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放射学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放射学实践
放射学实践

郭俊渊 胡道予 Paul Gerhardt(德国)

月刊

1000-0313

fsxsj@yahoo.cn,fsxsjzz@163.com

027-83662875

430030

武汉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内

放射学实践/Journal Radiologic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唯一一本与德国合作出版的影像医学专业期刊,主要介绍影像医学的最新进展和成果。该刊始终关注国内外影像医学的新进展、新动态和新技术,全面介绍X线、CT、MRI、介入放射学和放射治疗、核医学等影像医学方面的新知识、新经验,既有理论介绍,又有实践经验交流。内容全面、新颖,刊登的文章均有较强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该刊主要特点:多学科性、信息量大内容新颖、临床实用价值高、刊登及时。是中国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能谱CT肠系膜静脉成像技术优化研究

    崔晓吴岩陆琳沈莎莎...
    767-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能谱CT增强扫描技术的优化方案.方法:前瞻性搜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280例患者,根据扫描方式(常规组与能谱组,各50例)、对比剂注射速率(3.0 mL/s、3.5 mL/s、4.0 mL/s组,各30例)、动脉期后延迟时间(15 s、20 s、25 s组,各30例)将280例患者分为8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为测量每组图像同一层面SMV-CT值、竖脊肌CT值和SD,并分别计算各组图像的CNR.主观评价为2名诊断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对每例受检者的VR、MIP及TSMIP重建图像进行5分评分法.常规组与能谱组图像质量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注射速率组、不同延迟时间组图像质量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能谱组与常规组的SMV-CT值、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注射速率组SMV-CT值、竖脊肌CT值、SD、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延迟时间组SMV-CT值、SD、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系膜静脉CT成像中能谱扫描优于常规参数扫描,且对比剂注射速率推荐3.0~4.0 mL/s,动脉期后延迟时间为20~25 s.

    肠系膜静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临床研究

    一站式驰豫定量(MAGiC)技术预测前列腺移行带PI-RADS 3分病灶良恶性能力的临床价值

    徐文娟杜芳薛松管懋彬...
    772-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MAGiC技术鉴别前列腺移行带PI-RADS 3分病灶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患者共134个前列腺移行带PI-RADS 3分病灶的MAGiC定量图谱图像,测量并比较移行带PI-RADS 3分病灶(前列腺癌与前列腺良性增生)的MAGiC定量参数(T1、T2及PD值)差异,观察这3个定量参数在PCa诊断中的最佳诊断界值、敏感性、特异性、PPV、NPV、95%CI以及约登指数.结果:前列腺移行带PI-RADS 3分病灶中PCa的T1、T2、PD值分别为(1171.86±25.75)ms、(74.41±1.13)ms、(66.16±1.45)pu,均低于良性增生病灶.T1、T2和PD值诊断前列腺移行带PI-RADS 3分病灶中PCa的AUC值分别为0.617、0.820和0.549;三者的敏感度、特异度、PPV和NPV 分别为 47.06%、83.13%、63.20%、71.90%,76.47%、80.72%、70.90%、84.80%和 47.06%、85.54%、66.70%、72.40%,三者的 95%CI 分别为 0.529~0.700、0.745~0.881、0.460~0.635,约登指数分别为0.302、0.572、0.326.T2值的最佳诊断界值为77ms.结论:MAGiC定量参数的T2值具有预测列腺移行带PI-RADS 3分病灶良恶性的能力,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活检.

