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分析化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分析化学
中国化学会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分析化学

中国化学会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汪尔康

月刊

0253-3820

fxhx@ciac.jl.cn

0431-85262017

130022

长春人民大街5625号

分析化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分析化学》是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我国分析化学创新性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分析化学学科前沿和进展。本刊旨在为冶金、地质、化工、材料、农业、食品、药物、环境等领域从事研究测试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提供最新的分析化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和科技进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脂滴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王丹刘越张跃伟樊丽...
    597-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脂滴(LDs)是真核细胞中一类重要的细胞器,在脂质代谢等生命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脂滴的检测不仅有助于理解脂滴参与生命活动的作用机制,而且对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脂滴荧光探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功能脂滴定位探针,仅对细胞中的脂滴进行特异性标记和荧光成像;另一类是多功能脂滴荧光探针,具有定位脂滴、监测细胞微环境、同时成像双细胞器、检测脂滴中活性物种和诊疗一体化等多重功能.本文对近年来报道的脂滴荧光探针进行了总结与评述,探讨了脂滴荧光探针应用于探究重要细胞生理过程、脂滴与其它细胞器(如内质网、线粒体、溶酶体和细胞核等)的动态相互作用以及在相关疾病诊断方面的发展趋势.

    脂滴荧光探针生物成像细胞器靶向评述

    磷酸化蛋白质的定量与化学计量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刘媛翟睿吴帆楚占营...
    609-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是赋予蛋白质生理功能的关键机制,其中可逆的磷酸化修饰在众多生命活动中起着开/关的作用,其异常变化通常与多种重大疾病过程密切相关.近年来,借助蛋白质组学技术和方法,磷酸化蛋白质的高通量、高精度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自下而上"策略的磷酸化蛋白质定量与化学计量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磷酸化肽的富集方法、磷酸化肽质谱碎裂方式、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磷酸化位点的化学计量分析方法,并对磷酸化蛋白质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磷酸化蛋白质富集方法质谱定量方法化学计量评述

    三维打印技术在色谱分离中的应用

    李强陆浩男温翰荣王宗鹏...
    624-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色谱法是生产活动和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之一.随着应用需求的日益增长,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分离装置成本高昂,同时由于模型制作困难,色谱理论研究通常难以得到验证.三维(3D)打印技术通过堆砌材料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制造器件,可以针对特定需求自定义打印复杂结构,具有低成本、低废料、高精度、高自由度和平行制造等优势,在色谱分离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飞速发展,打印分辨率和打印速度不断提高,可打印的材料种类也大幅增加,3D打印技术在色谱分离领域得到了初步的研究和应用.本文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色谱分离研究领域中的最新应用进展,包括3D打印色谱柱管、3D打印色谱固定相和3D打印固相萃取器件,讨论了3D打印技术在色谱领域应用的现有挑战和应用前景.

    色谱分离三维打印分离技术评述

    电致化学发光体系中共反应促进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李美星石佳伟崔帅辉张宇航...
    634-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是指物质在电极表面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并通过中间产物之间的高能电子转移引起的发光现象.在共反应剂参与的ECL过程中,共反应促进剂能有效催化共反应剂分解并生成丰富的自由基中间体,显著增强ECL信号,对于构建简单、灵敏和高效的ECL传感平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聚焦于近年来开发的新型ECL共反应促进剂,根据不同类型的共反应促进剂材料,包括单原子催化剂、金属基纳米材料、聚合物及其它种类型材料,分别阐述了ECL反应过程和信号增强机理及其在构建ECL传感平台中的相关研究及应用进展,对目前共反应促进剂的研究难点进行了总结,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电致化学发光共反应促进剂活性自由基信号增强评述

    基于电化学传感的海水碳循环要素多参数同时检测系统的研制

    刘晓琳廖志博韩京龙江天甲...
    645-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全固态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和丝网印刷技术,构建了以NiCo2S4 材料为离子-电子转导层的芯片式全固态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阵列,并基于此研制了一种便携式海水碳循环要素同时分析系统,实现了对海水中钙离子(Ca2+)、碳酸根离子(CO32-)和pH值的同时测定.此分析系统检测海水基体中Ca2+和CO32-的线性响应浓度范围分别为1.0×10-5~1.0×10-1 mol/L和3.2×10-5~1.9×10-3 mol/L,检测PH值的线性范围为pH 5~9.本方法连续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5%,单个样品全程分析时间少于15 min,测定结果和比测设备结果的相对偏差小于2.0%.此电化学传感器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实际海水样品分析.

