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妇女研究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妇女研究论丛
妇女研究论丛

谭琳

双月刊

1004-2563

17656@263.net;luncong@wsic.ac.cn

010-65103472

100730

北京灯市口大街50号

妇女研究论丛/Journal Collection of Women's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92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是妇女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刊物,成为妇女学苑的一个不可多得至诚好友。在《论丛》创刊之际,陈慕华和雷洁琼同志为本刊欣然题词:“妇女事业的进步需要科学理论做指导”,“研究妇女理论,推进妇女运动”。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运用多科的知识和方法,多层次、多角度探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妇女解放和发展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推进妇女事业的发展。它一贯奉行“双百方针”,提倡解放思想,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与探索。在林林总总的妇女性刊物之中,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学术底蕴吸引一大批关心妇女发展、热衷于性别平等的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以及国外学者。《论丛》是应妇女事业发展之需和妇女理论研究发展的呼唤而面世的。它走出的每一步都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每一个妇女运动中的重大事业和每一个时期妇女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都会《论丛》中有所反映。它反映现实,但不句泥于现实,理论上的前瞻性也是一贯的追求。通过对国内外富有创造性的学术观点的推介,《论丛》已被置于妇女研究的前沿地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萧红《商市街》中的性别视角与革命叙事

    刘东
    10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讨论性别在萧红的作品《商市街》中扮演何种角色.通过梳理海内外相关研究可见,以性别意识为中心的讨论方式的形成包含了特定的问题意识与历史语境,这种方式在展现性别讨论强度的同时,作家生活经历中的多重强度也变得只能由性别来表述.本文尝试将性别视角重新纳入萧红在国际左翼运动的文学活动中予以考察,《商市街》是探讨这一问题的有益个案.在《商市街》中,萧红以女性主体意识对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化斗争故事进行重述,以回归日常生活的姿态重申国际主义理想,既体现出对关内国族主义氛围的反拨,也塑造了东北作家在上海与革命之间新的关系形态.

    萧红《商市街》女性主义跨域流动东北作家群

    再造"传统":现代中国的母职话语与母亲形象

    姜瑀
    11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日常语境中,怀着无私的爱含辛茹苦地将儿女抚养长大的母亲通常被视为一种传统的形象,然而此种传统母亲形象实际上成形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现代母亲的复杂互动之中.儒家宗法制家族伦理推崇的"父权母亲"以"寡"和"教"为主要特征.晚清以来在科学话语和情感型家庭伦理的主导之下,对儿童抚养和教育以及家务劳动的事必躬亲进入母职范畴,"主妇母亲"成为理想典范.然而,"主妇母亲"与"新女性""新家庭"在事实和叙事层面均构成矛盾,影片《神女》将"新""旧"置于"神女"一身,小说《寒夜》则设置了"新""旧"两位母亲互为映衬.最终怀揣着"爱"又付出"苦"的理想母亲在新旧交织的家庭叙事之中成为"传统"的想象.

    "传统"母职母亲形象科学话语

    事关妇女儿童家庭,二十届三中全会最新部署

    全国妇联女性之声"微信公众号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