    磁共振成像前列腺预测

    《放射学实践》连续3年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778页

    基于深度学习建立颈椎病MR诊断模型研究

    朱逸峰李雨师孙兆男张耀峰...
    779-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在建立颈椎病MR诊断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搜集本院2020年10月-2023年3月诊断为颈椎病患者的MR图像514例,使用已有颈椎分割模型在轴面T2WI上分别预测硬膜囊、脊髓、椎间盘、后纵韧带和黄韧带,在矢状面T1WI和T2WI上预测颈椎椎体和椎间盘.由一位低年资放射科医生(阅片经验2年)修改标注,另一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阅片经验≥15年)对低年资医师的标注进行复核.按照颈椎病的不同诊断要点分别进行3D或2D深度学习分类模型训练,包括①颈椎椎体增生模型;②颈椎椎体滑脱模型;③颈椎间盘突出分类模型;④后纵韧带增厚模型;⑤黄韧带增厚模型.将模型输出结果导入R软件进行混淆矩阵分析及ROC曲线绘制,采用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ROC曲线下面积等评价5种模型的分类效能.结果:5种分类模型中诊断效能最好的是颈椎间盘突出分类模型,正确率0.90,灵敏度0.95,特异度0.85,ROC曲线下面积0.982.颈椎椎体增生和滑脱的正确率分别为0.81和0.80,灵敏度为0.74和0.76,特异度为0.84和1.0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5和0.905.后纵韧带和黄韧带增厚的模型正确率分别为0.82和0.77,灵敏度为0.78和0.84,特异度为0.86和0.7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2和0.929.结论:本部分研究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建立了颈椎病MR的自动分类诊断模型,对颈椎椎体增生、滑脱、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及黄韧带增厚进行了分类模型训练,证明深度学习方法可以用于颈椎病MR的辅助诊断,为未来进一步探索建立颈椎病MR自动诊断模型及结构化报告的植入奠定了基础.

    磁共振成像颈椎病深度学习

    《请您诊断》栏目征文启事

    787页

    基于多回波M-Dixon quant技术和T2-mapping技术鉴别抗肌萎缩蛋白病分型的研究

    陈太雅胡颖熠黄杨方佃刚...
    78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MRI多回波M-Dixon quant技术和T2-mapping技术鉴别抗肌萎缩蛋白病分型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抗肌萎缩蛋白病患儿共75例,其中杜氏肌营养不良(DMD)50例,贝氏肌营养不良症(BMD)25例.所有受试对象均进行大腿肌肉T1 WI-Dixon、多回波M-Dixon quant和T2-mapping成像,并测量右侧大腿14块肌肉(臀大肌、阔筋膜张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股直肌、缝匠肌、长收肌、大收肌、股薄肌、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长头、股二头肌短头)的FF值、T2值.采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 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DMD组和BMD组各肌肉FF值、T2值及14块肌肉平均FF值、T2值的差异,并绘制14块肌肉平均FF值、T2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评估曲线对DMD和BMD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①DMD组以臀大肌FF值最高,其次是大收肌、股四头肌,以股薄肌、缝匠肌及长收肌最低;BMD组以臀大肌FF值最高,其次是股内侧肌,以股薄肌、长收肌最低.②DMD组以臀大肌T2值最高,其次是大收肌、股四头肌,以股薄肌、半腱肌最低;BMD组以臀大肌T2值最高,其次是股内侧肌,以股薄肌、半腱肌最低.③除缝匠肌及长收肌以外(P>0.05),DMD组其余12块肌肉FF值、14块肌肉平均FF值均高于BM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D组各肌肉T2值及14块肌肉平均T2值均高于BM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块肌肉平均FF值、T2值鉴别DMD组与BMD组的AUC分别为0.709(0.591~0.828)、0.924(0.857~0.992),以14块肌肉平均T2值的鉴别二者效能最高,最佳临界值为41.55 ms,灵敏度86%,特异度88%.结论:多回波M-Dixon quant技术和T2-mapping技术均可高效的鉴别抗肌萎缩蛋白病患儿,基于T2-mapping技术的肌肉T2值测量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磁共振成像肌萎缩肌营养不良,杜氏诊断,鉴别

    双能CT虚拟平扫技术替代儿童腹部增强CT扫描中平扫序列的可行性

    谢明叶唐世龙王浩入李婷...
    795-8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腹部双能虚拟平扫图像(VUE)代替真实平扫图像(TUE)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搜集136例接受腹部双能增强CT检查的患儿,重建动、静脉期VUE(VUE-AP、VUE-VP).比较TUE、VUE-AP、VUE-VP 3组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主观评价以及在占位性病变显示方面的表现;分析肝脏、肾脏、竖脊肌、病灶CT值在VUE和TUE间的一致性.结果:两组VUE图像噪声低于TUE,CNR高于TUE,主观评分低于TUE但均具有诊断价值(P<0.05).VUE各部位CT值低于TUE(P<0.05),但差异较小(差异均值<7 HU),一致性可以接受.病灶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88.16%vs.86.84%vs.88.16%,P=0.96,x2=0.08).VUE在描述囊性及实性病灶的增强上准确性与TUE 一致(P>0.05).以TUE为标准,VUE表现病灶的强化特征准确率高(>92%).腹部多期检查中VUE代替TUE后辐射剂量可降低约34.49%.结论:儿童腹部双能CT的VUE图像能够在满足影像诊断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儿童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腹部儿童