    电化学传感器碳循环要素海水分析多参数检测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

    多波长便携式有机污染物光谱快速检测装置的研制及应用

    陈宇萍潘佳钏雷永乾刘长宇...
    653-663,中插1-中插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地表水中有机污染物现场、快速和准确检测的需求,采用紫外发光二极管(UV-LED)研制了一种多波长便携式光谱检测装置,并开发了相应的光谱检测方法.通过测量荧光光谱和吸收光强度,结合多波长光谱相关性计算方法对目标物进行分析,可对在260~370 nm紫外区有响应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应用本装置和建立的方法对多环芳烃(PAHs)和罗丹明B进行检测,在吸收模式下,蒽和罗丹明B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100 mg/L和8.5~100 mg/L;在荧光模式下,蒽和罗丹明B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06~50 mg/L和 0.02~0.78 mg/L;在吸收/荧光双模式下,蒽和罗丹明B的检测范围可分别扩大到 0.006~100 mg/L和0.02~100 mg/L.在吸收和荧光模式下,本方法检测地表水中PAHs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7.4%~105.1%(蒽)和84.5%~91.2%(蒽、萘和芘),两种模式下均具有良好的检测准确性.采用优化的多波长光谱相关性计算方法对PAHs混合物进行识别验证,结果表明,在目标物的线性浓度范围内,本方法用于识别含有单一或混合目标物的两种不同浓度溶液时,其相似度可达到75%以上;在识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溶液时,相似度低于25%,表明本方法对目标物具有较好的识别性.本研究将荧光和吸收光谱双检测模式结合,拓展了光谱法在水质污染物快速识别和检测中的应用范围,为地表水中PAHs的现场快速检测提供了有效手段.

    荧光光谱多波长紫外发光二极管地表水多环芳烃快速检测

    聚乙烯亚胺修饰的铁酸镍-氧化石墨烯复合物在磷酸化多肽富集中的应用

    张恺娜刘媛王香凤刘海灵...
    664-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备了一种聚乙烯亚胺(PEI)修饰的铁酸镍-氧化石墨烯复合物材料GO@PEI-NiFe2O4,用于选择性净化和富集生物样品中的磷酸化肽段.此复合材料表面的Ni2+和Fe3+可与磷酸基团配位,从而选择性地吸附磷酸化肽段,修饰的PEI增强了复合材料的亲水性,有利于其与磷酸化肽段结合.此外,复合材料中的NiFe2O4 具有磁性,可使其快速从溶液中分离出来.以β-酪蛋白(β-Casein)为样品,考察了复合材料对胰酶酶解液中的磷酸化肽段的富集性能,并与GO@NiFe2O4(未被PEI修饰)富集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探讨了复合材料的吸附机理.采用磷酸化肽段pTyr测定了复合材料对pTyr的静态和动态吸附曲线,最大吸附容量可达36.2 μg/mg.研究结果表明,此复合材料能够有效去除非磷酸化肽段等干扰组分的影响,高效地富集复杂基体中的磷酸化肽段.大鼠肝脏蛋白胰酶酶解液经过富集后,采用质谱可鉴定出1535条磷酸化肽段,其富集效果显著优于Fe3+-IMAC商品化试剂盒.本研究为磷酸化肽段的富集提供了一种高选择性材料,在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磷酸化肽段铁酸镍聚乙烯亚胺氧化石墨烯磁响应

