区制度建设的能动性与局限性,为女性突破传统性别"成规"、持续参与公共生活并释放公共潜能提供经验参考.

    公共危机社区团购女性"团长"社区参与公共价值

    重审明清时期女性病患的缄默问题:一个情感史的视角

    顾玥
    7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重新考察女性病患在诊疗过程中的缄默行为可以发现,在明清医疗实践中,礼教意识并非刻板的界限.女性病患的声音在医疗场景中的缺失并不意味着她们在现实诊疗活动中的沉默.更重要的是,女性亲属在这一场景中与医者的正常交流揭示了"礼教"与"沉默"之间简单推导关系的矛盾性.女性病患的缄默行为绝非遵从于刻板的规则,而是充满流动性的选择.在此基础上,由于礼教的力量并非人们想象中那么强大,情感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在医疗场景中对女性病患起到规诫作用.女性与欲望之间原本局限于医学理论的关联性,经过历史的重构实现了文化价值的转向.这种解释模式使得女性疾病的身体形成一种隐喻,预示着她们嗜欲的行为,从而令羞耻感得以实现其规诫作用.

    妇女/性别史情感史缄默女性病患情感实践

    女之为医:夏葛医学院与近代中国女医职业的在地化

    黄永远
    8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夏葛医学院作为持续时间最长、培养毕业生最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女子医学校,对于构建近代中国医疗体系的两性平等具有重要的象征和典范意义.夏葛医学院虽是一所教会学校,但它立足岭南地域文化和业医环境,顺应女子教育现实,实行实用性、大众化教育.夏葛医学院培养的更多是擅长妇产科与分娩接生的临床女医,而非医学精英.但正是该校毕业生在地方社会开展的诸如临床实践、助产教育与社会参与等行动,切实推动了西方医学知识和分娩卫生在近代中国的落地以及女医职业社会地位与形象的构建.近代女医职业难以摆脱国族主义和父权制笼罩的社会文化与性别秩序的左右,但夏葛女医所呈现的自我调适与能动性昭示了女之为医的希望与力量所在.

    夏葛医学院女医医学教育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