    欢迎订阅2024年《放射学实践》

    801页

    自适应图像接收线圈应用于仰卧位乳腺磁共振成像研究

    李华玲曹晓乐柳秋风
    802-8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探讨了自适应图像接收(AIR)线圈在仰卧位乳腺磁共振成像的可行性.方法:纳入53例乳腺磁共振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仰卧位检查时采用AIR线圈,与常规俯卧位乳腺线圈成像进行图像质量对比,包括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对比度、图像伪影、清晰度和整体评分.同时,对不同体位图像病灶显示能力进行评估,对比不同体位图像病灶SNR、CNR、病灶边缘清晰度;并比较病灶的最大长径、病灶距乳头和胸骨中点的距离.结果:仰卧位T2WI图像的对比度高于俯卧位(0.59±0.02 vs.0.54±0.01),DWI 图像脂肪 SNR 高于俯卧位(12.08±2.95 vs.9.31±0.91,T2WI图像病灶的SNR大于俯卧位(120.41±31.86 vs.34.25±4.60),且仰卧位病灶距离胸骨中点的距离大于俯卧位(113.99±2.03 vs.86.64±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图像在伪影、清晰度和整体评分与俯卧位无统计学差别.病灶边缘的显示两种体位无差别.结论:采用AIR线圈的仰卧位乳腺磁共振成像与常规俯卧位图像质量、病灶的评估效能大致相仿,值得推广.

    乳腺磁共振成像仰卧位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磁共振对比剂及其影像学特性

    贾岩龙吴仁华武峰陈蓓蓓...
    807-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寻找具有合适化学交换位点的小分子化合物作为磁共振对比剂并探讨其CEST特性和潜在应用价值.方法:初步筛选18种小分子化合物,通过磷酸盐缓冲液制备成试管模型.利用7.0 T磁共振成像仪上的CEST序列进行数据采集.利用MATLAB平台上工程师编辑的程序脚本进行数据后处理.采用GraphPad Prism软件中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除生物素外,所测试的一系列小分子物质均具有CEST特性.L-苯丙氨酸、盐酸多巴胺和奥沙拉秦钠的最佳化学交换位点分别为2.65 ppm、2.6 ppm和9.8 ppm,CEST效应的大小与饱和能量呈正相关,与pH值呈负相关(P<0.05).3-硝基-4氨基苯酚和硫普罗宁的化学位移偏移位点分别位于1.65 ppm和-2.5 ppm,其CEST效应的大小与pH值无显著相关性(P>0.05).2,5-二羟基苯酚和5-氨基水杨酸具有2个化学交换位点,分别为1.8 ppm、8.5 ppm和1.0 ppm、8.0 ppm,最适pH值为6.8.其它小分子物质,如丙烯酰胺(2.75 ppm)、L-半胱氨酸(-2.75 ppm)、内消旋-2,3-二巯基丁二酸(-2.5 ppm)、血卟啉(-12.5 ppm)、水杨酸(9.3 ppm)、环糊精(0.5 ppm)、透明质酸(1.0 ppm)、叶酸(1.8 ppm)、3,5-二羟基苯甲酰胺(1.8 ppm)和谷胱甘肽(-2.75 ppm和3.0 ppm),由于分子结构不同,各自的CEST特性亦不同.结论:我们通过一小群初步筛选的候选物,证明了具有CEST效应的一类小分子化合物具有作为非金属依赖性磁共振对比剂的潜力.水杨酸及其类似物是一类非常理想的外源性CEST对比剂候选物.总之,每种小分子物质都有其独特的CEST特性,未来可以有针对性设计其潜在应用价值.

    磁共振成像对比剂影像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