    荧光探针置换型核酸适配体传感器检测生物小分子

    杨成崔胜楠王越王国峰...
    674-684,中插10-中插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硫磺素T(ThT)作为置换型荧光探针,分别构建了 3种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器,用于赭曲霉毒素A(OTA)、黄曲霉毒素B1(AFB1)和腺苷(Adenosine)3种生物小分子的快速检测.当靶标分子不存在时,ThT与核酸适配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具有较强的荧光响应;加入靶标分子后,ThT的荧光强度减弱,通过监测荧光信号的变化实现对靶标分子的定量检测.详细探究了检测机理,圆二色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加入ThT和靶标分子后,核酸适配体的构象没有明显变化,只是此构象比例增加,因此系统的荧光强度的降低并非由于靶标诱导核酸适配体结构变化,而是因为分子置换作用所致;通过等摩尔连续变化法测定ThT与OTA、AFB1、腺苷的核酸适配体的化学计量比分别为1∶1、1∶1和2∶1,并且解离常数均大于靶标分子与核酸适配体的解离常数.因此,本方法的检测原理是靶标分子置换与核酸适配体结合的荧光探针(ThT),通过测定被靶标分子置换出的ThT荧光强度的变化实现对靶标分子的定量检测.在最优实验条件下,3种小分子的检出限分别为0.8 nmol/L(OTA)、1.3 nmol/L(AFB1)和0.1 μmol/L(腺苷).本方法无需标记、操作简单、检测成本低,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较低的检出限.进一步开发了基于本方法的检测试剂盒,可用于实际样品中3种生物小分子的检测.

    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置换型荧光探针硫磺素T赭曲霉毒素A黄曲霉毒素B1腺苷

    NaYF4:Yb3+,Er3+@SiO2荧光纳米传感器检测牛奶中过氧化氢

    彭孔浩彭微白安琪王凌男...
    685-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材料NaYF4:Yb3+,Er3+,使用反相微乳液法对其表面进行SiO2包覆制得NaYF4:Yb3+,Er3+@SiO2.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此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基于NaYF4:Yb3+,Er3+@SiO2 与方酸铁(SQA-Fe3+)之间的荧光猝灭原理构建了NaYF4:Yb3+,Er3+@SiO2-SQA-Fe3+荧光纳米传感器,用于微量过氧化氢(H2O2)的检测.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本方法检测H2O2 的线性范围为 1.8~84.0 μmol/L,检出限(3σ)为0.47 μmol/L,牛奶样品中H2O2 的加标回收率为98.4%~99.7%.本方法具有检出限低、稳定性好以及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可用于牛奶样品中H2O2 残留的检测.

    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材料过氧化氢荧光纳米传感器荧光猝灭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近红外光谱多组分定量分析模型研究

    于水宦克为王磊刘小溪...
    695-7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已成为食品、农业和医药等领域中质量监控的重要分析手段.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近红外光谱多组分定量分析模型(MulCoSpecNet),此模型由1个编码解码模块、1个专家模块、1个门控模块、1个多组分定量预测模块和1个超参数优化器组成.编码解码模块通过上采样和下采样方式降低光谱噪声以及随机误差,提高光谱信噪比;专家模块和门控模块利用不同权重构建不同子光谱;多组分定量预测模块采用卷积和池化等操作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超参数优化器在超参数空间中同步优化超参数.本研究以公共的谷物和玉米近红外光谱数据为例,将MulCoSpecNet预测结果与偏最小二乘法(PLS)、极限学习机(ELM)、支持向量回归法(SVM)和神经网络(BP)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PLS相比,MulCoSpecNet在谷物和玉米数据集上预测精度分别提高了25.5%~45.2%和10.0%~35.7%;与ELM相比,MulCoSpecNet预测精度分别提高了17.8%~38.6%和18.2%~37.2%;与SVM相比,MulCoSpecNet预测精度分别提高了33.6%~47.0%和31.3%~50.7%;与BP相比,MulCoSpecNet预测精度分别提高了2.0%~58.5%和29.6%~48.6%.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MulCoSpecNet近红外光谱多组分预测模型有效地解决了预测精度低以及泛化能力差等问题,为建立无损高精度的近红外光谱多组分定量分析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近红外光谱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多组分定量分析